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戏剧学|面对人工智能的上戏探索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7-18浏览次数:10

在中国共产党上海戏剧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的报告,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指导上戏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勇当艺术院校排头兵的奋斗目标。

党代会报告指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正在重塑艺术生态。上戏作为一所特色鲜明、声誉卓著的高等艺术院校,要以更加迅速、更加积极、更加有力的姿态开展面向未来的学科专业探索,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上戏如何积极推进艺术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对于这一时代之问,上戏人在思考的同时,更开始了可贵的实践探索。

 

《上海戏剧学院课程、教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是一份即将面向全体教职员工正式推出的文件。

虽然文件尚未发布,但学校有关部门表示,这份文件明确地透露出一个信号:学校正在积极谋篇布局,依托上戏教育教学的历史优势,确立一引三融建设体系。

一引三融,也就是以思政为引领,推进专业融汇、科艺融合、产教融通,全面推进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

科艺融合板块,将重点围绕未来戏剧学学科建设,在本硕博三个层面融入人工智能+艺术,探索教师引导、学生主动、AI进课堂的师--生互动的三元智能化教学新模式,创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构建人机协同艺术类教学新样态。

 人工智能与教学交流调研会

 

随着戏剧影视创作方法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文化数字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等趋势日益明显,高等艺术院校亟待构建相应的专业培养体系。为应对这一需求,智能影像创制数字演艺设计两个新专业正式进入了申报流程。

智能影像创制专业,围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智能影像制作人才的目标,构建系统的智能影像创制课程体系,覆盖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包括人工智能影像、3D建模、动画制作、特效合成、虚拟摄影、影视编导等理论和实践课程。同时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如:计算机图形学、影视艺术等相关学科,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业内专家参与教学及实训指导。

数字演艺设计专业,立足文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国家战略,秉承艺术为魂、科技为翼、创新为道的育人理念,以数字演艺为本体,面向智媒融合的行业趋势,聚焦尖端科技如数字时代信息科技、智能科技等在数字演艺中的应用,着重培养了解数字演艺设计与制作全流程,掌握前沿数字智能技术文理兼备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端人才。

与此同时,上戏也将鼓励二级院系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领域微专业建设,把一引三融不断做深做实。

 

不久前离开学校的2024届上海戏剧学院本科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多位学生在深造时,选择了攻读理工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一现象的形成,与上戏近年开展的教学探索有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学校全面优化升级通识选修课跨界拓展模块,整合校内外师资,将科学与艺术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原理和艺术创作的魅力,面向全校学生常态化开设《艺术与人工智能应用》《游戏策划》《数字化生存新机遇》等课程。

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艺术特性,大力建设了30余门AI+课程,如:AI+舞台美术、AI+电影、AI+数字艺术、AI+编剧、AI+播音等方面,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艺术教育,提升学生数智素养,增强学生艺术创作与科技运用的综合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其中的几门课程。

《戏剧与投影》课程,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大量当代视觉图式,结合剧目特有的舞美与构图,形成新的视觉语汇与投影展现,将课程的投影教学融入实际的创作案例之中。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课程,鼓励学生利用AIGC工具,制定自己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根据自身习惯自行选择需要学习的软件工具。

《数字化生存新机遇》课程,基于元宇宙概念和人工智能艺术,以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为方法,让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设计自己的作品,或尝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全流程创作艺术作品,发挥个人的创新潜力,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解和掌握数字智能的重要平台。

《新媒体写作》课程,引入AIGC文字影像工具,从情节构思、角色塑造、情节分支设计、故事章节规划、情感共鸣构建五方面协助学生进行更为生动且富有交互性的叙事影像创作。

《主持人语音基础》课程,融合AI+贯口写作,根据传统贯口《报菜名》《报花名》等数据投喂进行AI训练,生成AIGC的贯口,并用讯飞智作生成声音,与真人播报进行对比分析,加强语意和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