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俄罗斯题材戏剧小品选》序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0009-11-29浏览次数:990

陆军 

 
  创意策划编印这本薄薄的《俄罗斯题材戏剧小品选》,缘于两个理由:一是今年适逢中俄语言年,上海戏剧学院承担了一部分展示、演出与学术研讨的任务,创作中心作为学院的一个职能部门,理应有所作为;二是自2007年根据学院部署成立戏剧工作室至今,每年围绕“出人、出戏、出论”的主题,为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做一二件事,也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而选择契诃夫小说来改编戏剧,由此走近俄罗斯,走进戏剧,走进学生的心灵,则几乎是一种不加任何思索的天然反应。

  因为,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契诃夫并不是个陌生的名字。从小学开始,我们便熟知他的《万卡》、《变色龙》;长大一点以后,我们也许会读着《套中人》发笑;再大一点,当我们开始体会到社会的现实和无奈,我们和《樱桃园》中的主人公一起,默默看着曾经的美好不可挽回地流逝,学会了一边怀念一边轻轻叹息。

  通过契诃夫简洁而又饱满的文字,我们体会着那片同样广袤、古老、坎坷的邻国土地上人们的悲喜――这全人类共有的悲喜。

  无疑,契诃夫是伟大的。他的小说多是简练深邃,就如同一位天才的画家,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灵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诙谐幽默,讥讽那些见风使舵的奴才、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欺凌弱小的土绅,针砭种种丑恶。他也宽广仁厚,对穷苦的劳动者抱以同情,对孕育生命的大自然热情礼赞。他冷静而又热烈,平直简洁的文字下,蕴涵着一个负责任的作家的正直和深情。

  有评论说,“他无需编故事,他甚至也不要构思,他的故事在空中四处荡漾。他能从任何角度开篇,又能从任何章节断流,但都是天衣无缝,都是自然胶合。他的人物不请自来,他的情节随手拈来。他仿佛只要拿起笔,就像拧开了自来水龙头,小说便如水源源流出”。这也许来源于天赋,也许来源于他广泛接触平民,了解生活。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都促使他不仅仅成为一位小说大师,同时也是戏剧大师。

  不难看出,契诃夫的小说作品常常带有戏剧家的思维轨迹与心理划痕,那些短篇小说总是富有戏剧情境,灵巧跃动,现场感十足。我们是在读小说,但似乎也是在观看一场戏剧演出。契诃夫本人也在某几篇小说开端加上了“一场小戏”这样的副标题。确实,那真是一场场精彩绝妙、回味无穷的小戏啊。

  而今,一群在戏剧学院中学习戏剧创作的年轻的研究生们,把这些富有戏剧性的短篇小说挑选出来,改编成戏剧小品,将文本与舞台连结起来,更直观地表现这位俄国文学艺术巨人笔下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啼笑皆非的事以及复杂多样的情味。

  改编的过程是向经典学习的过程。无论是人物的生动性、语言的动作性、情节的独特性、结构的完整性,还是主题的深刻性,契诃夫无疑都是一位具有经典示范意义的名师。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改编者大都保留了契诃夫小说中原有的语言,保持它浓郁的俄国风味和鲜明的幽默特色。改编者只是将原本时间、地点相对零散的小说故事改编成时间、地点相对集中的、更适宜于舞台演出的剧本,以及在人物心理外化、细节处理上稍稍有所增加,从而更突显人物形象。这样的改编工作也使得这些学习戏剧创作的学生们在长时间地关注文本创作后,开始关注拥有一个好故事后同样不容忽视的舞台呈现方式。重读经典、体味奥妙,使年轻的创作者们受益匪浅。

  本书集合了16位在校及已毕业的戏剧创作专业研究生改编的27个小品,它们或讽刺或诙谐或无奈,均由契诃夫短篇小说改编而来。其中包括为大众所熟知的《变色龙》、《万卡》,被契诃夫自己冠以“一场小戏”的《淹死的人》、《孱头》等作品。这些小品都适宜于舞台演出,因此,此书不仅仅是16位研究生们改编练习的集结,也为表演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演出素材。

  但愿我们年轻的剧作者在大师光辉的映照下更加茁壮地成长。我甚至奢望,未来的某一天,在他们当中,也许会有人能写出一二部具有契诃夫韵味的戏剧作品来。你说呢?(原载《东方网・评论主页》2009年11月28日 本网编辑: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