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11月4日电 金秋时节,桂花香满申城。近日,作为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剧目,河南省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也惊艳亮相沪上舞台,赢得观众好评。4日下午,《八月桂花开》学术座谈会在上海戏剧学院新空间剧场举行。座谈会由上海戏剧学院、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信阳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河南省信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胡晓军,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副院长郭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副秘书长刘文国,上海戏剧杂志社主编张文军,歌剧作家何兆华,剧作家余雍和,越剧表演艺术家刘觉,以及来自总政歌舞团、上海歌剧院、上海戏剧学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座谈会。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副厅长康洁和刘国栋、冯鸣、曹新博、谢天学等信阳市领导以及《八月桂花开》部分主创、主演人员参加了座谈会。
据悉,由河南省文化厅、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主导,信阳市委宣传部、信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策划,信阳市艺术中心精心打造的歌剧《八月桂花开》是河南省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该剧取材信阳大别山革命历史,艺术再现了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觉醒并走上革命道路,以革命文艺为武器同敌人作斗争的革命历程,旨在用信阳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唱响红色经典,本土题材讲好中国故事。2016年4月该剧于第24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期间震撼首演,10月22日,作为河南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优秀展演剧目在河南省艺术中心精彩上演,随后作为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剧目于11月2日、3日在上海大宁剧院演出两场,并参加了“白玉兰”奖评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座谈会上,专家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们对这出戏的看法和建议。专家们一致认为,《八月桂花开》是一出现代与历史相遇、艺术与政治相融、寄情时代弘扬革命奉献精神的好剧,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浓郁的地域风情、鲜明的剧种特色,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相统一,剧情一波三折,荡人肺腑,撼人心魄,加上演员的表演、音乐的烘托,将人物表现得具体实在又真实可信,好听、好看、好懂、好记。专家们对《八月桂花开》剧在坚持民族化、本土化上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该剧是河南省文艺创作史上的一个新突破,也是河南第一个以本土革命历史题材和信阳民歌民舞元素为原创的歌剧,在音乐创作、表演、乐器演奏以及声腔处理上创造性的吸取了色彩鲜明、风味浓厚的融淮河文化、楚文化等于一体的信阳民歌的独特音乐元素,表现出了全新的具有新时代风貌的民族特色。
其中,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总政歌剧团原团长王祖皆认为,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有三个方面非常值得充分肯定:一是集成了民族歌剧的传统。《八月桂花开》是用信阳民歌挖掘本土题材的一部歌剧,它讲述的是中国的故事,是革命根据地的故事,是红色的故事,听到的是中国的声音,我们使用的是中国艺术的呈现方式和手段。二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信阳是革命老区,又是歌舞之乡,我国公布的第一批非遗民歌所在地,里面的对歌唱段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给人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既朴实又接地气。三是体现了一种合力攻关的团队精神,主创人员既有熟悉本地文化的作曲家,又请了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的作曲家方可杰,还有导演张平等。
同时,专家们在座谈会上也指出,一部优秀的剧目孕育成功来之不易,存在一些不足也在情理之中,针对《八月桂花开》一剧的修改提升,专家们重点提出该剧在场与场之间、戏与戏之间的主干和逻辑上尚需加强,部分台词对整剧主题的提炼和升华上需进一步凝练,音乐配器需据剧情分清层次,布景设计力求简洁以有利于舞台的流动性等意见建议。
如何让这出戏走得更高、更远?专家们建议主创、主演团队向“精致化”方向发展,除了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扬革命优良传统的角度深度挖掘剧中主角桂花、王霁初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爱国奉献、勇于革命抗争的根源并加以刻画、描写,还要进一步强化其中的河南、信阳文化元素,更多地将信阳本地文化加入到歌剧当中,注重挖掘,去繁留简,提高剧本的含金量和品质,进一步进行提高和打磨,力求将该剧打造成为宣传信阳、扩大信阳对外影响力的一张精采名片。(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