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分重点项目转化演出成果

发布者:信息公开网发布时间:2021-02-10浏览次数:1580


2020年部分重点项目转化演出成果

(我校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立项资助项目)



1

2020年第一期

《护士日记》

20202

202012

重大项目

舞台演出

2

2020年第一期

《谁偷走了我的睡眠》

20201

20212

一般项目

演出

3

2020年第一期

《茉莉芬芳》

20204

202012

一般项目

演出

4

2020年第一期

《前哨》

20201

20208

重大项目

选题孵化

5

2020年第二期

《创造十年》

202010

20214

重大项目

选题孵化

6

2020年第二期

《前哨》

20201

20212

重大项目

舞台演出

7

2020年第二期

《大漠飞鸿常书鸿》

202010

202112

重大项目

舞台演出



项目简要介绍:

《护士日记》

   2020庚子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在全国传染,疫情蔓延迅速。各界人士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主动在家中自我隔离以降低传染概率。某护士学校三年级学生董丽丽不满做护士长的母亲董芳长期对自己缺乏关心,离家出走回来后召集同学举办生日家庭聚会,后被邻居举报在派出所接受训话。董芳的朋友、疾控中心的林医生赶来,告诉丽丽,她母亲三天前确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目前正在隔离治疗。

   为了寻找感染源,林医生等按照董芳提供的信息开始排查接触对象。同时,董丽丽在家中发现了一本母亲写下的日记,从中获得了新的排查线索……

   痊愈出院、子女在美国、时而清醒时而痴呆的老年患者,高价贩卖口罩的“寄居蟹”代购,因为家人住院难而对医护人员大打出手的患者家属,掌握一手病毒资料却只是急于撰写论文的流行病学研究专家,……循着母亲的回忆一路走来,董丽丽发现了母亲和自己预想中完全不同的经历,了解了严酷疫情下的社会众生相,对母亲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行有了全新的感知,对弥漫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病毒”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董丽丽惊讶地发现,传染源也许正是那位隐瞒了自己行程来参与聚会的同学。生死未卜时刻,董丽丽回忆起与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为自己的任性与无知愧疚不已。董丽丽没有被传染,董芳却病情恶化去世。悲痛之余,董丽丽接过了母亲的接力棒,成为一名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

   在其楼也高、其服也华、其情也薄、其人也躁、其风也毒的今天,正是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的前仆后继,才止邪于未形,扶起了一个个濒临倒坍的千年文明的篱笆……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本剧表达了对奋战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崇高敬意,在人类文明史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会遭遇天灾人祸,而中华民族是任何灾难都击不溃的伟大民族!而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与人类进程相伴相生的天灾人祸做殊死较量时,都不能仅仅以牺牲无数人的生命与尊严做为筹码,而是要由全社会的科学、良知、秩序、担当与奉献的合力来共克时艰,决战决胜。

   关于本剧的艺术特色,可引用2020316日,中国剧协《剧本》月刊副主编武丹丹发表在《文艺报》上的文章《当代舞台上的医护形象:抒写崇高 致敬天使》中关于本剧的一段评语来说明:

   在抗疫主题的舞台创作中,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陆军创作的话剧《护士日记》成为较早问世的一部话剧作品。该剧视角独特,用日记回溯的艺术结构,独特的叙事方式将疫情之中各色人物、生活百态、生死存亡等串联起来,特别是主人公护校学生董丽丽在日记里重新认识了自己当护士长的妈妈的同时,我们的心里也建立起了一个整洁、爱美、温柔、坚韧的护士长董芳的形象,并且深深爱上了身边这个平凡、安静、不起眼的女人,也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寻常女人的牺牲,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伤痛与哀思。



《谁偷走睡眠》

创作目的:睡眠是人的生命本能,也是人享有的自然权利。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常被难以解决的矛盾困扰。“失眠”已经成为现代人普遍面临的亚健康危机。这一现象在大学生中也很突出。大学生本应是一群充满朝气和活力,大胆拥抱世界的人群,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正常睡眠的缺失变得无精打采,甚至陷入深度抑郁无法自拔。长此以往,对社会生活和国家发展都产生不利的影响。本剧聚焦大学生群体的失眠问题,从“生活空间”和“网络空间”切入,作为结构剧本的主要意象,引入相关的社会问题。

简介:一天,李磊设计的游戏程序中突然出现了一个BUG:所有生物都不睡觉了。用游戏逃避现实的大学生、用夜生活反叛家长管束的女DJ、因为童年阴影长期无法入睡也无法与人亲近的女孩、因为学业压力不得不主动失眠的研究生…都因机缘巧合来到过这个无人入眠的像素世界。在这里,这些本就无法入睡的人们开始思考那些导致他们失眠的问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原生家庭?怎么样生活是快乐的?未来在哪里…

主题思想:本剧用大学生熟悉的、亲切的生活场景和素材,和观众一起去探索大学生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揭开失眠表象背后更深层的心理原因,以及导致这些心理困扰的社会现实问题,是一部涉及大学生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的创作。希望通过这出戏的呈现,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共同关心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环境,拯救他们的睡眠。同时,帮助大学生能够真正找到并正视自己睡眠问题背后的缘由,明确自己身负的社会责任感,对自我具有准确的认知,为未来的事业做好全面的准备。

艺术特色:1、以真实案例为创作根基。这出戏所有人物素材都是一手采集的案例基础之上的艺术加工创造,是对现实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有感而发,充满了生活的质感。2、充满青春气息,关注青年问题。本剧涉及的是不同专业大和年级大学生的生活,通过每个不同人物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于友情的争取、对于亲情的渴望、对于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于未来前途的困惑和努力。3、融入科幻元素,舞台呈现具有时代感和科技感。现实空间、网络空间,戏在电脑屏幕中切换,演员和场景及表演风格也随之变化。舞台、灯光、造型、多媒体与音乐在戏中都有很多的创作空间,将舞台的可能性体现到最大。4、象征意象既贴近大学生活,又含义隽永。床帘,不仅是每个大学生的睡眠空间,更是每个人与自己的内心独处的“我的世界。”

 准备情况:剧本二稿完成。



《茉莉芬芳》

志同道合”是自古有为者壮丽和震撼的盟约。志同者志趣相投、情谊相伴, 道合者理想相系、信念相契。新中国的俊丽青年们伸出了炽热的双手,一手握住了为新中国诞生而立下的不朽誓言,一手又穿越时空伸向新时代阳光下的我们,代代相牵…

    作品托物于“茉莉”,言志于“芬芳”。怀抱中的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被祖国饱含芳香的气息所吸引和感召,绽放自己青春的同时,也甘愿成为祖国百花园里的一支“芬芳”,为祖国的花开,栽下“茉莉”朵朵!        

    这是一部当代现实题材的作品。立足于小人物但表现的确是大情怀,正是这种平凡却铸就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品内涵丰沛,结构紧凑,动作艺术创新, 场景感人至深!它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丰富、深刻的内涵是形体语言的生命, 它能对舞者的形态表现起着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丰润的内涵可以促使舞蹈者将身体各组织部位与神经系统充分地调动与协调。这样,在身体内部这种协调达到完美统一时,便可产生一种能量,将舞台空间变成他们展现人物内在感情的外部空间,这种感情的外化表现,就是内化和外化的结合, 就是内容与形式的融合,也是情感和肢体的结合。

     不仅如此,作品还发掘、贯穿中国历史文化积淀的优秀传统观念:幸福、仁爱、族群团结、生生不息、从小家延展到大家、民族、国家。寄寓着对中华民族和祖国发展强大,更加美好的祝愿!



《前哨》

话剧《前哨》以上世纪初至30年代风云激荡的社会为背景,展现了五位出身不同、经历各异的青年作家,从不同的人生路径汇聚到上海,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最终为革命事业和共产主义信仰献出宝贵生命的事迹。作品以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展现龙华革命英烈面临人生道路选择时的困苦与坚定、犹疑与勇敢、追求与奉献;通过有机的戏剧结构和冲突,展开当代青年与30年代革命青年的对话,从亲情、友情、爱情、革命情等多个侧面,赞颂其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贵品质,奏响时代青年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华美乐章。

主题思想:作为近年来极少数以龙华烈士为题材的原创话剧,话剧《前哨》褒扬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并以其内容上的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对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进行了赞颂和传扬,对龙华精神作了极具现实意义的诠释。

项目特色:话剧《前哨》剧本以三十年代的青年革命与文学和当代青年面对历史的求索(排演龙华五位革命烈士的戏剧)两条叙事线索的交织,串联起当代、九十年代、三十年代三个时空维度,采用大胆、新颖的时空嵌套结构,打通三个时代的青年对话,以现实追溯历史,以历史反照现实,构建现实和历史之间的张力,兼具浪漫和诗性气质的史实,使叙事具备多向阐释的可能。

本剧将突破传统话剧演出的固有模式,打造全新的舞台演出风格,将电影、多媒体与现场表演相结合,表现与再现相融汇,三者相互关照,互为依托,当代、立体、多样地展示时代风貌与人物情感,力求使用震撼人心的表现方式,塑造耳目一新的主旋律红色经典题材。



《创造十年》

选题来源:

那是一个求新求变求奋发的时代,那是一群有志有识有才情的青年。

    创造社的创办者是一群极富才华,具有鲜明的人生追求目标的青年,他们胸怀家国,热忱昂扬,对于民族前途的忧思化为坚定的反帝反封建政治诉求,他们把坚定的爱国情怀深植于充满感召力的文学创作,以青春热血鼓舞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前赴后继。

    创造社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郑伯奇等留日学生先后在冈山、东京和上海等地酝酿策划,于19216月在东京成立,随即在上海接连出版发行了大量进步刊物和书籍。初期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主张个性解放,崇尚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如狂飙突进一般,在文学创作、文化批评、国外经典作品的翻译上尽显锋芒。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了《女神》、《沉沦》、《咖啡店一夜》等不朽之作。中后期的创造社成员为倡导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勇敢的探索。上海是创造社主要的活动地区,在这座城市,他们进行着创作与出版,涌现出了冯乃超、彭康、李初梨、潘汉年、李一氓、阳翰笙等许多理想坚定的革命者,他们目标明确,友谊牢固,尽管有时会因个性不同而争执或发生误会,尽管它于1929年被国民党查封,但创造社的骨干力量最后都成为终生战友,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创造社,一个由文学青年自发组成的文学团体,经历了成长、挫折、复活,最后由共产党引导,培养出大批革命文化人,它的十年历程,堪称是新文化的孵化器,革命文学的摇篮,革命文化人的大本营。

内容简介:2021年是创造社成立一百周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新一代青年面对的是激荡变迁的世界环境,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复兴的历史机遇,同样的青春激情,不同的人生际遇,在这个节点重温创造社那些年轻人的青涩时光,是为了获得更为厚重激扬的历史观照。他们是怎样以国家前途为己任,以民族利益为己责,不畏坎坷,不求一时名利,为理想信念无所畏惧,奋勇精进。本剧以(创造十年》(暂定名)为剧名,力图以当代视角观照历史,在当下与历史的交织中,展现百年前那群充满热血与理想的文化青年的精神世界,舞台上将通过流动自由的时空,展现创造社十年历程中的重要时刻,群像式刻画出郭沫若、田汉等一批文化青年的形象,并由此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文化的基因,而当代与历史在舞台上的交流与碰撞,也凸显了上海红色文化的百年传承。

    本选题已得到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中国田汉研究会等有关团体的支持,在筹备期间,参与合作的各方已经对本剧创作取得了共识,并对剧作创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接下来编剧将对于创造社历史进程的初步梳理,后续创作将以此为基础,认真考量舞台呈现特点,细致和精当推演研究后完成剧本创作



《大漠飞鸿常书鸿》

主题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保护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常书鸿就是其中之一。常书鸿作为著名的旅法画家,放弃在法国的优渥生活和璀璨前景,毅然决然地返回祖国,毕其一生,致力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保护、临摹和综合开发,为保护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作出了非凡成就,令世界瞩目!他被称为“敦煌守护人”!其行为之卓然,其精神之伟大,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常书鸿(19041994年)满族,河北省头田佐人。擅长油画、敦煌艺术研究。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32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历任北平艺专教授,国立艺专校务委员、造型部主任、教授,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1943年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国家文物局顾问。甘肃省文联主席,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文联委员。

    常书鸿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在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地奉献着。在他辛勤工作的几十年中,组织大家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为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赞扬,他的一生为莫高窟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艺术特色:本剧的核心主题是“牺牲自我,永葆中华文明”,其创作特色如下:

1、首先在人物定位上,突出了常书鸿为了理想而勇于、敢于“自我牺牲”的一面。常书鸿作为一个伟人,有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譬如,他是如何留学法国的?他在法国美术界是如何脱颖而出的?他和沈西苓、吕斯百、王临乙等人的友谊,他的家族史,他的两次婚姻史,如此等等,每一个方面都值得挖掘,但本剧的重点并不在此,而是通过聚焦常书鸿“如何发现敦煌,如何爱上敦煌,如何舍弃小家奔赴敦煌、守护敦煌、如何最终舍弃小我发扬敦煌”这一线索,来突出描绘常书鸿为保护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2、在故事内容的安排上,也将遵循上述线索,但根据话剧创作的需要,主要将其浓缩为两个版块,一个是“如何去敦煌”,一个是“如何守敦煌”。这样安排的另一个重要考虑是,前者“场景不集中,但事件集中”,后者是“事件不集中,但场景集中”,如此形成交叉,形成错落,既有利于内容的编排,也有利于最后舞台的呈现。

3、在人物关系设置上,最浓墨重彩的地方,在于常书鸿和妻子陈芝秀的婚变史,但正如上文所述,本剧之着力点并不在此,而是透过这一对人物关系的变化,来反思个人精神之境界,或者说,本剧通过婚变史,并不想对人物有道德审判(如长期以来,大家一直批判陈芝秀的背叛,而对其人格有所贬低),而是想突出常书鸿在遭遇如此重大变故后,仍坚持留守敦煌,并与敦煌《萨陲那舍身饲虎图》产生精神契合,并最终放下恩怨,专注于弘扬中华文明之转变、之过程。

4、在舞台呈现上,本剧采用“一体二魄”的人物设计和叙述方式,一体即真正的常书鸿,二魄即临死前的魂魄和昏迷在沙漠戈壁的魂魄。一体二魄之间可以相互替换,即通过服装或走位,完成人物身份的交换。此外,本剧还采用“舞台二分且左右同时演出”的方式,力求带来新颖的创作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