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观察]艺术精灵驰骋全球化舞台――余秋雨教授谈太阳马戏《神秘人》来沪演出的启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8-13浏览次数:19

    驰名世界的太阳马戏《神秘人》,在上海已进入了最后一个演出月。前天晚上,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和夫人马兰与观众们一起走进大篷,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余教授把太阳马戏团称为“全球化时代的表演艺术精灵”,认为他们的演出是当今世界演出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奇迹。演出结束后,他向记者畅谈了自己的观感。

  无国界  展现人类图像

  余秋雨教授说,太阳马戏团最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它的时代意义。这几年我多次参加的联合国文化论坛,每次都是讨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这个问题很复杂,太阳马戏团率先做了一方面的尝试。它的艺人来自40个国家,各国观众数超过5000万。但是,它没有像我们习惯的那样搞成五彩缤纷的民族风格大展演,而是进入了一种无国界的一体化提炼,不仅舍弃了各民族的语言、服装,而且还舍弃了任何有民族特点的典型图像,满台只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人”在活动。这种方式当然不是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唯一方式,它应该与另一种展现强烈民族特征的艺术互为补充,但它的广受欢迎证明,那种所谓“越是民族化就越是国际化”的说法未必正确。

  现代派  艺术哲学平台

  余教授认为,第二个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特点是,太阳马戏团没有设置各种情节片段、人物关系、主题导向,因为那样的设置对于一台内容极为庞杂的表演来说是勉强的、多线头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现代派艺术的统一情景,那就是:当代芸芸众生令人惊讶的集体生存。一个无头打伞的漫游者,一个不合时宜的读报人,一群衣衫褴褛的打工族,一批白衫罩身的神秘客,组成我们在现代派和后现代派艺术中常见的氛围。这就让技艺表演有了一个艺术哲学的平台。

  太阳马戏团提出的“把技艺上升为艺术”,就是这样轻松完成的。我们国家的艺术思维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跟上过这种世界等级,后来落后了,因此在展现同题材的内容时常常只会笨拙地展现时间过程和空间色块,失去了统贯之力。

  精气神  优秀音乐系统

  他说,第三个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特点是,太阳马戏团的演出设置了极为优秀的音乐系统,使整个作品具有完整的气脉,并与观众息息相通。有的技艺性很强的片断,为什么能够出现独语感、嬉谑感、宗教感?全是音乐之功。音乐又为纷乱难测的各种动作打出了节奏、点醒了穴位,保持了全场饱满的精气神。因此,7位乐师在谢幕时以最重要的身份最后出场,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我们在这方面一直是弱项,最多是作一点“伴奏”,构不成强烈的无国界的音乐语言。

  金小丑  犹如半个主持

  而第四个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特点,余教授认为是小丑的精彩表演。太阳马戏团的这一部分已不是简单的过场戏,而是留出了长时间的块面。两大段,都是上品的哑剧表演,而且还很自然地邀请现场观众上台参与,造成极其热烈的气氛。历来有一种说法,“小丑是杂技表演的生命线”。太阳马戏团把这条生命线作了集中处理,效果惊人。中国的同类演出中,总是缺少这样的角色,需要培养。小丑,是半个主持人。

  全球化  完整艺术教材

  余秋雨教授感慨地说,中国的表演艺术团体更需要学习太阳马戏团的运作方式。不小的队伍、复杂的国籍、庞大的装置,在世界各地灵活运转,每个演员除了演出之外不必关心任何琐事,包括定期接各国演员的亲属来观看。巨大的票房、有效的推广、六七条线路在世界各地的同时演出……这一切所构成的当代全球化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正是我们的严重缺漏。现在大家都在推动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当代文化产业在本质上必然是全球化的,太阳马戏团提供了一份完整而成功的教材。(原载《新民晚报》 2007年8月9日 A10 文娱新闻 作者/杨展业)

    (编辑/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