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上海戏剧学院学校工作报告

发布者:工会发布时间:2024-06-07浏览次数:10


上海戏剧学院学校工作报告

(审议稿)

党委副书记、院长  黄昌勇

2024321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向大会报告学校上一年度主要工作,通报下一阶段学校主要工作安排,请予审议。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和文化自信自强,准确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工作部署,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忠实践行“办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奋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四大体系”,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工作,荣获多项荣誉表彰,取得多个历史性突破,推动学校事业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立足大局统筹内外,良好发展环境全力营造

重要评估评价扎实开展。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推动主要目标指标任务如期完成。持续参加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工作,推动评价排名稳中有升。切实开展高水平地方大学二期建设中期评估,进一步优化调整建设方案。首次开展中长期毕业生跟踪调查,荣获上海市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积极推进第三届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终期评估检查。

高质量社会合作积极拓源。有效推进文旅部高校共建工作,与国家大剧院、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承办“新时代中国艺术学发展研讨会”,获批“文旅部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立项文旅部科研课题4项、国家艺术基金2项。与中国戏剧家协会合作,尝试开展艺术专业学位博士联合培养,推动中国当代戏剧“走出去”。

战略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参加杭州亚运会代表团引导员礼服设计和开幕式文艺表演工作,承担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三分钟”演出任务,展现师生精湛艺术水平。召开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成果发布会,为中国特色艺术学发展做出上戏贡献。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艺术人才培养。创排现实题材舞台剧《兰考》,助力焦裕禄干部学院红色教育。举办大师班、研修班,服务社会艺术人才培养。与闵行区、静安区教育局开展新一轮合作,助力“大零号湾”建设,赋能上海基础教育发展。

国际交流合作加速回温。当选第六届亚太戏剧院校联盟主席校。加入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成员。第三次在上海主办国际舞蹈日系列活动。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英国圣三一拉邦音乐舞蹈学院、西挪威应用科技大学等12所境外院校签署合作协议。接待10多批次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艺术院校来访,组织18个团组出访、37名学生访学,在更频繁的国际往来中加深合作、开阔视野、拓展机遇。

内部治理继续优化。获评上海市高校首轮法治测评优秀单位、上海高校信息公开优秀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出台《上海戏剧学院二级单位(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增强考核“指挥棒”作用。提高审计绩效,促进增收支进一步节约。圆满完成教代会、工代会换届选举,推动民主管理迈上新台阶。

(二)深化改革提升质量,立德树人工作扎实推进

思政教育强化艺术特色。大学生领航计划加大动员投入,“戏剧背后的思政密码”积极探索,微课、微电影等实践教学成果收效明显。成功入选3个上海思政教学资源共享案例。成立学校第一个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初心理论社”。思政课受到全国高校思政课“提升行动”听课专家肯定。持续编制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实施指南,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深化挖掘。

学生全面发展有力促进。建成“接诉即办”平台,建立学生诉求响应反馈机制。组织开学、毕业、军训、国庆等节点仪式教育,开展“五四”“一二·九”晚会等文化活动,青年思想引领融入日常。全校开设心理必修课程。就业和创新创业服务不断创优,2023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7.26%,较上一年增长4.65%,灵活就业率下降到历年最低。首次荣获“挑战杯”全国金奖,取得该项目重大突破。“戏剧+思政”育人模式成效显著,荣获省部级奖项3项、市级荣誉称号15项,推出全国首部辅导员题材话剧。

本科教育纵深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成,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等不折不扣落实要求,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专业课增设9%、删减6%、学时学分调整14%、通识课划定学分底线。获批音乐剧新专业,形成17个专业25个方向设置。本科和研究生项目各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新认定市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一流本科课程数量增至国家级6门、市级21门,引领带动各门课程向高质量发展。教师教学发展持续深耕,再添1项上海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门“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教学实践基地动员建设,暑期艺术实践在北京、内蒙古、西藏等多地开展。

研究生教育调整布局。博士、硕士学位点对应调整工作启动开展,获批学术学位博士点1个、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个、硕士点3个,形成我校学位点新格局。研究生教育水平稳步提高,研究生项目首获国家级教学奖项,共有10门课程入选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建设课程,2名博士生入选国家留学基金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

招生工作有序开展。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优化考试方案。附属戏校、舞校强化文化课教学,优秀生源录取比例努力提升。招生考试制度持续完善,考评人员结构不断优化。15个校考专业(方向)2个统考专业、6个普通招生专业,共录取本科新生608人,其中达普通本科线303人,一本线169人;录取博士研究生44人、硕士研究生295人,招生规模稳中有升,生源综合文化素养逐年提高。

中职教育硕果累累。戏曲学校出台三年发展规划,师生入选“梨花杯”,摘得“小梅花”,荣获“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能手”称号,获得多门市级课程奖项,赴港澳台地区演出获好评。舞蹈学校师生全年荣获各类专业奖项150余人次,在首尔国际舞蹈比赛、英国黑池塔国际公开赛、国际标准舞世界公开赛等国际赛事和“桃李杯”“芳华杯”“荷花奖”等国内节赛中精彩亮相。

(三)加强引领深化内涵,学科建设成效不断彰显

学科举措优化提升。出台《上海戏剧学院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学科布局、建设目标、重点任务更加明确。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切实发挥支持作用。“戏剧与影视学”申报高水平地方高校冲击“双一流”重点培育学科,连续第三年在软科排名中位列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大支持,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论述与实践研究”创新团队。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教师立项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4项、委局级课题8项,出版专著12部、编著7部、译著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10余篇;校内扶持科研项目14项、资助图书出版27部,科研工作保持良好势头。教师在新一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取得10项获奖,为历史以来最佳成绩。

学科平台持续打造。成立全国首个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表演创研中心,发起成立中外戏剧译介中心、国际导演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抢抓优势特色平台建设布局。《戏剧艺术》再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当代舞蹈艺术研究》获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年度“艺术学最受欢迎期刊”,期刊美誉度整体提高。昌林路校区图书馆投入使用,华山路校区“戏剧文献特藏室(话剧部)”建成开放,基于校区学科特点的文献支撑持续保障。

艺术创作好戏连台。重大创作剧目《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兰考》《路遥的世界》《辅导员》《情满都江堰》成功首演,青春版《前哨》巡演北京大学。多部话剧、音乐剧、戏曲、木偶等毕业实习剧目,致敬中外经典,推动传统创新,探索交叉融合。“上戏艺术季”重回线下,“青年创想周”回顾十年,若干作品亮相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校园艺术节、全国小戏小品展演、大凉山戏剧节、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等各类节展。师生创作频创佳绩,荣获“荷花奖”“曹禺剧本奖”等重要奖项,入围“梨花杯”“桃李杯”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教师主创作品在央视播出,荣获东京电影节、上海电影节奖项,入围中国戏剧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专业节展。

(四)引育并举以育为主,师资队伍建设再创佳绩

人才队伍量增质提。揽蓄领军人才1名、青年人才4名。国家层面,入选教育部“CJ学者激励计划”1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科技部外国专家项目2人;市级层面,入选“白玉兰”计划1人、“东方英才”计划12人、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提名奖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人才项目申报人数创历年新高,入选数量在上海市属应用研究型高校中位居前列。国家级教师团队实现“零”的突破。

教师梯队强化打造。支持10名青年教师和7支青年团队入选首批“华山英才支持计划”和“创新团队启航计划”,成功孵化2名市级青年人才项目,取得显著培养成效。基本形成国家级教师团队、市级创新团队、校级启航团队三个梯度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职工在职培训深造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国家级博士后基金项目入选1人。

人事制度持续优化。定岗、定编、定职责工作深入开展调研。启动企业编制人员聘用管理试点工作,初步探索事业编制、企业编制、派遣制、协议制等多元聘用。积极争取激励计划、创新团队、人才项目、社会服务等各类资源,实现教职工绩效工资稳步增长。推出“毓你有约”交流活动,新增教师心理咨询、健康讲座等服务, 切实回应、解决教职工关心问题。

(五)稳步增长持续投入,资源助推作用有力发挥

财务支撑更加有力。通过预算科学管理、资源合理配置、成本优化控制、资产有效利用等措施,学校事业发展各方面需求得到有效保障,预算绩效评价取得较好成绩。二级院系经费管理和目标任务密切融合,四校区基本运行安全有序,校园环境逐步改善。货物、服务、工程等各品类采购进一步保需求提绩效。

设施环境持续改善。上戏实验剧院整体改扩建工程规划调整、华山路校区(一期)维修工程方案设计和项目评审积极推进。新建浦江校区竣工决算审计推动收尾。大力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机械停车库投入使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完成、第三方快递服务有效引入。莲花路校区空间优化专项整治如期圆满完成空间修葺、优化分配、共享再造建设愿景。

信息化巩固加强。“一网通办”升级改造,实现130多个业务流程在线开展。“一网统管”应用开发。业务系统升级完善,建设采购、审计、艺术评审、学生信息采集等系统,填补学校多年空白。推进学工、教务、研究生系统对接,打通数据交互壁垒。完成1000多场次论坛、会议等技术支持和招生***障,实现重点场景有需必应。

过去一年,我们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聚焦办学规模、人力资源、基层党建、招生考试、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走访调研解题,聚焦师生紧要诉求扎实开展“办实事”项目,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过去一年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文旅部等部委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有力领导,更得益于学校党委带领全体师生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感谢,并通过你们向全校所有教职员工以及离退休同志和广大校友表达最诚挚的谢意和最崇高的敬意!

立足新征程,对标新使命,面对新技术,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挑战,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艺术人才培养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还需不断提升,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做深做实;科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还有待增强,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高影响学术论文、高水平代表性著作数量还不够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质性项目还有待推动落地,国际学生规模、中外合作办学等外部评估指标还需加强提高;适应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和研究生学位点调整新形势的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要优化调整;数字化赋能管理水平还要持续提升。同时,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更新,亟需布局未来学科,推进传统学科技术赋能,提高艺术教育的适应能力,推动教师教学转型创新。我们将增强忧患意识,保持进取精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积极应对新变革新挑战。


二、2024年重点工作

2024年,面对学校大事要事交汇、内外部机遇挑战并存的基本态势,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紧扣新时代文化使命和大学使命,坚持把当好艺术院校排头兵作为事业发展坐标,统筹当前和长远、改革和稳定、守正和创新关系,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巩固扩大办学特色优势,抢抓机遇塑造新发展动能,继续走在艺术高等教育发展前列,为国家和上海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我们要心怀使命推进学校重大工作。以实施“四大工程”为抓手,深入创建“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示范高校,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贡献力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华诞,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奋进力量。提前谋划、精心筹备学校80周年校庆,赓续办学初心、传承育人薪火。深刻把握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和教育发展趋势,对标对表“1个《意见》+十大专项行动”,深入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我们要久久为功提升内部治理能力。针对部分二级单位职能定位和运行机制开展调研和优化调整。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合同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校务公开与信息公开,强化督查督办事项落实,实现审计全覆盖有重点。出台附属学校管理意见,更好支持戏校、舞校协同发展。持续推动信息化建设,提升“一网通办”办事便捷度,加强教师、学生信息治理,提升业务部门数字化管理水平。

我们要持之以恒落实“一岗双责”。“未巡先改”迎接市委新一轮巡视。推动优化机关党组织设置。通过集中性纪律教育,建设校园廉政文化。在公用房使用信息公开、食堂/校企/非学历培训绩效考核、演出服装道具全过程管理服务、高地大项目校内申报评审和绩效评估等风险领域建立和优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扎紧廉政篱笆,促进增收节支,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支撑保障。


重点聚焦5方面工作:

(一)聚焦人才培养提质量。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通过大学生领航计划、初心理论社团、“薪火·征途”校友访谈、党史知识竞赛等方式,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和“三进”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机结合。评选课程思政年度优秀建设案例。依托理论宣讲、第二课堂、文化志愿、网络引领等渠道,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出辅导员职业能力大比武、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新就业形态和双创工作调研等举措,创新学生思政工作模式。

深化本科招生教学改革。完善统一高考、省级统考、艺术校考、戏曲联考四类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提高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顺应时代趋势、融合现代科技优化专业布局,推动舞台智能设计、虚拟摄影与制片等新专业申报。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打造上戏精品教材,落实校级规划教材出版,举办历年教材建设成果展。力争再获一流课程、教学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市级以上荣誉。扎实开展专业评估,全面开展2025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工作。

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开展专业学位博士点招生。积极申报舞蹈专业学位博士点。重构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下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修订研究生管理制度,修订“艺术学”学术学位培养方案,制定“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案,探索专博培养路径。

有力有序推动首批中本贯通试点专业平稳转段。扎实开展继续教育委托培养,稳步推动非学历培训向高端转型,提高社会服务效益。逐步扩大社会艺术水平等级考辐射面。

(二)聚焦学科建设上水平。

推动学科建设与时俱进。优化学科布局,在“艺术学”一级学科内新增“未来戏剧学”学科方向,在相关领域积极培育科艺融合、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方向。落实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转段升级”要求,进一步优化建设目标、重点和举措,高效益用好财政教育经费。聚焦戏剧与影视五大学科方向,打造“冲一流”重点培育学科,通过增量投入,推动学科实力实现跃升。

优化科研资源和政策配置。以重大项目为重点、以一般项目为基础,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加大动员、辅导等有组织科研力度,力争科研立项再攀高峰。推进校级科研立项范式改革,构建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蓄水池”“孵化器”,抓早学术队伍和成果培育。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示范高校系列大讲堂,办好学校和院系两级学术品牌。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和海外知名度,成为服务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传播优秀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

打造高水平平台集群。做好成果总结和展示,确保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加强校级、市级以及相关学会平台建设,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创研中心、译介中心等产出有影响力的成果。加强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全球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建设,加快布局电影领域智库,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做实做强决策咨询,更好在文化强国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提升话语权和关注度。

创作更多艺术精品。创排学校重点创作剧目《同学少年》,完成反映高科技自主创新题材的《苍穹之翼》剧本孵化。推进青年版《前哨》参加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推出教师版《雷雨》参加静安戏剧谷演出。完成8-10台左右教学实习剧目和毕业公演剧目。加大学校优秀剧目推荐参加各大艺术节力度。推进上海市戏曲协同创新中心戏曲电影拍摄与制作,推进“上影-上戏”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电影拍摄,不断丰富艺术创作形式与品类。

(三)聚焦教师队伍优生态。

优化引才方向。突出战略所需、质量导向、精准支持、投入效益,“转段实施”高等教育优才揽蓄工程,以学科领军人才、杰出青年人才为重点,拓展引才渠道,强化引才力度。进一步提升PT计划引才质量和管理机制,构建通道多元、效益良好的高校与行业师资柔性流动机制。用好师资博士后制度,提高人才选聘的灵活性。

深化育才工程。扎实落实青年人才队伍建设“1+2”文件,切实做好“华山英才计划”“启航团队计划”中期考核。深化国家级、市级、校级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建设目标、任务、组织和考核。积极争取人才项目申报获批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教职工能力提升,支持教职工申报国内外访学、产学研践习、学历学位提升和相关业务培训。

完善用才机制。不断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启动职称文件修订,进一步完善教师系列、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技职称评价体系。出台企业编制人员聘用管理制度,建立多元人员聘用管理体系。出台社会服务收支管理办法,推动将社会服务收益作为绩效工资的有益补充。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继续开展“毓你有约”交流活动和最美上戏人评选。

(四)聚焦合作交流促发展。

推进国际互鉴互容互通。发挥主席校、发起校优势,进一步在亚太戏剧院校联盟、ITI/UNESCO世界表演艺术高校联盟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参加校长会议,举办“一带一路”传统表演艺术汇演暨第12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持续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参加中法、中俄文化旅游年活动,积极通过阿维尼翁戏剧节、金砖国际戏剧节、“维托莎”国际民俗艺术节等传播中国文化。继续与国外高水平艺术大学开展交流合作,推进联合培养、师生互访等项目落地。积极推进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的合作办学项目。

深化多领域多层次社会合作。用好南北共建、部校共建优势资源,纵深推进与中国戏剧家协会、国家大剧院、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等合作,共建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驻校艺术家、研究生行业导师队伍建设,推动产教深度协同育人。务实开展本地区校地、校际、校企合作,围绕“大零号湾”区校共建、“戏理合作”、“华山路一公里”党建圈、毕业生就业等项目提升合作成效。支持办好各层次上戏附属学校,打响艺术特色基础教育品牌,服务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教育事业。

(五)聚焦要素资源强支撑。

促进经费规模绩效双提升。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积极争取财政拨款政策性增长、教育收费持续性增长,推动公益捐赠、资产经营、社会服务、区校合作等自筹经费多元化增长,整体提升办学经费规模。继续落实过“紧日子”要求,重点保障人员经费、政策性支出、重大决策支出、多校区基本运行支出等需求,提升经费使用绩效。

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华山路校区系部综合楼、华景大厦、华山路600号等三个建筑单体维修工程暑期施工、秋季竣工;加强昌林路校区教学、实验空间规划,建设多功能智慧教室;推进莲花路校区练功房、振飞楼修缮项目,持续加大基本建设投入。着力推进上戏实验剧院整体改扩建工程控制性规划局部调整获批和项目立项审批,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同步做好华山路校区维修工程所涉空间腾挪与开办工作,持续推进四校区公用房合理配置和使用。有序推进全年重大采购和部门自行采购规范高效完成。

各位代表,师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师生之所盼所需所急是我们工作之所向,今年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教师方面,将更新红楼教师休息室、建设昌林路校区教师休息交流空间、更新莲花路校区教学设施、配备教师授课扩音小蜜蜂;学生方面,将建设毕业生就业“一站式”推介直播间、大学生艺术疗愈工作室;基建和信息化方面,将维修系部综合楼、改善华景大厦食堂就餐环境、优化新剧场公共空间、建设“一键式”基础数据查询系统,努力以更优条件、更暖服务,为师生教学、生活、成长保驾护航。

各位代表!2024年主要目标任务,受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高等教育主动求变综合改革的政策性影响明显,在学科专业布局、学科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艺术科研范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学校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历史进程中的喜事,也带来一系列筹备、庆祝、表彰、落实等连锁性工作。我们要直面机遇与挑战,扛起责任与使命,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勇当高等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勇当新征程上艺术院校排头兵,奋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培养更多适应未来时代需求的德艺双馨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