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2023年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活动工作总结

发布者:研究生部发布时间:2024-10-31浏览次数:10

上海戏剧学院2023年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活动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协、教育《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1138号)和中国科协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1132号)等文件精神,在校领导小组的带领下,我校不断总结经验,学习各院校优良做法,本着“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工作原则,切实提高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能力,努力推进建立长效机制,2023年我院按照工作计划组织了集中宣讲、座谈交流等系列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部分 仪式宣讲教育

  1. 上戏新生开学典礼

202396日上午九点,上海戏剧学院2023—2024学年开学典礼在华山路校区实验剧场隆重举行。校领导、各院系负责人、教师代表以及2023级新生一起相聚在典礼现场。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伟令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同学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从此刻起,大家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响亮的名字——上戏人!来自八个院系的新入学的2023级学生代表热法提、沈昕妤、蔡双双、胡真豪、李天心、尹传瑞、马璐、乔岳峰,共同分享了他们遇见上戏的故事,回顾了追梦途中的执着与坚持,对未来的期许与热望。青春的力量与激情澎湃在会场,感动和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校党委副书记、院长黄昌勇代表学校向近千名刚刚加入上戏大家庭的2023级学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阐述了上戏“小传统”和中华文化“大传统”之间的关系,激励同学们深入了解上戏的历史,感受前辈创办上戏的初心,并从中领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从上戏“小传统”和中华文化“大传统”中汲取成长之源,黄院长勉励道“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此高度认识,回到传统,注重经典、解读经典,我们就会为创作经典打下基础”。

  1. 庆祝国庆74周年升旗仪式

2023101日上午,百余名上海戏剧学院师生齐聚华山路校区,举行“以青春之名,礼赞盛世中华”国庆升旗仪式共庆共和国的第74个华诞。校党委书记谢巍,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伟令,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负责人同师生代表一起参加国庆升旗仪式,共同见证这一庄严的时刻。热法提、潘浩卿、王子智善、马星宇等四位2023级新生以升旗手的身份,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护送国旗走向旗杆。在全场高唱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徐徐升起,骄傲地迎风飘扬。现场所有人向国旗行庄严的注目礼,自豪感油然而生。冯含露、赵蓉、杨瑞康、慕童等同学代表校学生会、研究生会骨干带来了主题演讲“上戏青年说——我与祖国共成长”。四位同学分别从自己的经历和视角出发,观察新时代巨变,感受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将青春勃发的“我”与生机盎然的祖国相互映照。今年国庆正逢第19届亚运会在我国举行。舞蹈学院带来的舞蹈《我爱你中国》与《同爱同在》,分别展现了优美灵动的古典舞姿和充满活力的杭州亚运会健身操,舞出了上戏人的自信,也表达了对共和国青春风采的赞美。师生们还表演了歌曲《追寻》《我和我的祖国》,诗朗诵《复兴颂》,小提琴演奏《歌唱祖国》等节目,为共和国74华诞送上深情的祝福。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4年来,我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和国发展历程的总结,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青春正当时,上戏青年有信心,以“青春之力”书写时代篇章,以“青春之声”讲好中国故事,以“青春之态”走好奋进之路。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导论——谢巍书记讲授开

学第一课

新生开学第一课既是2023级本科生进入上戏后正式上的第一堂课,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导论课。在这堂课中,校党委书记谢巍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架构,并重点阐释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授课过程中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鲜活的事例,更结合了上戏建校78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使科学理论以生动的魅力进入上戏青年学子的心中。上海戏剧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党委书记的带领下,校领导全部参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授课工作,让广大同学获得了在课堂上直接与校领导交流的机会。同时,校领导也经常与上戏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开展集体备课,深入第一线了解上戏思政课建设进展和马院工作情况。近年来,上戏本科新生的第一课都由校党委书记谢巍主讲。讲授者讲得投入,学生们听得认真,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学子来说,这无疑是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学校,密切关注国家和社会,充分体验大学生活的导向性课程。从专注于升学考试的高中生转变为关心时代、关心国家、关心世界的新时代青年,“第一课”给新生们的正是这样一把钥匙。




第二部分 戏剧+思政

一、我校师生在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获奖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创新氛围,2023年“爱国创新、自立自强——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勇做科技强国逐梦人”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于121日在上海举办。

论坛由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教委作为指导单位,由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上海大学承办,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协办,长三角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121日上午,论坛开幕式暨颁奖仪式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办,我校师生分别在学术论文、学风传承工作案例及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等领域获得相应荣誉,具体获奖信息如下:

(一)田微微,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在读博士,舞台美术研究方向。

获奖类别:“论·理”学术论文

获奖项目:科学家精神与舞台艺术创新研究

(二)邹蕊,助理研究员,舞蹈学院教学秘书。

获奖类别:获奖项目:

 “·实”工作案例“思政融合、艺术浸润、平台支撑”三位一体——艺术院校研究生学风传承创新机制探索

(三)王浩哲,上海戏剧学院2022级导演系MFA学生

获奖类别:“树·典”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论·理”、“务·实”、“树·典”,我校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学术理论的建设,更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校生展演团队优秀成果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每隔三年举办一次。本届展演活动的主题是: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展演活动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现当代大学生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胸怀家国,奋力筑梦的价值追求;展现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状态;展现当代大学生心灵美、形象美、行为美、语言美的崇高审美追求和高尚人格修养。

2024年六月,在副院长刘庆的带领下,上海戏剧学院代表团赴湖北襄阳,作为优秀案例代表,在大艺展“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报告会”上做展示汇报,舞蹈《江南》则参加了大艺展优秀剧目展演,获得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展演类节目舞蹈一等奖及优秀创作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师剧”开辟美育浸润新路径》获得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

大艺展作为是高校美育成果展示、学生艺术创意理念转化和表达的互动平台,对培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上海戏剧学院积极参与了历次大艺展活动并取得佳绩,为这个全国大学生的艺术盛会奉献了青春风采。


三、戏剧党课《魂脉与根脉的交响》

202410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也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一周年的重要节点。在这一时刻,作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之一且被列入闵行“大零号湾”项目的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党课《魂脉与根脉的交响》在上戏实验剧院开讲。这堂党课由校党委书记谢巍作导课,他指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解“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该党课的应有之义,也是上海戏剧学院作为高等艺术学府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一个月前《上海戏剧学院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示范高校行动方案》已出台,新征程上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担当培养文艺人才等使命。戏剧党课是学院师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载体,在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两个结合”论断时发挥戏剧表现特点,将党课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情境化演绎,展现戏剧党课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培养众多优秀文艺人才和创作大批优秀作品的上海戏剧学院,在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示范高校”过程中必将展现新担当与作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勇当艺术院校排头兵。



四、原创话剧《同学少年》

96- 9日,由上海戏剧学院和黄浦文化旅游集团联合出品的原创话剧《同学少年》作为2024秋开学季“第一课”,在中国大戏院首轮演出成功,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挖掘这一题材并助推话剧搬上舞台的是上海戏剧学院创作中心主任魏东晓,他发现作品主题的稀缺性和独占性,在上海舞台剧同类题材中,仅《英雄儿女》(改编自同名电影)面世,《同学少年》聚焦抗美援朝题材角度独特,主人公是上海比乐中学初中生,承载上海历史。该话剧取材于纪实文学《炮弹壳、小提琴和降落伞》,演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真实故事,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上海比乐中学几位学生放弃优渥条件报名参军赴朝参战,此事当时轰动上海如今鲜为人知,话剧将人们带回那个年代展现成长蜕变、情感与命运抉择坚守。剧中不仅有儿女情长的细腻描写,更有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两者相互交织,共同谱写了一曲激情洋溢的青春之歌。创排时马俊丰力求“用艺术的真实碰撞历史的真实”,让舞台“返璞归真”聚焦演员表演,他认为作品动人之处在于同学少年家国大爱与青春情怀,演员平均年龄21岁,要展现其赤子之心。《同学少年》上演后评论界好评如潮,主创抓住事件核心,在“人”“家”“国”关联度上做足文章,剧中中共地下党员、比乐中学教师胡老师的话语彰显抗美援朝正义性与和平理想,接通历史感与当代性,这一思想性在同类题材文艺创作中应有地位和影响。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观摩演出后向剧组祝贺,并对参演学生表达赞赏“儿女情长,家国情怀,礼赞少年,祝贺同学——为上戏原创点赞”!

五、原创话剧《声闻于天》

1016- 17日,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原创话剧《声闻于天》在上戏端钧剧场成功上演,当日座席爆满、反响热烈。“扶青计划”是培养支持艺术新生力量的专业项目,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并全链条扶持,以开放包容姿态关心全球青年艺术人才创作、交流。《声闻于天》以“以青年人之视角,塑造青年人之角色,演绎给青年观众看”为信念,从逾293份报名材料中经答辩和遴选脱颖而出。该剧聚焦张闻天青年时代,以三次与母亲告别为主线,展现其从迷茫到觉醒、坚定信仰的心路历程,展示其崇高理想信仰、爱国主义情怀等。作品遵循“不以辞害意”原则,散文化描绘其成长挣扎,通过真实情感流露拉近与观众距离,让张闻天形象鲜活。演出在话剧体裁基础上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结合现代审美和多媒体技术,借鉴歌剧、肃剧效果,追求现代极简主义美学风格,体现秩序感和仪式感,带来多维度观赏体验,其服装设计、舞台布景等融入现代审美。演出结束掌声热烈,这场跨越年代的青春对话与时代和青年心灵相呼应,让青年观众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崇高的担当,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个人对信仰、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思索以及为美好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而不懈奋斗。



  1. 戏剧+科技


一、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

我校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长期致力于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方式创新。该实验室于2020年获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基于XR沉浸式传统戏曲创新研究》立项,经过三年多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推出了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上衍生出新形态。

《黛玉葬花》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智能终端和扩展现实眼镜,将虚拟的越剧表演与真实的舞台装置有机结合,叠加显示,观众可以自由探索场景,每一次体验都重构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叙事线,获得全新的看戏体验。

2023年,《黛玉葬花》荣列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被评为“创新文化表达方式(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艺术表现形式)”。该剧于2024529日在福建福州举办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文化分论坛”上,获文旅部科教司授牌。

  1. 《初心之旅》——沉浸式多人交互VR大空间体验展

我校上海市虚拟环境下的文艺创作重点实验室着力于以数字技术新方式传播红色文化,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发出上戏声音,贡献上戏力量。

2024523日至527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海展区中,中共一大纪念馆所属的“一大文创”亮相登场,通过“党建学习”“研学教育”“IP联名”“文旅融合”等板块,从不同维度宣传红色文化。其中“初心之旅”行进式大空间VR党课同步亮相,该项目由中共一大纪念馆出品,上海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联合出品,打造全国首个红色大空间VR体验项目,开展沉浸式自由行进探索互动党课,带领观众身临其境体验“初心之旅”。


三、机器人戏剧《巨物之城》

2024524日到62日,国内首部机器人戏剧《巨物之城》于上海戏剧学院昌林路校区的“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内上演,这一事件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关注热议,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作为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科艺融合创作项目以及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成果之一,聚焦人机共生时代下人机共有的情感、记忆、抉择与算法、逻辑的冲突矛盾。《巨物之城》具有三个特点:探索新多媒体剧场形式与场域呈现,借多媒体和AI技术展现“会呼吸的空间”;进行人机交互跨界新实验,让真人演员与机器人对戏实现新交互;开展艺术科技融合新创作,利用人工智能使机器人演绎自身“角色”,预演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生活。《巨物之城》的成功上演为国内外戏剧界开辟新道路,未来随着科技发展,更多机器人戏剧或将登台,人机共演形式也有望在更多文化艺术领域得到应用推广。


四、i Human——上戏英文版人工智能主题教育剧场

2024722-26日,以“数字时代的教育构想:跨学科研究与全球化浪潮”(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Globalization Trends)为主题的第六届剑桥中国教育论坛(Cambridge-China Education Forum),在剑桥大学举行。来自中英两国的一百六十余名人士在线下参加了本届论坛,超过一千名观众以线上方式参与。

2024722- 26日,第六届剑桥中国教育论坛在剑桥大学举行,主题为“数字时代的教育构想:跨学科研究与全球化浪潮”。中英两国一百六十余人线下参加,超一千名观众线上参与。论坛特别邀请上海戏剧学院师生推出教育剧场剧目“i Human”,于726日晚在剑桥大学CAMBRIDGE JUNCTION J2 THEATRE上演该剧讲述单亲母亲HE用公司研制的AI RAY陪伴16岁女儿Katy时遇到的相处和女儿心理健康问题,同时RAY在“万神殿”中探寻人类终极问题答案。其内容与论坛主题契合,在AI时代引发对人工智能和人类关系、发展走向以及人类自处方式的思考,上戏演出团队与中外专家学者在剧场深入交流。作为上戏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i Human”让观众亲身体验思考“戏剧 + 人工智能”,引发关于教育、科技和人类命运讨论。中英双方的此次共创,为中外专家学者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戏剧教育的跨文化合作与交流,也在实践中展现了上戏师生的风采,并为我们探索教育剧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启示。


第三部分 座谈交流


一、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专题座谈会

2023914日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专题座谈会在昌林路校区举行,会议由黄昌勇院长主持,刘庆副院长出席。会议主要围绕学校在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框架下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围绕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学校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上的突破点展开。各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人围绕议题,结合建设实际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他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可以说这一论述很好地阐明了“三大体系”建设的基础、目的、目标和方法,为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艺术学”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1年从文学门类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学科门类。而在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科门类,也指一级学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建设,我们仍然必须认识到,其“三大体系”的建设基础还是薄弱的,这些年的建设也起伏不定。尤其长久以来艺术学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西方的体系为参照和支撑的,如何在此背景上完成“中国式”“民族性”的挖掘和构建,实非一蹴而就之事。如何利用中国化的理论来进行自我阐释,传递中国观念和文化;同时借力西方的解读和传播,着力将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理念传递出去;兼顾理论与实践,关注当下、呼应历史、回应现实,实质而有效地推进艺术学“三大体系”的构建,任重道远。本次会议为我校就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首次务虚,后续学校将围绕各个具体学科开展进一步的论证与调研。



二、上海戏剧学院影视类专业博士招生和培养研讨会

20231029日,上海戏剧学院影视类专业博士招生和培养研讨会于上戏昌林路校区成功举办。该研讨会由研究生部与电影学院主办,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教授主持。众多专家学者出席,包括上戏研究生部主任沈亮教授、任仲伦等校外专家,还有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等线上参会。

作为首批专业博士招生点,上戏影视类专业博士招生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将在影视编导、影视制作和影视产业管理三方向进行招生。会议就博士导师选聘标准、招生标准、考试形式、培养方案、毕业标准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上,董健教授汇报筹备工作并解读拟定培养方案。厉震林院长提出专业博士培养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多种素养,以培养高峰艺术家为目标。任仲伦肯定了上戏的准备工作,强调导师团队建设重点是导师要专业且参与教学,青年导演群体应是招生目标。沈亮强调要严格把关招生标准和选拔相关材料评价。

来自各高校的专家分享了经验与设想建议。张阿利教授指出上戏作为首批招生点会起示范引领作用。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积极建设影视类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目的在于培养艺术实践型人才,让其树立正确观念,向社会输送高素质艺术家。会议在专家热烈讨论中圆满落幕。


、“Chinese Performing Arts与中国戏剧的海外传播”国际研讨会

 “Chinese Performing Arts与中国戏剧的海外传播”国际研讨会于20131029日在上海戏剧学院昌林路校区举行。

此次研讨会由CPAChinese Performing Art)期刊主编、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宫宝荣教授主持,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托比亚斯,以及国内外多所院校的学者参与。CPA期刊是上海戏剧学院与国际戏剧协会联合主办的全英文国际期刊,2019年创刊至今已出版7期,内容涵盖昆曲、京剧、越剧、话剧等剧种,有代表性艺术家、剧团剧作介绍和年度盘点国内戏剧演出与研究现状等栏目,旨在向全球介绍中国表演艺术,关注当下状态及海外传播。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致辞表示,上戏重视中外表演艺术双向交流,致力于国内外优秀戏剧作品译介,要让海外优秀作品“引进来”,中国戏剧作品“走出去”。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CPA主编托比亚斯发表《未来之路上的中国传统根脉》主题演讲,以枝繁叶茂的大树喻中国戏曲丰富性,指出CPA不仅展示戏曲本身,更展现传统文化根脉,对保护濒危戏曲种类和推广戏曲演出意义重大。

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最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CPA编委杨扬总结发言,指出21世纪各维度文化在国际社会交互发展,CPA主要聚焦中国传统戏剧对外传播,但戏剧工作者不应局限于中国戏剧和文化走出去,而应立足世界戏剧发展看待中国戏剧传播,应加强海外戏剧交流,欣赏未触及的戏剧形式,这对世界戏剧繁荣、理论更新、新审美范式建立有极大促进作用文明因互鉴而美好,跨文化的戏剧交流也一定会持续下去。



、第十一届亚洲戏剧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十一届亚洲剧场国际研讨会于2023114- 5日在中国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举行。该研讨会由中国上海戏剧学院、日本大阪大学、韩国国立艺术综合大学与中国台北艺术大学共同举办,自2013年起已成功举办10届,今年是第11届。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连续三届会议在线上举行,此次是疫情后的首次线下会议,又时值进博会和国际艺术节举办期间,意义非凡。

本届研讨会以“重归剧场:回顾与展望”为主题,与会成员就此主题展开热烈讨论。本届大会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戏曲学院承办,上海市戏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支持,戏曲学院张伟品教授主持。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台北和我校的多位教授以及研究生出席了此次会议。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刘庆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首先对远道而来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并表示如此重要的一次会议能够在上海戏剧学院举办,当为上戏的荣幸。近期的上海已成为戏剧爱好者的天堂。这一盛景更使我们看到了戏剧作为一种剧场艺术,其在剧场中迸发出的生生不息的魅力。因疫情原因,我们有近乎三年的时间都不能走进剧场。因此,本次回归,便显得格外珍贵。“重回剧场”应该是每一位戏剧人共同的愿望。刘庆还指出,会议期间对主题的深入研讨将开拓学生学术视野、推进学科建设、增进各校友谊。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市戏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亓季松代表承办方致辞,对嘉宾表示欢迎并感谢其他协办方,强调学校的重视与支持,期待会议推动亚洲戏剧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会议期间,与会者回顾疫情前剧场文化,展望后疫情时代剧场前景,聚焦世界戏剧发展与戏剧跨文化交流,积极推动戏剧互动与传播,正如张伟品教授所说,三年隔断后重回剧场,剧场和戏剧是否回到三年前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暨第十届长三角戏剧影视研究生学术论坛

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暨第十六届长三角戏剧影视研究生学术论坛于2022114- 115日在上海戏剧学院成功举办,该论坛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承办。

114日上午,论坛开幕式于佛西楼会议室举行。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沈亮教授、专家代表团韩生教授、研究生部副主任温涛老师出席,由研究生部韩爽老师主持。论坛以线下形式开展,与会师生齐聚佛西楼会议室。开幕式上,温涛老师代表学院欢迎参会研究生,并阐述“沉浸”主题,强调其为深入体验和全情投入之意。沈亮教授回顾论坛创办历史并对同学提出国际化发展的期望。开幕式后,韩生教授带来“万物沉浸·戏剧体验”主题讲座,明确指出沉浸式产业是新经济业态和模式,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戏剧演出艺术生态已全面转型。

自征稿通知发布后,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25所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的57篇投稿论文。经组委会审阅筛选,44篇入围宣讲环节,最终37篇论文作者正式与会宣讲。同时,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沈嘉熠教授、云南艺术学院杨俊霞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司徒嘉怡副教授、上海戏剧学院丁盛副教授组成专家点评团。

经过专家的评审与推荐,11名研究生最终获得了本届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优秀论文奖,第十届长三角戏剧影视研究生学术论坛也顺利落下了帷幕。第十六届长三角戏剧影视研究生学术论坛在热烈掌声之中圆满落幕。长三角戏剧影视学术论坛发展至今,共历十六届,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

本届论坛以“沉浸”为主题,在两天共五场的论文宣讲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在交流学习中相互切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采取开放性的姿态,撼动旧局、推动变局、突破时局,在交流与互鉴中点亮学术之光。


六、第十四届浦江电影论坛“后人类与后生态:共同体美学与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2023年学术研讨会”

20231111—12日,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主办,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协办的第十四届浦江电影论坛“后人类与后生态:共同体美学与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2023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昌林路校区线下举办。

本次会议吸引了海内外相关领域六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开幕式上,万传法教授主持,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敏对与会者表示欢迎并关注会议议题。饶曙光研究员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电影的结构性巨变,本次会议要探讨在经验与方法失灵时如何做出前瞻性理论预判。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会长厉震林教授介绍了上戏电影学院概况与特色并回顾论坛历程,任仲伦主席肯定会议并提出中国电影强国需理论体系引领,朱枫导演阐述“共同体美学”概念与历史肯定会议意义。

主题发言环节,饶曙光研究员等众多专家分别从视听、史学、产业、文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围绕“后人类、后生态与共同体美学”议题,以前沿视角探索中国电影文化多样性与“共同体”美学融合的可能性,提出众多深刻学术观点。分会场发言中,专家学者对“后理论”时代下电影的主题、语言和新概念进行广泛探索,交流讨论十分丰富,启发意义十足。在分会场发言中,专家学者进一步围绕会议议题相关的现象、理论、实践展开了丰富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对“后理论”时代下已然革新的电影主题、电影语言以及应运而生的新概念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具有丰富的启发意义。

闭幕式同样由万传法教授主持,厉震林教授、饶曙光研究员、陈犀禾教授致闭幕词。三位一致认为会议具有前沿性和高质量,与会者以开放视角和思辨态度交流,产出丰硕成果,不同议题间产生化学反应与学术张力,加深中国电影理论体系建设的思考探索。与此同时,于电影理论、批评层面提出的未来思考,亦将对中国电影的生产实践提供更多想象力,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希望本次学术研讨会能为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电影真正从大国走向强国贡献学界的力量!


七、第三届全媒体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

20231125—26日,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承办的“开放包容——全媒体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新时代 新使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昌林路校区召开。会议在昌林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国内43所高校、30家企事业单位的123名相关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参与了本次会议。

谢巍书记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播音主持工作是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创新活力意义重大,负有舆论引导职责,深入探讨播音主持相关问题很有价值。张国涛秘书长介绍学会历史和工作情况后强调播音主持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曹可凡总结出主持人成功需具备“五力”。

本次研讨会采用“主会场+分会场”并行模式,包含硕博分论坛,为各方提供充分表达空间。研讨主题多元,如融合与发展、构想与塑造、变革与重构等,94位嘉宾主旨发言内容广泛,涵盖新闻播音、本科课程、配音艺术、历史钩沉和前沿科学等,涉及教学、科技、经济、文创、培训等领域,探讨话题从人才培养延伸到社会应用、产业发展和人机耦合等。众多专家学者参与点评主持工作,科大讯飞和喜马喜播教育等企业相关人士也作了专题发言。

闭幕式于26号上午举行,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出席并致辞,他认为“开放包容”主题深入人心,在数字时代,播音主持与媒介联系紧密,只要坚守且创新,做到开放包容,其前景广阔。此外,会议设置了硕博论文评优与颁奖,多位同学获奖。会后,嘉宾们表示会议“谈真问题”,“学术前沿”“海派风格”“创新发展”成为此次会议的关键词,会议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八、中西方表演文化的交织 ——紫藤博士生学术沙龙

为涵养和传承优良学风,发挥学科优势,整合学术资源,赓续我校研究生学术品牌——紫藤博士论坛学术前沿交流机制,研究生部通过邀请学科领域的青年学者、专家及广大师生开展学术交流,有效拓宽学术视野,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2023年度第三期紫藤博士生学术沙龙于112日下午在华山路图书馆智慧教室举办。博士生学术沙龙是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处为同学们提供的重要学术讨论平台,旨在自由阐述学术观点,引导各方向的博士生携手探索与争鸣。

此次沙龙聚焦中西方表演文化的交织,20级外国戏剧史论方向博士生张青和现代戏曲研究方向博士生程姣姣进行了相关分享。同时,为增强学术素养,扩大学术沙龙的积极意义,研究生部聘请校内专家参与此次沙龙讨论。上海戏剧学院刘明厚教授、丁盛副教授和李旻原副教授作为本次沙龙的点评专家,对两位博士生的学术分享作出了评析和建议。

张青的分享内容为《交织表演文化视域下的戏剧交流——以铃木忠志和黄哲伦为例》,其主要聚焦交织表演文化视域下的戏剧交流。出于伦理、政治和美学等深刻原因,“跨文化戏剧”理论于上世纪末被质疑和摒弃,2008年德国学者提出“交织表演文化”概念,其研究对象为不同文化戏剧、表演元素相互影响等的产物而非“跨文化戏剧”现象,且有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和爱森斯塔特多元现代性理论支持;20世纪前半期,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局势洗牌,东西方阵营划分,日本战败后文化艺术界进入从属模仿的浮躁期随后有反抗,美国国内因社会和文化多元产生多元文化对立局面;当代日本戏剧家铃木忠志带剧团走访多地招募各国演员演出,其经典作品取材西方经典文本进行解读改编,从文化挪用角度看在作品中融合了日本传统表演艺术和西方经典;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创作关注华裔美国人的生存与社会困境,其身份决定创作方向独特,擅用反讽、隐喻从多方面探寻文化身份问题,主要通过母体挪用和主题挪用实现文化交织。李旻原教授提出:跨文化戏剧其实是一个拿来主义的概念,我觉得黄哲伦的作品很难说是跨文化,其实他本人已经是跨文化的产物了,所以他写出来的东西,其实在讨论自身的文化认同问题,他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不同的文化性,然后去表达出来。铃木忠志在80年代的时候已经红到欧洲去了,他是从身体性开始,当80年代欧洲导演们大量使用东方元素的时候,他刚好也是在思考自我的东方的问题,作为战败国,他会有两种层面的思考,一个是带有更强烈的民族主义,我们为什么会战败?另外一个层面是因为战败,所以反思自己的民族为什么会为人类带来这么多的问题,艺术家会自我反思。有时候文化差异其实并不是那么的强烈,所以讨论铃木忠志的时候如果从人类共同体的角度的话,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去讨论呢?我们还可以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讨论呢?这是值得思考的。刘明厚教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在交织表演文化体系下纳入符号学理论分析,将它视为交织表演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作者的诠释、论证还需要充分。2、关于复调艺术的角度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有再进一步分析的必要性。3、论文第一部分,建议进一步对铃木忠志和黄哲伦是如何进行戏剧与文化交流这一方面进行深入阐释,避免对这两位戏剧家及其作品的资料性介绍过多而影响理论深度。4、关键词缺少研究对象“铃木忠志”和“黄哲伦”。丁盛老师认为论文从交织表演文化理论来看戏剧交流的现象聚焦到一个人为主会跟好,另外对铃木忠志还应该有整体的把握,他的世界观、训练方法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去具体把握,从这几个层面一点点切入和推进。

程姣姣汇报的内容是《戏曲“西戏中演”创作模式的进阶发展和迭新困境——从罗伯特•威尔逊导演的京剧《欧兰朵》说起》,“西戏中演”是现代戏曲在发展探索中的重要创作模式之一。2008年,美国导演罗伯特·威尔逊以“意象剧场”的戏剧理念与中国台湾国光剧团合作导演了京剧版《欧兰朵》,该剧在“西戏中演”进入舞台语汇转化层面阶段中带来了演剧观念和方式的拓展带来价值,但也反映出要完成迭新就必须解决的困境,如观众视野落差的解决、改编意识的完善,以及弥补戏剧观念的错位等问题。“西戏中演”创作模式当下有进阶发展需求,同时也面临迭新困境。“交织表演文化理论”尝试从理论层面为《欧兰朵》的创作和接受过程提供反思视角,试图带来解决“西戏中演”迭新困境的策略。该剧折射出在丰富现代舞台实践境遇中,当代戏剧从业者正遭遇理论与实践的迷茫。李旻原教授对这篇论文聚焦、客观的从不同角度去讨论“西戏中演”给予肯定。刘明厚教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论文中对《欧兰朵》的艺术特色分析过多,而造成戏曲“西戏中演”的创新困境的根本原因,如能再深入阐述会更好。第二,文中关于《欧兰朵》演剧事件争论中出现的“西方剧场跨文化霸权作祟”的说法进行了评价和论述,可作进一步客观而深入的阐释,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的。第三,作者在论及该剧目未必为失败之作的观点时,勇气可佳,没有人云亦云,但以演员魏海敏在威尔逊全新的导演思维下个人的创作感受和观点作为重要依据,还不能在逻辑上成为真正有力的证明,建议在论述中加以完善。丁盛老师提出《欧兰朵》在性质界定上有诸多要点需考量。其服务于罗伯特·威尔逊创作理念,“西戏中演”的界定存疑,因西方主导且京剧元素少难称中国戏曲。同时在大陆发表文章时,“意象剧场”的名词使用也需重新斟酌。

此次博士生学术沙龙形式活泼,学术氛围浓厚,是有效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学术平台。


九、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表演创研中心成立仪式暨全国艺术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研讨会

在上海戏剧学院78周年校庆之际,121日于上戏华山路校区举行了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表演创研中心成立仪式暨全国艺术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研讨会。该活动由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电影学院、研究生部主办,众多来自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和全国各相关高校的学者前来参加。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代表主办方致辞,对创研中心提出期望,包括坚持立德树人,重视人格塑造,坚定文化自信等多方面要求。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创研中心未来的信心。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国涛宣读了关于成立影视表演创研中心的批复。在诸多院校和院团代表见证下,丁亚平和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为中心揭牌。

会上播放了影视表演创研中心艺术委员会委员的贺词,诸多上戏校友送来校庆祝福与对创研中心的期许。创研中心主任肖英表示,中心将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依托,联合各方开展相关研究,创新表演教育教学方法并推动国内外交流合作。

成立仪式后,围绕艺术专业博士人才培养与会人员展开研讨。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刘庆指出研讨主旨围绕招生选拔、导师制度等多方面话题展开,以寻求变革转型途径。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主持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厘清学位制度逻辑,分析差异共性,找准发展方向并提出实际问题,这充分显示出影视表演创研中心打造一流学术殿堂与高端交流平台的潜力。

影视表演创研中心将持续致力于学术交流创新,关注影视学科突出问题,参与构建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在影视表演教育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前沿,抢占学科发展制高点,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影视表演教育发展铸就新的辉煌。


十、上海戏剧学院电影教育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暨学术研讨会

122日,正值上海戏剧学院78周年校庆,上海戏剧学院电影教育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戏昌林路校区举行。本次会议主题是“数字技术如何重塑高等电影教育”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教育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任仲伦教授主持。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聂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上戏电影学院提出“上海电影学派”需要巨大理论勇气且任务导向明确,将回应上海影视工作发展机遇挑战以及市委市政府战略关切。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教授汇报了2023年度主要工作,这一年对电影学院发展意义重大,教学、科研、创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均有进步,内涵建设深化,学科专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且多项发展指标有重大突破。厉震林教授还展望了2024年重点工作,包括成立“上海电影学派”高等研究院、推进其三大研究方向建设;拓展“浦江电影论坛”成为上海综合性的知名文化论坛;推动“上影 - 上戏”青年导演扶持计划作品冲击国际奖项;引进国际著名电影家;培养电影艺术领域DFA;成立“国造影像实验中心”;提升全球暑期电影学院、全球二天电影节等各大平台等级;继续参与筹建全国首家中外合作艺术类大学——横店英国创意艺术大学等。

会上,诸多专家学者分享了观点。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原主任饶曙光研究员指出人工智能使电影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提出研究竖屏电影。上海交通大学 - 南加州大学文创学院特聘教授胡雪桦强调要拥抱第三次技术浪潮。上海戏剧学院的杨·舒特教授谈及人工智能在创意生成方面的作用。基斯··奥斯特鲁姆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介入电影行业给传统电影制作带来风险,电影专业学生要学会与人工智能合作。好莱坞著名电影摄影师罗德尼·查特斯强调理解电影技术变化对片场人员的重要性。此外,同济校友基金董事长徐勇明等也分享了观点,中影股份原总经理江平等通过视频发表见解,朱佳静介绍了虚拟影像技术实验室科研情况。

最后,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总结讲话,指出会议议题及时且必要。中国电影教育总量少、质量不高与电影产业发展不完全匹配,“数字技术如何重塑高等电影教育”是尖端课题,好的电影学院一定是紧跟前沿的,不仅不能抛弃技术,还要创造技术,对技术保持好奇心。希望电影学院是开放的,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以创新能力创造技术,拥抱所有和电影相关的一切技术。



十一、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智能时代的戏剧艺术:创新与融合”主题论坛

2024511日,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戏剧与城市”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成功举办,主题为“智能时代的戏剧艺术:创新与融合”。该论坛由上海戏剧学院和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戏剧艺术家、科技创新者、学术研究者和文化产业从业者参与由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陈军主持。

一、坚持底色,敢于创新

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旅游局局长胡慧芬局长在致辞中提到静安现代戏剧谷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且不断创新提升影响力,如剧目展演、社区设分会场、家庭戏剧大赛等成果显著。上海戏剧学院黄昌勇院长在主旨发言中探讨未来戏剧的形态和特质,包括走向理性、走向综合、走向技术,强调创新与鼓励年轻人想象的重要性。上海戏剧学院伊天夫教授分析特佐普罗斯版《等待戈多》,指出深度挖掘文本意义、容纳新观念等启示。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戏剧系副主任宋震教授通过传统戏剧数字化案例展示科技赋能演剧传承,还谈及戏剧和影视未来的关系。

二、强化联动、促进消费

卢瓦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礼以沉浸式文旅项目为例,阐述虚拟现实为文旅体验带来新方向并拉动消费。先壤影视制作(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虚拟制作导演何川介绍数字人制作类型及其在娱乐行业的应用,也指出AI服务舞台表演的不足。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张屹南以实践案例展现整合媒体设计与舞台演绎的融合,强调智能时代突破专业隔阂的能量。

三、回望过去、畅想未来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原科研处处长姚扣根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编剧问题,介绍相关工具的功能与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教师陈慧阐述AI在舞台中的角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变化。中国传媒大学教师何晗指出智能技术赋能传统戏曲要尊重戏曲艺术特点以实现共情传播。

本次论坛集结了业内专家学者的智慧,发言者背景各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启示。在论坛最后陈军总结指出,人工智能介入社会生活是热点话题,此次论坛展示了各界对智能时代戏剧艺术的参与行动。未来不能回避技术发展趋势,要让AI成为戏剧艺术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十二、“突破与攀升:数智时代中国舞台美术高等教育大会”

2024518 - 19日,“突破与攀升:数智时代中国舞台美术高等教育大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此大会由上海戏剧学院发起、联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主办、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承办,邀请全国28所高水平艺术院校代表,近100位专家学者和行业翘楚汇聚一堂。在新质生产力给舞台美术行业带来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大会深入探讨如何把握舞台美术教育的新命题,如培养高质量新型舞美人才、拓展舞台美术内涵与疆界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上海戏剧学院的谢巍书记和黄昌勇院长分别致开幕词和闭幕词,聂伟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中国数字演艺教育联盟”的成立。谢巍书记、濮存昕主席等众多人士共同按下启动按钮,宣告其在上戏诞生。这个联盟为数字演艺高等教育搭建了交流平台,将吸引更多院校和机构加入,引领中国舞台美术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胡佐表示,教育工作者既要前瞻性思考探索舞台美术教育发展,推进数字化进程,也要守护艺术教育核心价值,寻找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平衡共生。此次大会为中国舞台美术教育者搭建了交流平台,为探索“数智时代中国舞台美术的高等教育”迈出新步伐。

大会进行了多场专家研讨,展现了中国舞台美术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这符合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科建设方向,对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大会开幕时,以“元•作”为主题的上戏舞美系毕业设计联展也同时开展,体现了对传统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本次大会在数智时代舞台美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十三、上海戏剧学院第三届戏剧教育研讨会

上海戏剧学院第三届戏剧教育研讨会于2024514日召开,主题为“戏剧教育与传统文化”。此次研讨会由上戏戏剧文学系、综合艺术教研基地承办,并获国际戏剧协会支持,吸引了众多相关人士参与。

20231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为上戏戏剧教育专业建设明确方向,在此背景下研讨会得以举办。研讨会开场时,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部主任沈亮教授引导观众回忆“戏剧初体验”拉开帷幕。戏文系主任陈军教授致辞介绍专业建设情况,强调围绕主题美育教育的积极意义。

上海市教育学会秘书长苏忱教授主旨演讲指出戏剧教育对人生成长意义重大,提出要以“道”与“法”的研究和实践让课标中的“戏剧”成为鲜活课堂以及阐述了如何用古诗作剧等内容。会上展演的古诗音乐剧《向天歌》是最新教育示范剧——古诗剧的集中示范它串起多个古诗剧向外星人展示地球文明,对古诗进行再创作,从多方面进行创新演绎。演出后孙惠柱教授主持点评环节,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古诗剧给予肯定并提出建议。

研讨会分议题丰富:一、“教育示范剧的改进与推广”环节,由戏文系副主任李世涛主持,呈现两个基于同一首古诗的短剧,还有多位教师分享教育示范剧在高校、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与影响。二、“上海市初中《艺术·戏剧(含戏曲)》课程教学研讨”环节,沈亮教授主持,邀请众多嘉宾共同探讨初中戏剧课程相关话题,现场观众结合一线教学实践进行提问和交流,共话戏剧课程的优化、改进和推广。

上海戏剧学院第三届戏剧教育研讨会对“戏剧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探讨影响深远,期待在戏剧从业者们经年累月的辛勤播种与培育之下,这一论题产生更多新的实践,积累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