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戏剧学院美育发展年度报告

发布者: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1-05-25浏览次数:639


2020年上海戏剧学院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引言

 上海戏剧学院是培养演艺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前身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5121日由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黄佐临、顾仲彝等创立,我国著名戏剧教育家熊佛西长期担任学院院长。1949年更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2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组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独立办学,独立建制)。1956年正式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隶属国家文化部,成为国家重点艺术院校。2000年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文化部共建。2002年,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和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成为同时包括话剧、影视、戏曲、舞蹈等学科专业,办学层次从中专、大学本科到硕士、博士的综合性艺术院校。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围绕“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模式”的目标,秉承“至善至美”的校训精神,自觉承担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致力建设具有全球号召力的一流艺术大学。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至善至美”的专业艺术人才。这个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学校办学历史形成的文化积淀,融合国家要求和时代精神,经过多年实践而确定的。建校之初,熊佛西老院长就明确指出:“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志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熊老在当时就认识到,学校是树人的,教育必须立德树人,这种对“人”的认识的教育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师资与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结构与水平

 截至2020930日,学校有专任教师307人,较去年增加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5人。教授37人,其他正高级18人;副教授78人,其他副高级15人。高级职称人数较去年有所增加。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47人,约占总数的15.31%;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84人,约占总数的27.86%。外聘教师172人,较去年下降22人。

 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2019-2020学年,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达到97.73%,较上学年85%有较大提高,引入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100%授课。


2.创新团队与梯队建设

 学校紧密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对标世界一流艺术院校师资队伍结构,持续推进“华山高峰人才”计划和“PT人才”计划,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实现在每个专业方向中均有行业内标杆性专家的目标。

 通过“华山高峰人才”计划,2019-2020年学校全职引进了4位海外高层次人才,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通过“PT人才”计划,以“Part Time”形式引进驻校艺术家、专家来校参与教学和指导学生创作。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柔性引才理念,进一步提高学校“外聘、兼职”教师队伍水平,提升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人才活力。自2019年“PT计划”实施以来,学校聘任了业内著名艺术家、专家60余位,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原创精品合作、校园创作接壤市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益,有效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通过“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教师发展工程”等项目,多措并举。学校为中青年教师提供多种培训途径和方式,包括学历学位进修、国内外访学、产学研践习、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艺术学科师生海外学习、奥中艺术家交流互换创作工作室等。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培训,拓展了视野,教师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戏曲学院伍洋在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代表上海参加国家级竞赛。在“申狮杯”上海市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舞蹈学院宋欣欣、研究所黄静枫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优秀奖。


3.教学条件与教学经费

 虹桥路校区、昌林路校区先后于2017年、2019年建成启用,校区总面积达22.56万平方米,比“十二五”时期扩展近一倍。舞蹈、影视、新媒体等教学设施达到业内一流水平,与学校招生规模相适应的学生住宿空间基本解决。校区发展定位总体确立,华山路戏剧教育中心、莲花路戏曲教育中心、虹桥路舞蹈教育中心、昌林路影视新媒体教育中心构建了学科布局清晰、特色发展鲜明、结合城市文化发展紧密的“四个中心”校区布局,为建成国际一流综合性艺术院校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04月,上戏与闵行区政府签署新一轮校区合作协议。同月,上海市副市长陈群一行来昌林路校区调研,对学科评估、文教结合建设、多校区办学提出指导性意见。5月,党委发布《关于加强四校区运行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四校区运行管理的总体思路和管理原则,提出设立校区运行保障中心,维护日常运行管理,统筹支援各校区运行,进一步打造与国际一流高等艺术院校相匹配的“四个中心”办学管理体制机制。

 学校借助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契机,积极有效地推进三大教学条件保障工程即“高水平教学实验空间升级改造”“国际一流标准的教学实验室提升工程”及“平台型大学数字化转型体系建设”,贯彻落实“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体现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的政策规定。

2019年建设重点是“舞台美术教学实验空间”的升级改造即舞台美术专业的三个专业方向所属 “新视觉舞台空间实验室”“新媒体智能灯光实验室”“新效果服装化妆实验室”三大实验空间的升级改造,共计960万投入装修改造,690万用于设备购置。2020年的建设重点是昌林路校区“影视专业实验空间改造”,主要包括“超高清小型演播室”“数字剪辑艺术实验室”“智慧摄影棚”“数字超高清放映厅”,共计501万投入装修改造,1469万用于设备购置。

 同时,图书馆也是学校重要的教学条件。目前学校共有三个图书馆,分别位于华山路、莲花路和昌林路校区。2019年,图书馆纸质图书购置经费145万元,购买纸质图书8320册,累计馆藏纸质资源达到476267册(含过刊合订本),纸质文献流通量9169册次。电子资源购置经费67.16万元,完成中国知网、超星资源库、大成故纸堆、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界艺术鉴赏库、EBSCO外文数据库6个保障数据库续费。图书馆商业数据库总数为15个,全年数据资源累计访问量1074万次,电子资源下载量61万次,连续三年来电子资源使用量稳步提高。


、教学建设与改革

1.全面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立足艺术类院校专业特点,把戏剧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2019年底,学校党委发布《上海戏剧学院构建大思政格局,深入推进立德树人若干意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

2019年上海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大比武主题活动展示暨表彰大会在我校举行。28所高校的68名选手及团队获得本次活动设置的各个奖项。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和创意学院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创意学院学生设计的作品分别获得“思政课艺术作品巡展类”一、二等奖。

同时,精心打造“伟大工程”戏剧党课品牌项目,推进孵化上海高校“校园大师剧”艺术思政品牌项目。依托专业优势,创新党课形式,继续深化、创新打造文化自信、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校史等系列戏剧党课,探索打造专业与党建融合的党课品牌,促进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专业特点充分彰显。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歌育人作用,持续创作孵化学校“校园大师剧”项目。提升打造上海高校“校园大师剧”品牌项目建设,孵化推进校园大师剧常态化、模式化、校本化和社会化,打造上海乃至全国艺术思政工作特色品牌。

学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施课程思政全覆盖计划,实施“课程思政领航计划”,出台《上海戏剧学院本科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指南》。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推出一批“课程思政”在线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几支优秀教学改革团队,打造一批典型案例、教研成果、推出重要教学各个成果,评选奖励一批教学团队和个人。

2019年,创意学院举办了“红色文创,致敬岁月——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暨课程思政成果展”,舞美系推出了系列“课程思政”公开课。以《绘画构图学》为例,教师通过对三角图形的底蕴揭示,进而到文化观的解读;从自然法则、科学法则和社会发展法则三个方向来解读构图中的艺术,提出继承、打破、重组、改造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进而唤醒学生当代艺术意识。这类有益的教学探索无论于学生还是教师本身都同时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018-2019学年,学校各类毕业、实习剧目14台,毕业展览7个。其中,大型原创话剧《军歌》首次尝试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与本科教学相结合,不仅在专业上以打造国家精品为高度,同时也在创作过程中完成了对创作主体即参与师生的一次精神洗礼。


2.持续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内涵建设

学校“卓越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机制的深化与创新”项目入选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2019年学校已经开展项目建设。学校以培养“德艺双馨”层次的戏剧与影视表演专门人才为核心目标,坚持以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为基础,深入学习研究我国民族艺术的传统美学精神,并广泛吸收国外戏剧艺术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学校注重学生的基本功、基本技能、基础理论与独创性相结合,注重素质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专业水平与道德情操共同发展。

一方面,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注重中国传统戏剧表演训练体系课程的研发建设和国际推广。教师赴国外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和进修,并开始进行课程改革。课程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立项,同时,学校已经开始了该系列课程的双语课程建设。该课程的作品《白蛇》和课程一起参加罗马尼亚锡比乌戏剧节,并向与会国际表演艺术教育家进行课程示范,获得好评。同时,该课程也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进行课程教学和展示,开始向国际推广。

另一方面,国际一流课程引进进展良好。正在进行《迈斯纳方法》的系统引进。全职引进了美国表演教学专家为本科生上课,该专家也于2019年获得“东方学者”称号,2020年获得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称号。教学过程中四名青年教师跟课学习和研究。同时,教师运用新的表演方法创作演出教学示范剧目《原野》,引进初见成效。


3.不断完善产业直通的实践教学模式

12020特别版“上戏艺术季”

20207月,16部由表演系、导演系、舞美系、舞蹈学院、戏曲学院、影视学院、创意学院师生打造的毕业作品、实习作品和学校重点创作剧目进行了6天集中化、片段化的影音和图片展。本次线上展演既是对过去四年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在疫情防控形势下确保毕业生质量不打折、增强毕业生收获感的克难之举,坚持“线上教学”与“线上演出”“线上展览”共同推进。展出的作品包括:话剧《巴尔干妇女》《都是我儿子》《美杜莎之筏》,原创话剧《护士日记》《勋章》,原创广播剧《目标!武汉》,音乐剧《贝隆夫人》,原创音乐现场《循路》,舞蹈《影子剧场》,设计展《建设》《见未来》等。


22019创新创业“一陆花开”

201912月,我校“一陆花开”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品展演季拉开帷幕,7个选自本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扶持项目轮番在上海、北京和美国外百老汇舞台等地上演,包括话剧《少尉之死》《四三二一》《参商》、木偶剧《女仆》等。“一陆”意为2016级本科生,“一陆花开”喻意上戏学子像花朵一样绽放青春花路。这是学校首次选取“大创”剧目以演出季的形式在校外售票公演,充分检验本科四年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成果。11月,作为项目之一的话剧《阿Q的罗曼史》登录美国纽约外百老汇Theatre Row 剧场及纽约电影学院,共完成六场演出,纽约《Broadway World》《Beyond Chinatown》《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侨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3)《剧场空间创造》聚焦舞台

 学校配合剧场实验室建设,专门开设了《剧场空间创造》课程。课程由演艺中心牵头,舞美系各专业教师按老、中、青三代年龄层划分授课时间共同授课,邀请表演系、导演系及戏文系的领军人物参与。本课程为校内选修课,所有教师授课地点为剧场。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舞台或后台等空间进行授课。另外,剧场管理部还对剧场开放时间做出了调整,打开剧场大门让更多的课程走进剧场。导演系、舞美系和表演系的课程可根据课程设置在必要时刻选择在剧场空间授课,突破了以往剧场只在装台合成阶段对学生开放的安排。另外,实习剧目和毕业剧目在剧场的时间分别增加至16天和20天,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悉剧场,感知戏剧的魅力。

 同时,实验剧院回归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并与教务处第二课堂和研究生部的实践学分绑定,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及专业选择剧场相应的岗位。至今年10月,参与实验剧院志愿者学生已达20人,分别参与了剧场技术资料的整理、剧场周边指南收集整理、剧场平面设计、剧场公众号撰写与设计、剧场空间改造方案策划、剧场场务管理、剧场展览策划与执行等多个项目。


、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有关情况;毕业班学生召开毕业前座谈会,邀请他们畅谈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2020年,学校为制定十四五规划,先后分别召开退休专家、教师、职能部门、学生和校友座谈会,畅谈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20209月,学校开展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覆盖学校八个院系一至四年级学生,1024人次参与了本次调查。学生对学校总体满意程度非常满意和满意的达到90.62%,较上年提高7%83.26%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71.29%学生认为本专业培养方案学分总数适中。学生们对本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执行情况比较满意,满意度达93.85%,较上年度提高4%,说明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做出的努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师资方面和专业课程方面也得到学生们的良好评价,均达到80%以上的满意度。在选修课能满足需要的选项中,约有48.83%的学生认为能满足,说明选修课的课程建设取得效果。

 但是也应注意到13.18%的同学认为本专业培养方案学分总数偏多,较上年度增加2%13.18%的学生不清楚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情况。对整体教学服务评价,有48.83%的同学选择基本达到,占比较大。


、特色发展与成效

1.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再获殊荣

 华山路校区有上戏实验剧院、端钧剧场、新实验空间剧场、东排、黑匣子、西排六个演出空间,满足各类大小型演出,面积共8545平方米。莲花路校区有白宫剧场、黑匣子剧场,满足戏曲教学需要。舞蹈学院搬迁至虹桥路校区后,与附属舞蹈学校、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共用舞蹈中心的大小剧场。

20199月上戏昌林路校区投入使用,电影电视学院和创意学院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为99791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39689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125689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基础教学楼、电影电视学院楼、创意学院楼、图书馆、剧场、校行政楼、餐饮体育活动中心、师生公寓楼及地下人防兼车库等建筑。有室外可以进行影视表演和放映的巨型露天剧场,有室内剧院、室内的大中小摄影棚、放映厅、录音棚、试听实验室、演播室、同声传译会议中心、国际沙龙、体育馆、健身房等体育设施。

 随着昌林路新校区投入使用,学校“四个中心”的校区布局和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全面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2.艺术战役云端教学创作突进

 对于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教学模式的艺术类课程要从线下搬到线上,其难度之大、困难之多想象。线上开课第一周,就开设了1308堂课,共有463名老师投入教学,19537人次学生上课。这样大规模的线上教学,考验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的使用,更是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有很多老师说:我们无法想象艺术课程可以搬到线上,但这确实是在疫情之下重新反思艺术教学的最好实践。可爱可敬的老师们毫无怨言,用高昂的斗志和爱生如子的情怀一次次在新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为了上好线上第一课,他们使出十八班武艺,提前半个月便在线上摸索测试、修改授课教案、录制课程视频、自费购置设备……当然,不仅仅是教师,教务处、研究生部、信息办等职能部门和各二级院系的干部职工,为了开出大规模的线上课程,也经历了反反复复无数次的研讨与摸索。第一次尝试大规模的线上教学肯定有很多不足,但我也有听到,有的同学上课“连轴转”导致眼睛肿胀、身体困乏,但仍在坚持;有的同学没有必须的教具,甚至把筷子、土豆等日常物品都用上了,日常练功也更勤奋;不少学生开始认真记笔记、静心看书,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和理论水平。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斗中,虽然我们不能象逆行者一样义无反顾,但上戏人始终用自己的艺术坚定“在场”。舞美系、创意学院等师生利用手边有限工具连夜创作绘画作品200多幅,一批学校的优秀师生创排话剧《护士日记》,李传缨、刘婉玲老师合创《天使你好》、王苏等老师隔空录制《2020,这一个春节》等作品,用文字、声音、绘画致敬防疫战线的勇士,凝聚起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学校师生校友71人群颂《我是湖北人》、创作歌曲《与你同在》,勉励湖北人加油、抒写战胜疫情的必胜决心。创作《2020宅必胜》音乐视频、《跟着木偶博士防新型冠状病毒》木偶视频剧、编创《戏曲韵律操》,呼吁关注健康卫生,发出做好个人防护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倡议。截至4月底,学校师生累计创作各类作品260多件,用实际行动将艺术创作写在中国大地上,写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践行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六、积极开展以育人为主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戏剧学院紧靠自身特征,发挥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艺术院校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上戏学子道德素养、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营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校园氛围。积极探索并实践融典礼性、娱乐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文化品牌活动,不断完善第二课堂平台建设,营造“融戏剧、化思政、至善美”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紧扣时代脉搏,结合专业特色,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打造品牌项目,拓展实践平台,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业竞赛、文化活动等多元化载体,实现本科生、研究生各年级全覆盖,打造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育人模式。

 ——整合各类实践资源,精心组织实践团队。连续三年开展“行走的课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向超过500人次提供文化艺术服务并且参与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赴河南信阳的暑期实践团队连续2年进入“知行杯”市级复赛。通过实地观摩、培训辅导、展演互动交流和座谈研讨等形式,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加强志愿团队建设。上海戏剧学院文化志愿者服务总队全年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百余次,培育志愿服务品牌,深化党员志愿服务和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师生员工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40%以上。组织选拔学生担任进博会志愿者,参与进博会志愿者出征仪式的演出、MV的录制拍摄,服务于进博会核心区域,1名同学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志愿者。各级志愿服务团队以服务社会为导向,推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搭建校内外合作互动的平台。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啄壳项目和“汇创青春”等学生艺术实践项目,广泛开展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每年创作一百多部艺术作品。通过项目资助,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营造“想实践、敢实践、能实践”的校园文化氛围。2019年,1篇学术论文入围上海市“挑战杯”竞赛获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三等奖。2020年,2个项目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的好成绩。


  1.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深入开展文化教育、创作文艺精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上海戏剧学院在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坚持文化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结合上海“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围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落实上海“文创50条”,精心打造具有主导价值观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品牌,繁荣校园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弘扬传统历法、节气,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嵌入校园生活和专业学习。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我校戏曲专业、木偶专业多次走进儿科医院、敬老院、福利院进行传统文化普及演出和讲座。由热爱汉服、热爱汉文化的在校生组成学生社团,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社团活动成果在国际艺术节青年艺术创想周期间在校园内进行展示。

 ——革命文化教育。组织开展“致敬最美奋斗者”辅导员讲中国故事主题活动。围绕十九大精神宣传、改革开放40周年、“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等时间节点,每年全校共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近百场。组织师生参与“永怀初心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戏剧党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我校“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模式”的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学工部、团委举办了多场“品读”朗诵会,包括经典剧本、经典诗歌朗读会,如大型多媒体朗诵会《抗战家书》等。诵读形式引导学生打开情感细胞,树立主流价值观、提升审美品味,发现生活的美丽、传递感动的力量、净化浮躁的心灵、塑造完善的人格。开展“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日”等法治宣传教育。开展“礼敬中华”“大师系列”校园剧、“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育人。围绕至善至美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学工部通过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潜移默化加强价值观引导,使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的过程,同步变成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过程。通过体验性、创新性、审美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融入追求“善”与“美”的价值目标。


  1. 提升网络育人质量。

 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1.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开展8届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让同学们用舞台来探索自我,用戏剧来关照现实,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关爱自我、悦纳自我,进而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1. 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

 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连续2年开展“我为资助代言”宣传大使活动,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1. 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和制度。

 发挥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建设好教师和学生活动中心,校园文化环境与场所布局合理,活动丰富,管理有序。深化拓展学生“第二课堂”品牌活动。打造凝练“辅导员讲中国故事”“学生骨干讲青年故事”“学生党员品红色家书”、易·戏剧、“四品”素养教育等深受学生喜爱的品牌项目。挖掘各院系专业特色,加强各院系专业与思政工作融合模式探索,精准打造具有院系特色的“一院系一品牌”计划。


  1.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打造校园品牌活动。

 每年组织毕业典礼、开学典礼、学生表彰大会等仪式教育活动,和“花开的日子”毕业晚会、“五四传薪火 奋进新时代”学生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活动、“与祖国共奋进 与新时代共成长”校园歌手大赛、“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学生辩论赛、“青春扬帆正当时 砥砺奋进新时代”社团嘉年华、体育季、学生讲堂等校园文化活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学生会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红色电影品读沙龙、控烟宣传活动、环保宣传知识讲座等。辩论协会参与第一届“梦想杯”上海市辩论赛获季军。


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途径,要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要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仅靠艺术教育还不够。学校的美育发展也是如此,离不开学院职能部门、教学单位、科研单位与演出机构的通力配合,形成美育教育的合力。高等艺术院校担负着培养艺术专门人才的重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艺术院校的美育工作,提高使命担当意识,是整个学校美育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