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创新体制机制 探索艺术人才培育的新模式(葛朗)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10-15浏览次数:20

    编者按: 这是我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葛朗同志前不久在沈阳举行的“2007年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院长高峰论坛”上的交流发言。值此党的十七大胜利举行之际,我们作为特稿发表部分内容,以表示对十七大召开的庆贺和我们进一步做好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决心。


    近年来,上海戏剧学院以拔尖学生和紧缺人才的培养为重点,以服务城市先进文化建设为已任,努力开拓“出人出戏”新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文教结合”工程和“科艺结合”工程,在一手抓拔尖学生的培养,一手抓高层次文艺作品的创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坚持观念引领,凝练发展目标
    我们在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等重要思想,研究思考教育部、文化部关于高等教育和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精神,特别是对照上海市委领导对上海戏剧学院提出的建成“两个基地”(即人才培养基地和艺术创作基地)、“一个重镇”(即文化艺术教育重镇)重要指示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增强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输送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这是学校党委必须面对的最大考验。虽然我们这些年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与国家、上海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学校在为国家、上海文化建设不断集聚一流大师、提供一流作品、培养一流学生、孵化一流的文化产业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坚持精品教育,创新体制机制
我校紧紧围绕上海市委市府领导关于把上戏建成人才培养、艺术创作“两个基地”和文化艺术教育重镇的指示,对照《上海戏剧学院“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以拔尖学生和紧缺人才的培养为重点,在体制机制、文教结合、科艺结合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1、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用人机制,努力构筑艺术人才荟萃高地。学校打破了单一的用人机制,逐步形成了岗位责任制、公司聘用制、人事代理制以及单位合作制等多样并存的用人机制,先后聘任国内外26名在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艺术和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带动了学校学术带头人队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迅速成长、脱颖而出。
    改革招生制度,打破艺术教育的惯例,把一年一度的招生制度和常年招生模式结合起来,主动到社会上去“抢”艺术新苗。为培养一流的艺术人才,学校制定“撷英计划”,建立拔尖学生人才库,举办“上戏之星”人才汇报展演系列活动,建立拔尖人才推荐中心与人才推荐沙龙。通过“选苗”的关口前移,“育苗”过程延伸,进一步健全了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创作、理论研究、人才推荐等各环节在内的艺术教育生态链。
    实施“教授、名家引路计划”,学校根据艺术学科的特殊培养规律,从全国聘请最优秀、最适合的著名艺术家来校为拔尖学生“开小灶”。比如在戏曲人才培养中采用“一戏一聘”的方式,先后聘请梅葆玖、李世济、张学津、尚长荣、李炳淑、杨春霞等名师来任教指导,使拔尖学生能够学到顶尖教师各自最拿手的剧目。在舞蹈的培养方面,我校聘请了北京舞蹈学院、广东省歌剧舞剧院、中央民族大学、广东省舞蹈研究所、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多位专家教授,以及国外专家和世界冠军来舞蹈学院授课,并对拔尖人才采用“一舞一聘”的方式。
    和社会部门、院团合作办班。为培养急需人才,我校与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高等戏剧影视创作研究生课程班,戏曲学院同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协会、上海市木偶剧团签订了协议,招收了全国第一个本科班。和上海儿童艺术剧院签订了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协议,招收了全国第一个儿童歌舞剧表演的本科班。我们选派了具有深厚实践和理论经验的教授,并聘请了校外优秀艺术家授课,深受学生好评。自2000年至今,我院培养的戏曲人才涵盖了京、昆、越、沪、评弹等主要戏曲剧种。我院MFA招生和教学工作进展顺利,首批招收的50名艺术硕士学习情况良好,今年第二批MFA艺术硕士生又即将进校。
    2、启动文教结合工程。
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学校在戏曲、舞蹈等专业实行学制改革,把学程延长至十年。让一些演员在表演的黄金年龄段可以在剧团实践工作,待有一定舞台经验后继续回学校接受更高理论要求的学习,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第二次质的飞跃。我校戏曲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与上海昆剧团携手合作,率先在昆曲教学中制定了贯通十年的、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探索建立“中专与大学相衔接”的戏曲表演人才培养链,开拓戏曲演艺教育从传统中专教育模式向高等教育拓展的新路。目前,我校正在积极筹备舞蹈人才培养大中专贯通教育的工作。
    在上海市文教结合工程推进办公室的支持和推动下,我校附属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于2006年7月正式成立,上海青年舞蹈团于2006年9月成立。剧团、舞团定位是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努力为中国京昆和舞蹈事业的发展培养领军人才。剧团以个性化的培养,激励青年演艺人才,努力创造出具有艺术个性和艺术品质的戏剧作品。剧团的成立:搭建了一个文教结合的平台,一个艺术教育单位和文艺院团联手培养艺术拔尖后备人才的平台,贯通了四条通道:(1)培养拔尖学生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的通道;(2)优秀青年教师舞台实践和艺术深造的通道;(3)重点培养的青年演员担纲主角,脱颖而出的通道。(4)全国优秀青年演艺人才加盟上海京昆和舞蹈事业。
    3、实施科艺结合工程。学校重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发展趋势,创建了上海市第一个文科重点实验室――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实验室。实验室已承担了国家与上海多项有影响的重大演艺活动的策划与排演,并圆满完成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周年庆典晚会虚拟排演任务,获得文化部2006年“全国第二届创新奖”。专家一致认为,在所有获奖项目中,“虚拟演艺空间实验室”科技含金量非常高。文化部领导多次赞扬,“上戏虚拟实验室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学校还建立了艺术语言与嗓音实验室,演员训练科学体系等一批运用现代科学改造传统艺术教育手段的新型项目。
    三、坚持鼓励原创,繁荣创作演出
    艺术原创能力体现了学校的艺术与学术水平,也是学校服务辐射和谐文化建设的源泉。我们从实践和演出两个方面着手带动艺术原创力的发展。
    1、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制定了《关于教学实习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管理的暂行规定》,把实践环节从毕业创作扩大到整个学习阶段,还把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作为学分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在鼓励学生把课堂学习与艺术实践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重大艺术活动,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增强倡导主流价值观的责任感。
    学校努力搭建实践平台,上海市大学生戏剧艺术实践基地和上海市大学生舞蹈艺术实践基地先后落户我校。我校与宝山区人民政府签定协议建立“戏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之后,还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徐汇区文化艺术中心、闵行区群众艺术馆等单位签订学生实训基地的协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锻炼与提高的机会。
    2、鼓励创作演出。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教学、创作、展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了使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更加规范有序,学校结合专业教学,成立了创作中心与演艺中心,形成了“双周演”和“期末演出月”制度。先后抓出了话剧《天堂的风铃》,京剧《培尔•金特》,小品《干事与院士》、《应急》等一批有社会影响的优秀原创作品。创作中心先后推出300多部原创剧本,仅去年一年师生创作演出的话剧、戏曲、舞蹈作品达到60多个,各类教学演出剧目和社会演出剧目达42个,演出场次达188场,由师生创作演出的话剧《天堂的风铃》、京剧《培尔• 京特》先后两次进京,在北大、清华、中国人大、中戏等高校演出,引起巨大反响,被首都戏剧专家誉为难得的“上戏现象”。戏曲学院还应邀赴北京参加由全国政协主办的“昆曲《十五贯》进京五十周年纪念”演出,以一出京昆合演的《白蛇传》唱响中南海,并受到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的亲切鼓励。青年京昆剧团推出的“中华美德颂”系列演出、“国粹香江校园行”“香港回归十年庆”等演出活动在沪、港两地得到了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学校还积极承办或参加国家、上海重大文化活动,特别是“六国首脑峰会”、上海市合作组织峰会“和谐礼赞”演出、市委市府春节团拜会和慰问团演出、市政协中秋晚会演出、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会议专场演出、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演出、教师节演出、两岸三地千名青年“龙耀浦江”活动演出,以及赴世界各地参加主题演出,均获好评。
    四、坚持搭建平台,打造上戏品牌
三年多来,学校努力拓展办学空间,凸现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了“三个平台”,为优秀学生的不断涌现拓展了空间。
    1、国际级平台。学校与世界上近30个有影响的艺术院校与艺术团体开展广泛交流,82%教师、13%的学生出访交流。3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亚太中心、联合国全球创意产业研讨会执行组委会、国际戏剧教育院校校长论坛执行组委会、国际小剧场戏剧节组委会先后落户上戏,大幅度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同行中的知名度。
    2、国家级平台。上戏已被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昆曲人才培训基地,并举办了两期培训班。文化部已决定在上戏建立全国艺术人才培训基地。
    3、上海市级平台。在上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发起推动了“戏剧大道”建设,一期工程即将完成。建设了上海市大学生戏剧艺术实践基地,全市各高校100多位戏剧艺术骨干参加了培训。上海大学生舞蹈艺术实践基地和上海舞蹈表演开放实训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之中。
    三年来,上戏学生共有41人次获得23项国际大奖,334人次获得142项全国大奖。由上戏师生创作的小品、戏曲、话剧、影视作品屡屡在上海、全国比赛中摘金夺银。科研工作出现勃勃生机,2006年度取得国家级、部委级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共计16项,打破了历史记录。学校教师的专著《舞台灯光》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此次获奖意味着我校作为上海市市属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上开了先河。
    国家、上海的文艺事业任重道远,上戏也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发掘和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努力为国家、为上海文化艺术的繁荣作出新贡献!(编辑: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