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近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长三角演艺创新研讨会”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活动,也在开幕当日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舞台美术学会、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文旅演艺创作与教育研究中心等主办,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文旅创作委员会主任、上海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文旅演艺创作与教育研究中心艺术总监韩生教授主持。研讨会以“人工智能与演出艺术”为主题,深入探讨演出艺术在人工智能影响下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应邀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未来戏剧教育应对人工智能之变》的主题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嘉宾朋友:
很荣幸受邀出席此次“长三角演艺创新研讨会”。我首先代表上海戏剧学院,向莅临本次研讨会的各位嘉宾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此次会议作为文博会-文商旅融合发展研讨会下设的重要板块,紧贴时代脉搏,聚焦“人工智能与演出艺术”这一前沿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可谓意义重大。
近年来,科技跃迁给艺术“高峰”塑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人工智能赋能艺术创作也迎来了蓬勃发展阶段,深刻展示出新质生产力在艺术领域的新动能、新优势。作为一所培养演艺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上戏历经79年发展,已成为同时包括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学科专业,办学层次从中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并很早就将科艺融合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重点方向之中。历经多年,在学科建设平台搭建、跨界交叉融合、专业人才培养等科艺融合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围绕人工智能发展新态势,上戏正面向未来戏剧影视学科方向,积极布局构建科艺融合创新实验室矩阵(加强以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数字多媒体交互;加强以市科委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虚拟演艺技术应用;积极推进以“AI+演艺”实验室为主体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努力打造适应当前技术发展趋势的科艺融合综合平台。
面向未来,艺术院校如何应对人工智能之变?借此机会,我分享几点想法:
第一,人工智能拓展了艺术新空间,创新艺术理论成为时代之呼唤。无论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赋能剧本编写、绘画、舞台设计等传统创作上所展示的强大力量,还是元宇宙、虚拟现实、穿戴设备等创设形成的沉浸式虚拟创新体验,势必会引起艺术生产模式的变革和审美感知系统的重构,进而对艺术理论与学科、艺术教育等带来全局性的深远影响,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中无法回避的关键领域之一。而我们对此如果无动于衷,最终必然会被时代抛弃。因此,无论是集合多学科群进行协同创新,还是跨界交叉融合进行实践探索,都必须要直面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冲击,自觉建构面向未来的艺术学科、学术、话语体系。
第二,培育AI时代新生态,艺术院校需要构建面向未来的学科专业新格局。作为科学研究重要阵地,艺术院校不仅要深耕于传统“史论评”的“回望式”研究,也要积极开拓面向未来的“展望式”研究,切实担负起理论建构的使命职责。一方面,在艺术学一级学科范畴内,应构建“未来戏剧学”,力求探明未来戏剧的形态,未来戏剧的创作方式,未来戏剧的创、演、观的关系,传统戏剧的未来表达,戏剧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变革和应对等系列议题。另一方面,要从技术赋能角度提升传统优势专业的智能化水平。目前,人工智能专业已经成为各大院校争相设立的专业(方向)和涌入的研究领域,不少艺术院校也开始优化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研究方向,并研究在本科阶段进行专业设置的可能。上戏也在积极申报“数字演艺设计”“智能影像创制”等新专业。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艺术教育的窗口期已经来临。
第三,艺术院校教育教学需要应对艺术在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技术赋能条件下,知识获取和艺术创作将会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在抢抓机遇的同时,也应主动思考大学未来应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养和能力。首先应该是价值观的塑造。技术如何变迁,都无法取代教师在培养学生价值观时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智能社会下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种错误言论、观点和不良价值观充斥其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变得更加重要;其次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育。虽然影响人工智能产出质量有技术或算法的因素,但根本上还是人们的创造力。因此,必须要加强人文、科技类通识教育,拓宽艺术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各学科交叉思维,不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最后是人机互动感知与能力的再造。在多种技术交织而成的新型创作语境中,理解人机交互模式、探索人机协同应用场景、重塑新境域中的艺术感性体验,将是智能社会进行艺术创作的新要求。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文艺人才,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