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李伟):“学院派”戏剧的追求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9-03浏览次数:236

        由国家艺术基金、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基金资助、上海戏剧学院主创、出品的《大明四臣相》在一个月内连演两轮,其热度依然不亚于申城八月的气温。
       《大明四臣相》剧本发表时原名《徐阶》(见《剧本》2015年第3期),写的是前内阁首辅徐阶退隐在家之后受子辈不法囤田牵连而遭受灭顶之灾的一段故事,以徐阶之子徐�囤田犯事、海瑞督促徐家退田为主线,其间穿插了徐阶对其政治生涯的回顾与反省。
       编剧对传统叙事技巧和现代编剧学有着深度研究心得,他们既吸收了传统的“一人一事”(徐�大肆囤田)的叙事方式,让徐阶在现实世界中教育儿子、应对海瑞;又结合了现代表现主义戏剧的灵魂对话的办法,让徐阶与严嵩、徐阶与海瑞、徐阶与张居正、海瑞与严嵩在冥想与神思的世界中进行灵魂对话与思想交锋,这使主线不偏离,而副线紧扣主线、解释主线、丰富主线,人物可以自由合理地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既达到了深度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目的,又有力有序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这个戏究竟想说什么?恐怕很多观众看后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它确实超出了一般的观剧经验和简单的思维模式,不好一言以蔽之地概括主题。社会的复杂性、历史的多面性、文化的困境、人性的善恶、生命的意义,在剧中似乎都有揭示和体现。
       全剧最后一幕,三臣相都山呼万岁匍匐在地,却有张居正一人欲跪不跪、昂首转身,是有一点对皇权专制的质疑?海瑞的清廉为官,难道没有简单行事与贪功邀名之嫌?严嵩的奸佞恶名下,亦不无光宗耀祖与忠君报国之念?但这都不是简单地做翻案文章而已。
       编剧之一和主人公一样是上海松江人,或有为家乡打造文化名片的考量。但对历史的深度解读、对徐阶的深刻塑造,显然远远地超越了这种朴素的初衷。四个主要人物,都是历史名臣,三个官至首辅。他们都曾怀抱忠君报国的少年梦,然而走上仕途之后,却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领有完全不同的历史评价。
       最后一场,每个人都在追问自己的初心,他们都努力奋斗过,但都没有做到。这里的确有着对历史与文化的阴暗面的反思。然作者既以徐阶为核心人物,似乎更意在推崇他不求名垂于青史、但求立功于现世的处事态度:他既没有严嵩的生前荣华,也无海瑞的死后令名,更无张居正的权倾一时,有的只是隐忍为国、功成身退。这样的态度,对今天也不无启发意义。
       此剧导演、表演、布景、灯光、服装、化妆、音乐等整体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一次严肃认真的集体创作。时空转换自由,舞台设计空灵,鞭打动作虚拟,这些显然有戏曲思维融入其中。演员台词功力扎实,言谈举止颇能传达人物的神韵加上服装严格遵照明代服制,化妆也认真参考明代人物画像,更使得舞台形象惟妙惟肖。
       最后还想表达一点对剧名的看法。我更喜欢原名《徐阶》,或者叫《徐阶之死》更合乎此戏的内在逻辑。此剧写的就是导致徐阶潦倒落魄及至死亡的事件,徐阶所回想的也多是关乎生死的权力斗争,生死之际,也往往更能发人深思。(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