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是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之年,也是上海戏剧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之年和校庆65周年。2009年到2010年,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发扬传统、追求卓越、与时俱进,在学校厚重的历史中凝练上戏精神品格,用源自上戏传统、具有创新特点的大学精神凝聚全体师生,共同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大学文化。这一时期的工作,可以概括成为“一个目标”、“两个抓手”、“三个意识”、“四大发展”、“五大文化”。
一个目标:建立国际一流的演艺类综合艺术院校
在65年办学过程中,上海戏剧学院始终走在中国戏剧艺术教育前列,是国内最著名的高等艺术院校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不断总结长期以来的办学经验,挖掘内部资源,深入探索,加快发展,以适应新形势、新挑战。
在校党委领导下,学校组织广大师生开展“2010-2020征程计划”、“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面向国际一流的学科专业建设”等课题的调研讨论,逐渐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取得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尤其对建设“国际一流”的目标形成了进一步的认同,这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国际一流演艺类综合艺术院校”目标指引下,这两年,学校还提出“演艺类综合艺术学科专业群体系”建设理念,优势学科群、特色学科群和需求学科群将分别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形成各学科专业既保持自身发展,又相互支撑互动的格局。
两个抓手:出戏、出人
出戏、出人是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全国文化事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校办学的主要任务。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艺术精英教育理念,强化“以学生为本”观念,把学生培养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大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出人”;同时,积极鼓励原创作品,加强演出机制,丰富文化艺术舞台,为学生搭建更多成才平台,努力“出戏”。
两年中,学校优秀作品频频出现、师生获奖消息屡屡传来。
2009年学校演出舞台剧目共91个,其中教学演出62台,含原创剧目16台,社会演出19台,出访交流演出7台,学生演出3台。共有13个项目入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其中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3个,上海文化艺术资助项目5个,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4个,上海文艺人才基金资助项目1个。芭蕾舞蹈诗《四季》、话剧《战神1948》、京剧《封神榜》、《死水微澜》等重点剧目创排成功。学校与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单位联合举办中国第一届喜剧节“东方喜剧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由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委员会主办,我校表演系承办的第三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由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导演、学校06级音乐班同学参演的电影《用心跳》参演威尼斯电影节,获得了好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导演系卢昂导演的豫剧《清风亭上》还获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2010年全校共完成各类实习剧目、毕业剧目、重大剧目共80多台。世博期间学校圆满组织完成了世博会开、闭幕式演出任务;结合上戏65周年和舞校成立50周年两个校庆活动,学校推出一批精品演出,均获得极高评价。其中:由学校扶持学生创排的音乐话剧《瞬间不是永远》,在2010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比赛中取得专业组最佳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组织奖;学校派出舞蹈学院和舞蹈学校两个代表队参加全国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双双摘得艺术院校组最高奖项——作品金奖;派出戏曲学院和附属戏曲学校两支代表队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全国艺术院校京剧电视大赛荣获4金7银4铜优异成绩,其中戏曲学院和附属戏曲学校两名学生分获中专组和大学组第一名。话剧《战神1948》荣获金狮编剧奖。2010年学校荣获了教育部颁发的年度“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三个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宣传意识
学习意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要求。我校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组织全校师生学习。09年,学校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发动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学校办学目标、途径和方法,力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广大党员群众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教育,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形成了科学发展的共识,为全面建设世界一流的艺术院校作好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10年,学校积极将学习意识融入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校党委高度重视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创先争优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培养骨干队伍,党政领导带头参加学习,确定创建活动的试点小组,以点带面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同时还充分利用电教平台远程教育提高干部素质,目前全校干部完成率已达到87%。
创新意识。学校从尊重客观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办学模式,积极强调创新意识,努力创新办学方式。通过“仪式教育”来创新学生学习载体,不断增强学生爱校荣校感和责任使命感,是这两年学校结合校情做出的一大尝试。学校党委专门成立工作组和课题组,设计、组织、实施仪式教育项目,由团委、学生工作部会同各院系将各类仪式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个学习环节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校学生从入学、军训、毕业、七一、十一、校庆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仪式,将学校注重人格注塑和培养的精神传统融入其人格,使他们心理上获得情感体验,在思想上得到情操陶冶,并被仪式教育的情境所感染,从而进一步产生对学校、对社会家庭国家的荣誉感。同时,学校还开动脑筋,合理配置资源,尝试用“教育戏剧”的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校党委多次召开专题讨论会,不断贯彻中央十六号等一系列文件的精神,根据上戏学生专业特点,制定《上海戏剧学院大学生素养课程计划》,推出了由校内外专家与社会科学部教师共同研究的四门素养选修课程——《戏剧人生》、《书法人生》、《影像人生》、《仪式人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教育戏剧,通过知识、技能和实践,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开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效形式。
宣传意识。学校依托校报、校园网、图片宣传栏等载体,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力度。两年来,编辑出版了《媒体看上戏4》、《媒体看上戏5》,其中收录了两年来全国纸质媒体有关报道550条。与此同时,配合学校各大活动,举办新闻发布会近60次。学校把好舆论关,积极整合资源,宣传校园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对服务国家、服务上海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总结提炼,营造发展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也积极宣传弘扬“家园精神”,全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四大发展:教学发展、科研发展、国际发展、内涵发展
教学发展。这两年中,学校继续大力加强教学管理,修订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巡课制度的规范管理,认真执行听课制度,坚持每月向各部门发放教学月报,通报行课情况,并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确保了教学管理工作继续稳定有序。
学校以导师工作制为特点,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室体系的建设,即由上海市批准的大师工作室,由市教委批准建立的艺术创新工作室等,包括表演艺术创新工作室、舞蹈艺术工创新作室、舞台美术创新工作室、音乐剧教学工作室、影视创作教学工作室。制定完成了《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工作室条例(草案)》,明确了工作室的体系、申报条件、评审程序、建设内容、经费使用与管理、考核方法等,制定了工作规则和要求,为我校工作室教学工作的推进和深化提供了制度依据和保障。
学校继续探索学分制改革,鼓励教学个性特色,深入推进学分课程结构设置改革。一是围绕院系选修课进行改革,使部分课程真正成为任意选修课。除教务处提供的全校选修课外,专家工作坊、工作室、实践学分以及一定范围的专业课纳入任意选修课的范围。专家工作坊、实践学分主要是采取工作室与项目结合的方式,学生范围可以是全校,或者是专业群学生。二是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主修课程学分中,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加大工作室的教学方式,使主修同一课程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教学思想、流派和风格;试行主讲教师负责制,主讲教师可以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结构学分制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选择权,强化主讲教师责任。
学校进一步梳理调整了本科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调整部分专业的总学分和总课时,改革全校选修课管理方法,修订完善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巡课制度的规范,努力将优质资源引入选修课平台。学校积极落实市学位委员会下达的“研究生创新计划”,完成20多项创新课题。
教学改革的成果斐然。“十一五”期间,学校共出版教材36种,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2门,市级精品课程6门,市级重点课程16门,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上海市特色专业4个,国家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获得中央财政和地方共建实验室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取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个,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个;上海市优秀教材奖2项,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4个。获得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全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共完成科研项目132个,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2个。
科研发展。2009年,上级科研立项23项,其中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市教委、市教育基金会等部门项目15项。校级科研31项。“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正式揭牌;市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表演艺术创新工作室”、“舞台美术创新工作室”、“舞蹈艺术创新工作室”加快推进建设。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过了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二期建设计划专家评审。灯光实验室、演员训练人体科学实验室、媒介传播内容评估体系实验室、国际喜剧表演艺术研究工作室等三边项目初步开展。演播空间实验室、新媒体互动演绎创作实验中心等7个中央和地方共建实验室进展顺利。虚拟空间实验室结合创作教学继续深化建设。“全国木偶皮影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在我校莲花路校区正式挂牌。
2010年全校教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持续增加,其中《中华戏剧通史》被批准为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系上海市仅有4个立项项目之一;另外《近三十年外国戏剧研究对中国戏剧的影响》获得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立项资助;《构建科学完整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校级制度体系研究》获得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立项资助;《交互式舞台多媒体投影软景技术研究》和《多媒体多点触摸互动娱乐桌研究》获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立项。2010年全校科研项目结项总计21项。
国际发展。学校不断提升国际艺术教育的交流层次,着力打造国际品牌,通过学术交流、建立工作坊、参与国际文化艺术项目、承办联合国创意论坛等活动,着力打造多个品牌:国际艺术院校校长论坛、国际小剧场戏剧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亚太中心、联合国创意人才培训中心以及各类高层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等。学校正以国际化的视角,吸收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和科技成果,逐渐成为向国内外同行展示戏剧教育成果的重要载体。
2009—2010年间,学校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活动,以大型活动为依托,不断扩大学校在亚太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同时,还不断尝试与外国专家新的合作模式,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戏剧教学的创新。两年来,近60位知名外国专家来学校授课、讲座、举行工作坊、指导排戏,他们的到来推动了学校国际化的发展。
积极的对外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迄今已与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合作,与多所国外艺术大学建立起校际关系,通过一系列校际交换、交流演出、短期进修、组团考察等活动,积极融入国际化环境,吸取一切海外教育经验,为提高自身能力作储备。仅2009年一年,学校先后派出300多名师生出访。其中参加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4人次、国际戏剧节78人次、交流演出219人次,出访涉及19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表演与授课不断为上戏赢得国际赞誉。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学校还加入了美国历史最久的戏剧刊物纽约《戏剧评论》的编辑联盟,与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纽约大学轮值共同编辑这个国际顶级的人类表演学旗舰刊物。在与国际名校合作编辑学术刊物这一点上,上戏已领先于国内其他大学以及国际上其他独立的戏剧院校。
内涵发展。这两年,学校在内涵建设上不断探索,努力通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文化创意与战略投资的结合、艺术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实现艺术辐射、资本增值、创意激活、文化提升这四大功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品牌价值。
两年中,学校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中欧文化对话、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65周年院庆等重大活动中,受到了中国文联、教育部、文化部领导和国内外来宾、广大校友等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这些重大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了国际合作空间,提高了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学校还积极开拓办学领域和空间,运用地方政府支持艺术院校的多种资源,开展战略合作。学校先后与静安、杨浦、长宁、青浦、南汇、浦东新区等地方政府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建设合作,其中与长宁区长宁舞蹈中心等项目已经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开始立项筹建。
五大文化:校史文化、师德文化、学生文化、校友文化、公益文化
校史文化。学校积极组织广大师生进行校史学习和校情教育。09年,邀请了离休干部夏写时、舞美系教授周本义、表演系教授陈明正在华山路校区和莲花路校区为全校师生举办讲座,鼓励广大师生继承传统,发扬创新,为厚重的校史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此外,还举办大学精神大讨论活动,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大学精神讨论,并在校报、校园网开辟专栏宣传报道;10年,组织校内外专家完成校歌重新谱曲工作,同时组织师生学唱校歌。
对于新入校的学生,学校针对性的推出了校园巡访活动,组织老生带领新生参观校园,从学校的创办历史、创校人物的各个故事,到校园多处可见的名人雕像、各幢楼的用处等,都一一向新生讲解、介绍,饱含上戏精神的校史文化也在一代又一代的上戏人中传承。
师德文化。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主动积极地深入学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有计划、有重点地策划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通过举办征文、师德大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挖掘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亮点和特色,深度挖掘先进集体、个人背后的感人事例和精神内涵,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师德教育。
2009—2010年中,学校涌现出多名忠于教育事业,拥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工作中严于律己,乐于奉献的教师模范代表。多位老师受到表彰,其中舞蹈学院朱美丽老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舞美系徐家华老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此外还有多位教师分别获得了全国、上海的各类荣誉称号。
2009年,学校举办“与共和国同行——迎国庆、迎世博、弘扬师德座谈会”,来自各院系、部门的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既有资深教师、又有中青年教师,既有管理干部、又有支部书记等基层领导,与会老师纷纷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畅谈对弘扬师德的经验和体会,鼓励大家把学校的优秀的师德师风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2010年,学校召开了徐企平教授导表演教学暨创作研讨会。校领导、有关学者专家、校友代表等多人出席。研讨会内容由校报分三期全文转载,受到师生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对徐企平教授治学经验和为人师表的传承,同时也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力彰显。
学生文化。学校组织了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涉及文学、艺术、体育、科普等多个领域,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技能的运用。如开展了“我眼中的上戏——社会调研活动”、“上戏精神大讨论”活动,制作党建宣传片《青春宣言》、画册《青春在党旗下闪光——上戏学生党总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撷影》,这些活动都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凝聚了家园精神。
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表演系纳海剧社承办的全校小品比赛;舞美系承办的“着色”等活动;戏文系承办的影视观摩、征文大赛;电视艺术学院承办的演讲、辩论比赛;创意学院承办的创意周系列活动;戏曲学院和舞蹈学院等承办的大型文艺演出及各类公益演出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广大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学校设立了多个创作基地,例如导演系源点创作基地,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并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两年多来,我校已有多位学生通过这些创作基地的支持,将自己的原创剧本搬上舞台,反响良好。这些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实践紧密结合,丰富了校园文化,使学生们在活动中受益匪浅。
校友文化。学校六十五年辉煌历史涌现了大批优秀校友。焦晃、潘虹、蔡国强、沙晓岚、李冰冰、佟大为、董卿、谭元元、王佩瑜等校友在海内外的艺术舞台上一展上戏风姿,折射夺人风采。在他们的心里,上戏是一所充分体现自身个性色彩和魅力的学校。2009年,以焦晃为代表的表演系校友联袂演出果戈理名剧《钦差大臣》,2010年成功上演国家大剧院,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也为上戏打造了最有亮点的校友风景线。在世博会和校庆65周年期间,上戏校友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勇挑大梁、再显身手,为世博的成功举办付出了努力、为母校辉煌再做贡献。风雨六十载,上戏校友始终与学校发展保持同步,在相互学习中取得共同进步。
公益文化。长期以来,学校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以独特的“上戏文化”引领社会文化,营造和谐向上、与时俱进的社会氛围。
近两年来,除在传统的学校、企业、社区等不同领域进行艺术服务外,学校还深入一些特殊领域,为白领、官兵、养老院、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组织教育培训、提供艺术审美。两次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舞台,为市民观众送上了文化饕餮大餐。此外,大学生戏剧艺术实践基地进一步扩大培训对象和培训范围,至今已举办12期戏剧培训班,除大学生以外还邀请了中小学教师参加。在请进来同时,我们还走出去,先后到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进行戏剧教育培训和公益演出,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天天工程、人人工程,在新的时代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是和谐校园创建的核心内容,是凝聚人心、深化改革、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两年来,学校的这一工程成效喜人,影响深远。我们坚信:在先进文化引领下,追求卓越的上戏人会朝着自己的目标更加务实求真、更加开拓创新,更加一往无前。(文:一品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