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

发布者:科研处发布时间:2017-10-10浏览次数:299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上海市教委的《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等文件精神,聚焦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回顾

“十二五”期间,学校按照“出人、出戏、出思想、出模式”的办学思想,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培养精英艺术人才,拓展国际交流舞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进一步巩固了国家艺术院校“第一方阵”成员的地位。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的成果

以戏剧学为核心的艺术学学科群建设成效显著

高峰高原学科一体两翼。“十二五”期间,我校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和上海市高校内涵建设资金的支持,依靠广大教师的拼搏和努力,传统优势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被列入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其中的戏剧戏曲学(二级学科)列入国家重点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二级学科)列入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设计学(一级学科)和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被列入上海市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形成我校学科建设“一体两翼”的良好格局。

新兴学科培育势头强健。音乐与舞蹈学是我们学校的孵化学科,“十二五”期间,原创舞蹈诗《四季》、《红》获得多项大奖,以此为契机,确立以创作带动科研的学科发展思路,创办了《舞蹈评论》杂志,建立了舞蹈学的学术交流平台,举办了国际舞蹈大师班,并在国际剧协的指导下圆满完成了“2015年国际舞蹈日”活动,为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研创作水平不断提升

科研重大项目连年突破。随着科研投入的加大和学科建设意识的提高,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在“十二五”期间连年突破,完成率逐年提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部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立项数达到历史最好记录。科研项目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个奖项,学术成果在重要出版社和核心刊物出版、发表数量屡创新高。

创作精品不断涌现。近两年,学校的原创作品数量不断提高,在创新性、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上都有了很大突破,近四十个项目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的支持,部分作品获得各种重要奖项,在文艺界和社会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为今后的教学创作、社会化创作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学术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特色逐步彰显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学校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拓展精品课程,搭建了“紫藤学社”、“博士论坛”、“长三角研究生论坛”等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鼓励研究生赴国外一流高校交换学习,强化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市级优秀硕士论文和优秀博士论文都取得了喜人的突破。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在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自我评估,加强对研究生基地实习的指导和规范,相继获得了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和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的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研究生中期和毕业作品屡获国内外艺术节大奖。

行业和学科结合的师资团队建设不断加强

围绕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近两年,随着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推进,学校一方面加大校内骨干教师的培养,国内外进修访学的比例连年提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百千万国家级人选、上海市领军人才、曙光计划、晨光计划、浦江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不断入选,一批中青年师资在全国崭露头角;另一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也采取了刚性和柔性并举的方法,一批学界和业界知名人士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学科队伍不断完善和充实。

结合特色需要延聘行业高端人才。学校除在职教师之外,还大力延聘国内外行业高端人才作为合作导师,以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的方式开设各类专业前沿课程、大师班、大师工作坊、双休课堂、人文高端讲座和学术前沿论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营造了浓郁的学术和艺术氛围。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以国际剧协落户上戏为契机,再造国际交流平台。自国际剧协总部2015年落户上戏以来,原有的特色项目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国际表导演大师班、冬季学院、世界戏剧院校校长论坛等项目进一步形成了集聚效应。美国四大名校轮流主编的《戏剧评论》杂志深具学术影响,一年一届的世界城市(上海)文化论坛和国际人类表演学大会使学科建设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注重留学生双向交流,尝试跨文化人才培养。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了跨文化交流学全日制硕士课程,主要招收来自国外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的留学生。一方面让外国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把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不断改善教学土壤和文化生态,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具有跨文化元素的学习实践环境。

(二)“十二五”学科建设的不足

科研创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多年来,学校教师相对更注重艺术创作及实践,加之现有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学术理论研究和申报科研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理论研究的深入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样的,在创作上,虽然成果数量不少,但还缺乏具有社会影响力,在艺术探索上有引领性的精品力作。

研究生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

随着研究生招生方式和培养方式的改革,随着研究生教学国际交流的深入,与世界一流名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学校研究生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调整、教材编撰、校外优秀师资的引进都是当务之急,与高峰高原学科的结合度需要进一步强化。

学科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合理优化

随着老一辈学科带头人逐步退出研究领域,学科团队出现了年龄断层、专业断层,部分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领军人才后继乏力,部分课程建设后继乏力,需要考虑年龄、学缘等多方面因素不断合理优化团队结构,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和全国竞争力的学科团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十三五”面临的新形势

“双一流”建设开启了学科建设的新局面。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未来中国大学的发展目标:以世界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冲刺国际前列,打造世界一流艺术院校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目标。

“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的政策明确了学科建设的新重点。我校与世界一流综合大学、世界一流专业院校、世界一流艺术团体的交流合作思路符合这一精神,落实和推进将成为主要任务。

“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指出了艺术学科提升的新路径。《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指出:要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艺术教育品牌,通过加强与艺术专业研究机构及专业机构的合作、加强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中心建设等途径提升艺术学科水平。这为我校学科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政策空间和改革平台。

  

三、“十三五”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

力争到“十三五”末期,把戏剧与影视学初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学科,艺术学理论、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初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学科。

  

四、“十三五”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搭建研究平台,聚集学术人才,提升科研能级

梳理学校现有的研究机构,实行定岗定编,以任务管理为导向,明确职责,搭建平台。引进和聚集一批学术研究人才,瞄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组织团队攻克若干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的重大项目,攀登学术高峰。

对照上海高峰高原学科的建设要求,探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学科,提升学科团队的科研水平,加强人才与项目的孵化进程,建立若干以知名教授领衔的研究院和研究中心(所),出版国家级品牌的多种系列文库以及一大批在高等级核心刊物发表的高影响因子学术论文,创建攀登国内外一流学科的有效机制。

(二)打造人才平台,引进培养并重,完善师资梯队

再塑人才平台。形成吸引人才、孵化人才、激励人才的工作机制。在开展激励绩效改革的同时,学校计划实施“终身教授”、“讲座教授”、“驻校艺术家”、“项目专家”,探索柔性和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

师资梯队多元化。加大领军人才和爬坡型人才引进的力度,加大校内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借助国际一流院校和行业的优秀师资。师资梯队要注意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等各个方面,合理优化,逐步加强教师学术型和创作型不同身份的分类管理。

加强博士后工作平台制,充分发挥好博士后工作站在学校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社会服务中的特殊功能,按照学校发展的要求,提出博士后工作站的任务要求。通过项目招标、课题申请、成果显示、学术潜质等方面来遴选博士后流动人员,将博士后工作站建成学科人才蓄水池。

(三)打造培养平台,扩宽专业领域,提高专业水平

开展研究生招生系统改革,探索建立研究生“申请-考核”录取制度,建立对实践型研究生考生的学术潜力、实践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公平公正的程序设计。加强海外生源的选拔机制,保证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

根据专业艺术学院的特点,着力建设实践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在夯实学术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拓宽艺术视野,拓展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学位论文和学位作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四)打造交流平台,用好国际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依托国际剧协及其国际戏剧教育网络,以国际化视野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吸收世界一流理念,同时整合我校最优秀的学术研究资源,在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两大方面形成具有国际高度、东方神韵的系列标志性成果。

继续开展与世界一流综合大学的学术交流,继续开展与世界一流专业院校的教学交流,继续开展与世界一流艺术团体的演出交流,合作研究、合作教学、合作演出,实现互利共赢,探索在海外开设“中国艺术家大师班”。

(五)打造创作平台,对接文化需求,强调社会服务

对接国家重点创作、对外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实验性艺术创作、教育教学五个层面。探索建立符合学校办学价值追求和事业发展目标的创作体制机制,努力突显演出创作的思想性和引领性作用。

通过组建国际一流的编剧和导演创作团队,结合人才培养,按照国际最高水平的要求,进行选题创作。以高质量、示范性的剧目创作培养编、导、演人才,带动中青年学科人才梯队建设,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学科水平。

拓展作品平台,将校园创作与社会文化艺术产业链联通,融入当代艺术的创作、创新、创智,将学校建设成为能够不断培育大师的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大地。

  

虽然我校在戏剧艺术的综合研究方面积累丰厚,整体的学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但在具体的一些学科建设上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标杆学科仍然存在程度不同的差距。“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突出传统优势学科,兼顾新兴学科,以培养一流的艺术人才为重中之重,既服务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亦服务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