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给我一个舞台 放我艺术光华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2-12浏览次数:6

        当同光荣第一次站上上海音乐厅舞台,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这样的专业大团时,心里既紧张,又充满感激——还在上音念研究生的他,与8名在读的本科生、研究生一起,被“上音—大剧院艺术中心实践基地”推上了指挥台。这在往届师哥学姐中极难有的“待遇”,今后有望每年都降临到有才华的上音学子头上。

  申城艺坛的明日之星,在跨入21世纪后应该有怎样新的孵化环境?自2005年底启动“文教结合”工程以来,创办培养高端人才实践基地、开办紧缺人才培训班、开展戏曲艺术人才现状调研等一系列举措在申城展开。五年探索中,成百上千的可造之才通过工程受益。“给我一个舞台,放我艺术光华”,申城艺术尖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正在加速步入快车道。

  “出得来”:给艺术后生提供舞台

  年轻艺术尖子进入专业院团后,论资排辈得坐上几年冷板凳;艺术院校高材生才高八斗,却往往没有一个演出实践的舞台。教与演、输送与托举之间的这一隔膜,如何打破?

  “文教结合工程”充当的是红娘,让艺术院校与文艺院团“联姻”。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和“上音—大剧院艺术中心实践基地”就是为培养高端艺术人才而搭建的两大平台。几年来,已有上百名演员、学生被输送上这一成才“宽带”。

  2006年7月,作为文教结合工程的重要部分,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组建了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请来京昆名家亲授。2008年,青年团首批尖子生在第六届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中摘得武生、老生、青衣各组别的金奖、银奖和优秀奖。如今,第二批尖子生也在今年的“首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上拿下了4个金奖、7个银奖、7个铜奖及其他奖项。

  上海大剧院副总经理张笑丁透露,由上音与上海交响乐团共同推出的 “管弦·画意——交响动画音乐会”,参与制作的上音数字音乐、音像工程等专业学生“交卷”非常出色。“这些课堂上体会不到的成功,归功于文教结合办四年前推动成立的‘上音—大剧院艺术中心实践基地’。它已经为百余位上音优秀学生提供实践舞台,让艺术实践与用人单位脱节的现状有了很大改观。”

  “热得快”:紧缺人才办班培养

  沪上的戏曲编剧、作曲、技术导演和舞台技工等专业人才,都已经面临严重的青黄不接,能挑大梁的青年人才几乎一只巴掌就能数完。面对这一严峻局面,等待传统的学院式教学出产人才之外,能不能让现有或引进的专业人才在原有水平上很快提升一块?文教结合工程的探索直指三个字——热得快。

  周信芳开创的麒派一直是上海京剧的一面旗帜,但由于麒派艺术对演员条件要求极高,难度又极大,传承者一直较少,近年来更是断档。2008年12月,由文教推进办牵头,上海京剧院、上戏戏曲学院及附属戏曲学校、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共同承办的“周信芳艺术传承研习班”在沪开班。通过一年半的教学,“周研班”从全国海选的20位学员中选拔出了4位优秀的麒派苗子,在今年开始实施的“京剧麒派人才培训”五年计划中接受深造。

  文教推进办还委托上海音乐学院开办了首届“戏曲音乐作曲进修班”,在请几位老教授出山的同时,外聘戏曲作曲专家执教。一年半后,7位学员各自创作或改编的作品组成一台音乐会,专家们看罢欣喜不已:“久违的戏曲音乐回来了!”

  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文教推进办参与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影视高级编剧进修班”与“首届艺术创意硕士学位班(MFA)”的教学跟踪,及时归纳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积极建议。如今,两个班中已走出名主持人豆豆、施琰,昆曲小生张军,话剧演员张路等一批文艺界优秀人才。

  “摸得清”:先搞调研再定战略

  为摸清在上海具有代表性戏曲剧种艺术人才的现状,文教推进办成立以来进行了三次人才调研:2007年对京昆艺术领军人才的调研、2008年进行的沪剧表演人才的调研,以及今年与京昆咨询会共同对首批上海京昆中青年尖端人才的调研。三次调研均以部分戏曲院、团的优秀表演人才为考察对象,并组织了戏曲界卓有建树的表演艺术家、理论家进行重点考察,让申城艺坛的人才优势与缺门,一下子显露出来。

  “戏曲戏曲,曲乃半边天,但现在戏曲作曲人才奇缺!”上海市文教联合推进办副主任马博敏为此曾忧心不已。专家们还注意到了编剧、导演、戏曲技术导演、戏曲舞台技工及京剧麒派传人等多个艺术门类人才的紧缺。马博敏表示,上海在全国率先尝试“文教联手”,就是在调研基础上展开的,事实也证明了它很有针对性。(本网编辑: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