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观察]盛世中的盛事――看全本昆剧《长生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8-10浏览次数:7

    今年五月底,上海昆剧团最新演绎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全本昆剧《长生殿》。这无疑是盛世中的一大盛事,是昆曲保护、继承、发展的宏大工程中的一大盛举。我们国家正处于中华振兴的一个重要时刻,《长生殿》的成功排演,也是民族文化振兴的一个标志。这是一次不同凡响的演出,中国昆剧史写下了新的一页。这次演出应当载入中国昆剧史的史册。
    代表清代传奇最高成就的《长生殿》,是中国古代戏曲的杰作,是洪�“经十余年,三易稿”,在33岁写成的。这出戏采取多侧面、多视角、多声部的艺术表现手法,将白居易的《长恨歌》演绎成一部五十出的传奇,文辞华丽,唱腔多彩,并对传奇结构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长生殿》问世后,出现了“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的盛况,但在1704年暮春时分,洪�到松江、南京观看《长生殿》、在返乡途中溺水身亡后,再也不见有全本《长生殿》的演出。上昆这次创排,历时三年。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将原本50出精简为《钗盒情定》、《霓裳羽衣》、《马嵬惊变》、《月宫重圆》四本,累计演出十个多小时。在定点剧场的整体搬演终于成为现实。很难想象,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强大的演员阵容,没有一种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决心,是很难把这样一部传世之作完整地再现在昆剧舞台上的。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次演出的策划和剧本整理唐斯复女士在谈这出戏的编演时,说到动情处,竟哽咽语塞。上海昆剧团原团长蔡正仁说:“《长生殿》排成以后,想大笑一场,也想大哭一场。一个昆曲演员不演全本《牡丹亭》,不演全本《长生殿》,是最大的遗憾,这次总�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这次演出本的整理,删繁就简,调整结构,既保持了《长生殿》的原汁原味,保留了它的抒情性,又突出了它的戏剧性,加强了它的可看性。尊重传统但不拘泥传统,摈弃急功近利而力求还原本体,融入现代审美意识而不蓄意追逐时尚。剧本的文词之美和演出的形式之美结合得很好。唱词做了减法,力求多数唱词让观众一听就懂,因而让老戏迷过足了拍曲的戏瘾,又让新观众发现昆曲原来是那样好听好看。难怪中国戏剧评论家刘厚生先生要发出如下的感慨:“得知上海昆剧团即将演出全本《长生殿》,我这些天像是吃了开心果似地高兴,心中充满了期待之情。不过,我又感到你们这是像背了一个老天使去参加障碍赛跑。这是一次多么沉重、多么困难,又多么有吸引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挑战。”令人欣喜的是,这次“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挑战”成功了,背着“老天使”参加的障碍赛跑胜利了。
    全本《长生殿》以昆曲艺术的方式再现了传诵千古的“李杨爱情”故事和那个历史时代的社会风貌,表现了对人性、爱情的弘扬。“今古情场,唯唐明皇、杨贵妃真心到底。”因为爱,它可以超越天上人间,可以冲破帝妃身份、生死界线。《长生殿》确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四本戏中每一本都有引人注目的亮点,既有继承前辈昆剧艺术家传统的表现手法,又有现代审美观念融入其中,文场武场,各擅所长,新老观众都可以从中找到审美的焦点。演出显示了上海昆剧团整体实力的雄厚。老中青三代演员阵容强大,三位导演――曹其敬、沈斌、张铭荣通力合作,使四本戏的风格基本一致。全剧的音乐、舞美、灯光、服装,都追求高雅古典、精美辉煌。早已失传的仙乐《霓裳羽衣曲》,经顾兆琳先生的精心创造,又从天上来到人间,这也是弥足珍贵的。杨贵妃翩翩起舞,唐明皇击鼓助兴,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全本《长生殿》是诗化的舞蹈、心灵的吟唱,观众走出兰心剧场,对这部经典作品全貌的精美展现都交口称赞。著名戏剧家郭汉城先生高度评价了这次演出:“我在有生之年,看到了全本《长生殿》的演出,无憾也!”全本《长生殿》的演出是三百余年来首次完整呈现,是最接近于原著的演出,又抢救了一批在舞台上几乎已绝迹的折子戏,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昆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接续。这一回,《长生殿》集中了上海和全国老中青三代昆剧演员的佼佼者。五位国家一级演员作了示范性的表演,技艺炉火纯青,蔡正仁、张静娴的表演功力之深厚自不待说,两人的搭档可视为李、杨的最佳组合;计镇华一曲李龟年的弹词,唱出了天宝遗事的历史沧桑,韵味醇厚,余音绕梁,令人难忘;北昆加盟的魏春荣也是唱做俱佳,形神兼备。看了四场演出,我欣喜地感到,昆剧的“青黄不接”、 “后继乏人”现象已成历史陈迹,昆剧的人才窘境基本摆脱,一条比较完整的人才链已经形成。张军、沈�丽、黎安、吴双、侯哲、余彬、缪斌、胡刚等青年演员的演唱都可圈可点,各具风采。他们的进步之快,令人刮目相看。满台演员精、气、神十足,连龙套也个个认真。据说,目前有60个学员正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戏曲分院学习昆曲表演,还有20个学习音乐的学员,这是一支实实在在的后备军。当然,我们也希望三代演员同台演出时,老演员能一边演,一边带;青年演员则要一边演,一边学,把国家级表演艺术家的演唱经验传承下来。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搞一台青春版的《长生殿》。据老艺术家说,出一代人可以管40年。当舞台上年轻人占主体时,这个剧种的发展可算真正进入了良性循环。
    我还认为,《长生殿》的演出样式,可以是多元的,除四本的演出外,三本、二本、单本都应共存;也不妨把洪�五十折的原本一字不改地排出来,一桌二椅,以演唱为主,作为一种学术性的演出、资料的保存,也是有价值的。当然,也可以搞一本精炼版的《长生殿》,甚至采取折子戏串演的样式,经常不断地演出。有人质疑道,今天是高效率、快节奏的信息社会,是否有把整本大戏分四场搬演的必要?我想,在一个现代化的、发达的、文明的、开放的社会中,文化艺术的形态应当是多元的。昆剧作为联合国评定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长生殿》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剧的双子星座之一,无论是为了保护,还是为了传承和发展,处在重视文化繁荣发展的盛世,今天都有还其本来面目之必要。要有大众文化,也要有小众文化;要有通俗的快餐文化,也要有高雅的经典文化。观众的需求是多元的,观众同样也是可以培养的。我们不能仅以票房的多少作为评判一出戏演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外界人士对昆剧的创造和发展应当多一些宽容和大度。
    当然,这出戏也还有继续加工、打磨的必要。整理后的《长生殿》仍有些戏较散,戏中的自报家门,一、二本中重复过多,可作些精简。有的过场戏,用了十多分钟,时间太长了。还有,安禄山被义子杀死,也不必正面表现,可以省去一些笔墨。现在每场演出近三小时,建议各压缩10―15分钟。舞美设计四本用一景,拓展了前台,破解了舞台深度不够的一大难题,总的来说是体现了典雅古朴、写意灵动的戏曲舞台美学原则。但舞台的前后两部分隔开,除中间的百页隔断可以灵活移动外,左右两边的景片是固定的。在有些场面,舞台空间需要限制,如仅一两个演员的戏,就需要集中;而要表现大场面,就显得狭窄,影响了演员的表演,特别是武打演员的开打,看时不免为演员的安全担心。服饰还可以设计得更精美一些,在总体色调、造型、花纹等各方面都有值得改进之处。建议《长生殿》在修改加工之后,多多地演出,最好能演出一百场。
    洪�是不幸之后有大幸。后人曾叹息洪�的遭遇,写过两句诗:“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洪�的“断送功名”是值得的。洪�要是做了清代的高官,就不会有《长生殿》了。三百多年过去了,我将这两句诗改写一下:“有幸一曲《长生殿》,洪�英名传千秋。”长生的《长生殿》,使洪�成了中国戏曲史上一个不朽的名字。今天,洪�在泉下倘若有知,一定会发出朗朗的笑声。(原载《新民晚报》 2007-6-14 A2文娱新闻 作者/戴平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编辑/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