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剧本创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沪陕专家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23浏览次数:250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剧本创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16年10月25在陕西西安举行了沪陕专家研讨会。
与会专家有陕西省文联副巡视员甄亮,省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李生茂,一级编剧党小黄,一级编剧、原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小康,一级编剧、原易俗社社长冀福记,一级编剧谢迎春,一级编剧谢艳春,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高宇民,副研究馆员张秋里,千阳县草碧镇村民朱维,乾县文化馆张英,礼泉县文化馆退休干部蔺志顺,宝鸡市艺术创作研究室编剧宋文宪,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研中心青年编剧蒋演,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创作评论部主任科员雷琳静。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陆军教授、姚扣根教授、张生泉教授与部分编剧学博士生、硕士生及哥伦比亚大学编剧专业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由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李生茂与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主任陆军教授联合主持。来自创作一线的陕西专家们各抒己见,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目前以陕西为代表的戏曲界普遍存在的创作现状,也较为深入地点出了问题及其根源,并由此献计献策,试图能找寻到良好的解决之道。
陆军教授首先对《戏曲剧本创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项目背景、调研对象选取陕西的理由、本次调研的目的做了说明。
王小康编剧指出编剧这项工作遇到了建国以来空前的历史机遇,但同时又危机重重。他谈了剧本的根本地位与编剧实际地位的弱势形成的尴尬,并针对目前创作上的问题强调了编剧的两忌两要:忌闭门造车,忌吃别人嚼过的馍;要寓教于乐,要关注生活。
党小黄编剧认为当前戏曲创作最大的问题是十二个字:回避矛盾,奇传生活,拔高人物。舞台上三种类型,英模人物型,明君贤相型,好继母好继父好大哥好大嫂四好型。由此他认为要出精品必须把握时代精神和人民的心声。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戏曲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戏曲编剧自身学养不高,呼吁大家积极提升自我涵养,特别是要多给年轻人实践的机会。他建议各地应成立实验剧团,专给四十五岁以下的年轻编剧作品排戏,在培养年轻编剧上拿出干货。
冀福记编剧主要围绕发表过的《中国戏曲程式体系的魅力》来谈戏曲剧本创作的程式体系。他认为中国戏曲程式的表演体系与中国戏曲剧本程式的体系的血溶关系呈现出来的东西非常美妙,要求研究者给戏曲剧本程式做简明扼要的推介。另外,他还提出要加强对文化官员的艺术培训等建议。
谢艳春编剧强调了几个常见的“缺少”:缺少诗意、缺少精神高度、缺少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缺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并指出作品人物形象不鲜活和剧作家对自己从事的剧种不自信问题。
谢迎春编剧提醒戏曲创作者注意如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戏剧资源,并指出戏曲与话剧的交流中既不能做话剧盲又不能被跟着话剧走,要注意中国戏曲诗画意韵在舞台上对观众的感染,不要塞得太满。她重申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这应是戏剧工作者的使命。不能一味追求个性解放人性自由,这起码不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弘扬我们的文化。
蔺志顺编剧提出了一个戏曲编剧为谁写戏的问题。作为传统文化的戏剧是大众的文化,根在民间。作为编剧既要有登大雅之堂的雄心,又要有面见草根的情怀。他批评了片面追求大场面的官方大戏,提倡为人民大众写戏。
张英编剧就陕西戏剧现状总结为两句:作为群众来说,没看戏,没戏看,看戏难;作为剧团来讲,想演戏,没戏演,演戏难。这两句话的中间都是没戏,没戏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好剧本。没有好剧本的核心就是没写戏人才。他进一步提出了现有剧本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与现实、与观众的审美需求脱离。并认为这也与编剧人才的培养缺失有关。
朱维编剧也强调了目前戏曲剧本创作的一大问题是不为老百姓写戏。他指出,现在的剧本普遍阳春白雪,人物多场面大,戏就只能在上面演。这一类戏也很好,评奖得奖也容易。但是下不去,没办法到社区里面演。戏曲编剧应该为老百姓写戏,能进入社区下到农村,一个小的地方就能演。
张秋里编剧建议把研究目光延及到基层,提出为谁担当的问题。他还指出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与教育政策有关,很多考不上大学的学艺术,上戏校。从根子上降低了艺术整体的素质。
高宇民编剧提出了与学生与年轻人有关的问题,即戏曲创作的现代化。强调戏曲创作观念不够现代化不够国际化,抓不住年轻观众。
甄亮编剧围绕原生态展开论述。他提议从政府平台搭建和学者理论建设两层面创建戏曲新生态。
在陕西各位编剧发言之后,上戏的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姚扣根教授强调了中国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最大的体系是戏曲,年轻人也愈加关注。因此从这层面上来看,戏曲创作非常重要。他认为,不论从资源、起源还是环境看,上戏师生都应该向陕西戏曲工作者拜师。
张生泉教授提议戏曲要走进中小学,并指出戏曲需要改革,通过本身的现代形式包装,让青年人能够喜欢。他认为该课题不应仅在理论层面上探讨,更应在操作层面上研究;不仅面向国际,并且面向祖国未来。
叶长海教授高屋建瓴,规划了博士生应该继续在陕西进行的多个具体的专题研究。他提出孔雀也要西北飞,深入对接,将社会上许多要了解的课题集中起来梳理,借项目起一个下传上达,上传下达的作用。牢记为民写戏,为世立言,做一点好事、实事。
最后,陆军教授做了会议总结,他对每位专家的发言都做了详细点评,他指出,专家发言中涉及的戏曲剧本创作的体制机制、戏曲剧本创作的评价标准、戏曲剧本创作的人才培养、戏曲剧本创作的生态培育等问题,正是我们课题所关注的主体内容,值得认真消化与借鉴。陆军教授感谢与会专家以其长期研究、关注、实践戏曲剧本创作与管理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真知灼见。他表示,专家们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对课题研究有实际指导意义。他强调,此次陕西研讨会是本项目学术研究的第一步,随入课题研究的深入,与陕西戏剧家的合作必将进一步的深入。
研讨会期间,沪陕专家还达成了在陕西剧协创立“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陕西践习基地”的合作协议。(文:张洪霞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