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6系列共享课程|古代文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密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5-23浏览次数:286

202259日,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主办的5316系列共享课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创作系列讲座《古代文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密码》于线上顺利举办。该系列讲座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与腾讯视频主办,电影学院媒体内容创研中心承办,着力打造校企联合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此次讲座特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谈晟广老师进行主讲,讲座主要面向电影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同时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学者的参与。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谈晟广老师,结合大量古代文献和考古出土文物,从三个关键字——“天”“中”“节”出发,揭示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意义与内在逻辑之鲜为人知的密码,带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全新的认知与解读。

讲座伊始,谈晟广老师首先介绍了“天”这一概念的定义与由来。引入了古人观天的“星占体系”,这种由古代王权掌握的“星占体系”专据天象来预测人间的军国大事。而后,谈晟广老师引用了古代典籍《荀子》《史记》中的记载,向同学们介绍了“天命、天命观”等概念。

接着,谈晟广老师通过对“清华简”《保训》的解读,引出了夏商周三代“天命观”的核心内容——“中”。从“中”这一概念衍生开来,他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天圆地方”“上古中国‘九州’的概念”“周人‘制礼作乐’核心内容”“嫡庶制的本质”等内容。古代中国的王权社会遵循星宿的运行秩序,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天文为核心的人间秩序和信仰传统。然后,谈晟广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北京明清皇家建筑分布图,通过对其中心——“中和殿”的讲解,阐明“允执厥中”的含义——“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在介绍完“天”和“中”之后,谈晟广老师展示了汉武帝茂陵陪葬区出土的文物——鎏金银竹节熏炉,并通过对其纹路的分析,正式进入了讲座的第三部分——“节”的讲解。谈晟广老师把古代典籍《易·节卦》中的记载和孙颖达的解释相结合,为同学们指明了“中”与“节”的关系。

问答环节中,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提问。谈晟广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古代装饰艺术符号的传承性、紫色的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等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答。

在讲座的最后,谈晟广老师就“为什么中华文化是与天久长的?”这一命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正因为中华文化的一切根源于——“天”,即天道的运行规律,自然运行的规律,所以其才能绵延至今而未曾断绝。本次讲座持续2个小时,谈晟广老师的讲解细致入微,例证殷实,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最终圆满落下帷幕。


审核:韩永胜

指导老师:廖媌婧 肖湘宁

/: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