讲座 | 全媒体语境下文化类节目的创新空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6-12浏览次数:15

 

5月31日上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主持人敬一丹老师莅临上海戏剧学院昌林路校区,以“全媒体语境下文化类节目的创新空间”为题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上戏驻校艺术家蒋昌建老师特地前来支持。上戏电影学院副院长董健、电影学院播音主持系主任费泳、电影学院研究生部办公室主任包磊、上电影学院播音指导王琦老师、上戏附中肖英校长和上戏播音主持专业的师生们纷纷到场认真聆听了讲座,上海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张明霞老师、上海电台首席播音员路平老师和上戏其他院系的学生、毕业生等亦慕名前来,现场座无虚席。敬一丹老师为上戏师生们五月份的学习生涯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敬一丹老师由其自身的两档新媒体节目——《节气·长城》《博物馆9分钟》为重点,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及创作思路。 

关于《节气·长城》

敬老师指出,《节气·长城》是一档从最初起意的央视新闻夜读音频录制,到后来成体系的敬一丹公众号系列音频节目,再到呈现在央视频中的一期视频节目,最后形成了与长城紧密结合的一档固定播出的新媒体节目。后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十套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邀请敬一丹老师在春节期间产出了内容更为充实丰富的八集节气特别节目,至此完成了“小屏”返“大屏”的跨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

节目内容部分,敬一丹老师提出了三个“有”,分别是:节气里有“我”、节气里有“人”、节气里有“哲思”。有“我”指以“我”的经历为线索进行分享从而与节目内容和受众产生链接;有“人”指以“人”为核心的史实或故事作为案例从而丰富节目内容;有“哲思”则指将节目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具有哲学意味的思想结合,从而挖掘节气背后的真正内涵。敬老师强调,同学们无需等待至有详尽完整的规划才展开新媒体节目的实践,可以抓住灵感立刻展开行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再事无巨细地用心完善。

 


关于《博物馆9分钟》

敬老师主要围绕着该节目创作特点——“一镜到底”,展开了分享。9分钟的一镜到底,既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挑战。由于节目时长的限制,偌大的博物馆如何设定拍摄路线?由何起至何终?如何将鲜为人知的转变成广为人知的?这都涉及到主持人的价值判断。作为呈现者及传播链条的最后一个部分,如何调动自身形象及声音以合适的方式传播节目内容,非常考验主持人的综合呈现能力。敬一丹老师以“皮影戏博物馆”为题与同学们展开互动,询问同学们的呈现方式,同学们使出浑身解数积极予以回应。最后敬一丹老师分享了自己关于皮影戏博物馆的呈现——边移动边说,并在各个节点进行停留讲述,最终串联成完整的节目链条。

在讲座后的问答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心中的困惑向敬一丹老师发出提问,敬一丹老师作了详细解答,同学们受益匪浅。

最后敬一丹老师用一个小建议结束了本次讲座,她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主持道路中,不要过分在意自己的年龄与外貌,而是一定要在意自己的专业与能力。

蒋昌建老师紧随其后进行了补充,他指出一个人保持年轻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因为容颜可以老去,但专业永远不会被剥夺。除此之外,蒋昌建老师还强调,每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一个山丘需要越过,他告诉我们要大胆攀登,不要犹豫,否则会丢失成功的可能性。蒋老师认为这两点均在敬一丹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院长董健老师就本次讲座简单分享了感受。董老师表示,长城不仅是可以仰望的也是可以亲近的,同样敬一丹老师不仅是可以仰望的也是可以亲近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敬一丹老师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智慧,那样的幽默,而且还是特别“萌”的敬一丹老师。相信经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于全媒体语境下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乃至其余类型的节目的创新有了全新的认知,也在新媒体领域的创作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

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许多同学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在座老师们也表示获益匪浅,回味无穷,期待敬老师能再来上戏。

 

审核:韩永胜

指导老师:费泳

摄影:王琦 21主持任家辰

摄像:22主持MFA洪慧程

撰稿:20主持MFA王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