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国田汉研究会理事会暨“南国艺术运动百周年纪念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佛西楼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田汉研究会、上海戏剧学院与中共四大纪念馆主办,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研究中心与左联会址纪念馆共同承办。大会包括理事会与纪念大会等环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三十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田汉研究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CELL 1
PHOTO REEL 1A
CELL 1
上午的中国田汉研究会理事会由中国田汉研究会周光会长与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杨扬教授主持。会上,周光会长向与会者作了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的工作报告,并经过选举程序,一致同意增补陈军教授为常务理事。与会理事们围绕中国田汉研究会明年的发展与长远规划,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意见交换。
下午的学术交流由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杨扬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他介绍了到场的与会领导与嘉宾,并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开幕式进入致辞环节,由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周光、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上海左联会址纪念馆馆长何瑛先后致辞。
周光会长在致辞中提到,一百年前,以田汉先生为领导核心的南国戏剧运动是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希望在座各位以及文艺界所有同仁共同继承和发扬南国精神,通过我们对南国艺术运动百周年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为我国文艺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黄昌勇院长向大家介绍了上海戏剧学院每年毕业季必唱的三首歌《义勇军进行曲》《上戏校歌》《毕业歌》,它们的作词人都为田汉,以此为例指出田汉先生在戏剧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田汉与五位创校先贤一起成为上海戏剧学院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历史文脉。对于田汉与南国社的研究有助于帮助现在的年轻人培养青春气息与理想主义情怀。
何瑛馆长在致辞中指出田汉先生是“左翼文学”尤其是“左翼戏剧”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话剧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在中共四大召开一百年之际,田汉先生在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贡献更值得总结继承和发扬光大。
开幕式后,学术交流活动依照会议议程继续进行。第一个发言的是中国田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超研究员,他因身体原因未能亲临本次交流活动现场,其原定的发言内容,由中国田汉研究会副秘书长刘恒岳代为宣读。
郭超老师的发言题目为《南国艺术运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里程碑——纪念南国艺术运动100周年》,他全面梳理了南国艺术运动的发展历程、组织机构、宗旨与性质,认为以田汉发起、组织和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 ”在九个方面取得丰硕艺术成果,包括艺术理论、民众戏剧运动、小剧场戏剧运动、中国早期电影艺术探索、现代艺术作品创作、编辑出版艺术理论评论刊物、翻译介绍外国艺术理论和艺术作品、为左翼艺术运动提供理论、实践和人才、为中国新文艺事业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和人才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20世纪20年代的艺术狂飙,其中田汉本人贡献卓著、居功至伟,南国艺术运动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史和建设中国新文艺事业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周斌教授作了《田汉与夏衍话剧剧作美学风格之比较》的发言,他指出田汉与夏衍作为中国话剧史上两个璀璨的“双子星”,他们不仅是亲密战友,而且各自以独具个性和特色鲜明的话剧创作为中国话剧艺术变革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深入总结他们的创作经验,探讨其美学追求,比较其美学风格的异同。对于不断深化中国话剧史的研究,促进田汉研究和夏衍研究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推动当下中国话剧创作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戏剧学院期刊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陈军教授作了《传播学视域下的南国艺术运动——谈南国艺术运动的宣传和推广》的发言,他从传播学视角考察南国艺术运动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传播特点和传播策略,指出南国艺术运动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产生如此大的现实影响、艺术影响和文化影响,与田汉和南国社成员重视自身的宣传和推广分不开,究其原因则有田汉日本留学经验、“在野的艺术运动”、田汉本人的号召力和实干精神,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其成功经验对当下戏剧艺术传播、戏剧运动开展、艺术社会学等均有借鉴和启示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剑龙教授作了《关于田汉改编〈阿Q正传〉话剧剧本的真相》的发言。他认为在“大众语”讨论的背景下,田汉将话剧改编《阿Q正传》是作为当时“大众语”讨论的实践。田汉改编的五幕话剧《阿Q正传》,成为鲁迅经典作品《阿Q正传》改编史上的重要篇章,其最初发表在《中华日报》副刊《戏》周刊署名“袁梅”的第一幕和第二幕的一部分,并非袁牧之的编剧,而是田汉改编、袁牧之改为绍兴话的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平研究员通过线上方式作了题为《南国社在百年中国话剧运动中的影响》的发言。他提到南国社为中国戏剧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主要表现在话剧现代性转型、创作上与生活密切联系、艺术运动与时代共命运、经营理念上与市场接轨四个方面。其次南国社从组织到创作、演出、走市场化道路,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与特色。且南国社在中国话剧史上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开拓的戏剧之路,而且为“左翼”戏剧运动培养了大量人才。
中央戏剧学院张殷教授在线上进行了关于《南国艺术运动中的演剧追求》相关发言。认为南国社的演剧是南国社浪漫意境下“情胜于理”自生活出发的本色演技,所追求的是“感官上的情怀”。南国社的演剧活动虽然分为前期和后期,但他们的表演风格始终未变,其整体演技为“情胜于理”。所有演出的剧目,风格以写实的体验为主,以浪漫的意境为辅。他们在艰苦奋斗中不断继承其浪漫主义的文艺传统,培养了一批有真实生活经验的演员。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李浩研究员作了《〈南国周刊〉所载〈列宁致高尔基书〉略解》的发言。考察了《南国周刊》刊载《列宁致高尔基书》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作为阅读材料对田汉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在当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话剧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提高对艺术家与政治家之间关系的关注度。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陈占彪研究员以《傅雷对田汉〈白蛇传〉的私评》为题进行发言,系统归纳了傅雷60年代在书信中对田汉所创作的戏曲剧本《白蛇传》演出版本的几点评价。同时也对傅雷在历史环境中对该剧的每一个评价进行历史化的分析。
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室主任乔丽华研究员作了《左翼戏剧人对国外无产阶级戏剧的翻译介绍与改编——以田汉为中心的考察》的发言,以田汉翻译秋田雨雀的《围着棺的人们》和金子洋文的《理发师》等翻译剧作为中心,考察了“左联”戏剧在对国外无产阶级戏剧的转译中,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构成上所接受的影响。
上海戏剧学院翟月琴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茶园、新剧场到现代剧场——清末民初流动演剧场中的民鸣社》。清末民初,活跃在四大演剧场的民鸣社从茶园、新剧场到现代剧场,发挥着扭转戏院困局、促进海上茶园衰落、开时代风气以及跨地域推动新剧潮流的作用,满足了当时受众群体在交通便利、娱乐消遣和感官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各大演剧场在经营、售票、服务等方面的转型。该研究从社会生态、观念革新与技术变革的视角出发,重审清末民初的新剧社团,对于南国社乃至当下的戏剧社团研究都具有启示意义。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李冉作了《“改造”何以沦为“美化”——关于<上海滩的春天>创作和评价问题》的发言,认为《上海滩的春天》具有鲜明美和历史品格。借助《上海滩的春天》重回熊佛西创作的时代,不仅为了感知民族资产阶级对当时那个新世界的观察与想象,发掘戏剧的丰富性和多重张力。更重要的是,展示剧作家的创作和所谓“真实”建构如何在同一个未完成的过程中相互影响。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讲师顾振辉作了《热忱与权变:文本发生学视域下熊佛西剧作〈孙中山〉的文本嬗变》的发言,以文本发生学为理论框架,从“起源材料”的考察,检视手稿的来源与概貌。通过“前文本”的梳理与研究,考察熊佛西创作此二剧的心路历程。以文学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作品起源”,在史料的梳理中还原熊佛西的创作历程,并探讨文本嬗变的动因。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后胡读书以《南国艺术运动中的图像性表达——从〈南国半月刊〉的封面插图谈起》为题进行发言,谈到在文学史与戏剧史研究中,在“作家/剧作家田汉”之外,“主编/美编田汉”的身份是鲜被注意的。而“南国”系列刊物中,封面和插图也伴随着新的文学观念产生,作为新文学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南国半月刊》作为起始的南国系列刊物中,作为主编的田汉对封面与插图的主动选择,包含着大量田汉的审美信息,由此探究南国艺术运动中的审美倾向及艺术思想的来源。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博士生颜倩,作了《南国前后:田汉早期戏剧演出与接受研究(1920-1940)》的发言。以南国社作为时间分界线,通过对比、分析田汉早期戏剧1920年代与1930年代的演出情况。南国社的演剧活动不仅推动了田汉个人的戏剧事业,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体现出个人创作与集体文化力量相结合的复杂互动关系,为当下戏剧传播与研究提供重要的案例分析。
最后,主持人杨扬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他高度评价了参会者们在此次活动中展现出的积极态度与深入交流,认为这些宝贵的互动为田汉研究开辟了新的思维路径与研究方向,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已圆满达到预定目标并顺利结束。
文字:巴佳雯
图片:王旸犀、巴佳雯
编辑:尤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