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现实意义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郭宇
2015年10月15日
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今天就是一年了。一年来的学习与践行,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就文艺工作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进行的深入阐释和深刻回答,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引领时代方向的重要里程碑意义。
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正是这样的时代,更迫切需要用文艺来凝聚起一种伟大的精神、激发出人们的力量。细读讲话,高屋建瓴又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且催人奋进,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文艺工作者又沐浴在春风中。
作为艺术的创造者,怎样才能做到“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这个目标呢,我认为就是要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到民众中去,去体味他们的情感,去领悟他们的生活。因为任何作品是要靠人来撰写的,你不去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泥土味,聆听工厂的铜铁声。因为文艺作品的最本质需求是人民大众的需求,好的作品必须面向群众。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优秀的中华传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我们应该以今天的眼光与智慧,去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博大精华为我们这个时代所用,产生出有这个时代烙印的中华文化的艺术新品。
我有两个学习感受,一个是前些年,我曾在上海昆剧团担任过管理工作,参与了上海昆剧团创作排练的四本《长生殿》,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作为明清传奇的文本,昆剧艺术家们摘其精华,用现代的演艺精神来重新整合,具有时代艺术气息,获得了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并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戏剧奖”榜首。我们打造的、有着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临川四梦》四个剧目的系列展演,也是一次向传统文本要素材的现代演艺尝试。既达到了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播,又为现今的戏曲舞台提供了丰富的、具有这个时代艺术气息的好作品。这样的艺术尝试,既符合了昆剧艺术的本体气质,又契合了时代观众的审美趋向,是一种昆剧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之路。而这其中所展示出的中华文化思想精髓与哲人智慧,在当代舞台上,在娱乐声声的泛滥中,起到了一种别样的清新与戏剧文化的自信。在赏心悦目中,展示了戏曲的良辰美景!
昆剧艺术就是要在创作上,充分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加以承载与调整。这样的一种传播昆剧的方式,是我们的一种文化责任。如今我作为一名戏曲艺术的教育工作者,传承昆曲,更是义不容辞。但更重要的感悟是,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之博大精深,值得我辈殚精竭虑,用其一生来维护、挖掘、推陈出新。所以,向传统文化的宝库要资源,要灵感,是昆剧艺术之道,也是观众之需。创传统文化之新,呈时代昆曲之美。应该是我辈昆剧人的文化责任和职业道德。
感受之二是,思考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领悟其中引领当代文艺发展之大道理。深刻感悟到一个主题思想突显,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句话“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最近我自己也有机会去了一趟延安,参加“延安戏剧奖”的观摩活动,看到许多来自陕、甘、宁革命老区的基层文艺团体的演出。那些在乡镇广场上的演出,场地虽然简陋,但作品中升发出的浓郁的乡土气息,那些来自民间的接地气的故事,感染了现场的成百上千观众,也感染了我这样来自大城市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剧场观摩小戏小品比赛过程中,我也有种感觉,其实谁得几等奖已不重要了,那些表现百姓日常生活内容的小故事,从生动的语言,到真实的剧情,再到质朴的表演倒是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我从广场的笑语中,从剧场的掌声中感到,这就是老百姓需要的。它有根,不是浮萍,又有来自生活中的呐喊与欢笑。我在想,我们的文艺标准,不能单单以城市里大剧院的高、大、尚作品来作为标杆,那些来自基层的,包括贮藏在优秀历史文本和历史传奇故事中的“传递着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语)的素材与文本,也是我们的创作目标与方向。
同时,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我们也将把这样的文化艺术观念,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和确信在民族文化宝库中,有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创作与学习的道路上,除了读经典,也要拜生活为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上戏作为艺术的教育单位和戏剧艺术的创造者,我们将继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