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生院长在2015―2016学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9-11浏览次数:198

共同打造文化艺术新生态

——在上海戏剧学院20152016学年开学典礼讲话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韩 生

2015910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海戏剧学院热诚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欢迎和祝贺各位同学成为新的上戏人!我代表学校感谢你们选择了上戏,也感谢你们的父母对上戏的信任和重托。

    刚才,我们向抗战老同志转授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勋章,这是一项国家荣誉,每个勋章都有编号,记录着各位前辈老师们对国家的历史奉献。而我们学院的前身——上海实验戏剧学校的建立,地址就在虹口区横浜桥路,是抗战胜利后接收的原日本学校,学校图书馆的顾老师撰写的《上海戏剧学院民国校史考略》详细记录了这一不可忘却的历史。借此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向为国家做出贡献,为学院建设奠基的老一代艺术家和教育家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从这一刻起至未来的四年,甚至更长,在座的各位都将一起携手走过,难得的同窗之缘值得大家共同珍惜。同时,在这里也将建立起你自己今后艺术事业发展的合作团队基础。

    2015级共入学594人。本科生462人,研究生132人,其中包括博士生16人,硕士生110人,分别来自全国29个省市(含香港、台湾),其中包括满族、朝鲜族、侗族、回族等9个少数民族学生35名,以及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生与本科留学生15人,分布在12个专业22个方向,包括表演(含戏剧影视、戏曲、舞蹈、京昆器乐等各类表演专业方向)、导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电影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舞蹈编导、作曲与作曲技术、艺术教育、公共事业管理等,这就是构成2015级新生最直接的学习和生活生态圈。

    大家经过了激烈的竞争而来到上戏,但上戏是什么?为什么到上戏来?今后如何在上戏进行艺术学习?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是否真的都是清楚的呢?

    对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就我自己来说,虽然是第九次发表开学典礼讲话,但依然感到如第一次的惶恐,且永无完成的答案,因为上戏总是新的。在此与同学们交流三点体会。

   

     一、深刻认识上戏和我们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大家来到上戏,已经是上戏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就有责任共同打造好和维护好这一家园。我把今天的开学讲话标题为 “共同打造文化艺术新生态”,因为这一理念已经成为学院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主题词。今天的上戏连接着历史、现在与未来,关联着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影响着上海、中国与世界。

    上戏的名声不小,不乏社会吸引力,但对上戏的远观和走近会有不同的感知,在光环之下你们还会看到许多不尽如人意,使学校成为学校也并非当然。上戏向来是思想解放的,但艺术是讲品位和有标准的,媚俗与艺术为人民服务有本质的区别,也与改革创新无关。剧场,是一个神圣的艺术精神的殿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维护好这一精神的高地就越发难能可贵。

    我联想到,曾随戏曲学校访问阿根廷,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五月广场,喧闹的市场里有一个教堂,一步进入顿时静默而庄严。我最近访问了在日本利贺的铃木忠志剧团,他的剧场观众席没有靠背,以保持观众的坐姿与演员呈现交流的状态,电影院可以有躺椅和爆米花,与剧院的演员和观众的面对面双向直接交流是不同的。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的美术馆,在里面办展览有着严格的艺术标准,我院舞美系的曲丰国老师以他近三十年的绘画探索成就被邀请举办展览。

    上戏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现实中的存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和困惑,也是我们学校及每个师生员工共同面临的,如何在其中做出我们的解答及回应,也就体现了学院的社会存在价值和意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正是学院实现自身发展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道:“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讲话,也对我们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时代命题、价值航标和看待世界的新视角。总书记还说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今年正值上戏建校70周年,我感到对于一个学校也同样如此。

    我看到70年前剧校成立时,第一任校长顾仲彝的讲话,仿佛也是对今天的学生讲的:“剧校的创立,是费了若干的奋斗,始克如愿。我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做着明星的美梦,让有毒的虚荣侵蚀了宝贵纯洁的心灵,成为可鄙的庸俗!反之,各位同学应当脚踏实地的做一个舞台艺术忠实的信徒!舞台艺术的殉道勇士!” 后来,从剧校到剧专,院长熊佛西写下了传颂久远的一段话:“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以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得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志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校创始人之一欧阳予倩(后来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说到:“以诺大的中国,她只有两个戏剧学校(指在南京的国立剧专),我们真得珍惜这个学校。愿大家努力建设.使她前途无量”。学校的创始教授、导演艺术家洪深说:“戏剧运动有了四十年的历史,剧校只两岁,约当二十分之一,诚然'阅世甚浅',但是江河是汇诸涓滴而成的,文化是人类一手一足之积累,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会有光辉的记录出现在戏剧运动史上的。对剧校益寄其深切的期望”。

    这就是上戏的创始者们的当年话语。70年来,上戏历代师生始终恪守办学初始即确立的使命定位,担当民族文化责任,坚守艺术精神品格。上戏后来的发展正如先辈所期望,创造了一系列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第一和首创,赢得了在中国和世界的艺术专业学术声誉和地位。

    今天,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继续走在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成为历史与社会必然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以前的艺术教育规模很小,在1980年代,全国艺术专业学生总量为2万,到了2007年达到120万,而我们并没有感到由于同类办学增多使自己的价值降低,我们更加感到的不是竞争的压力,而是责任的压力。培养艺术专业精英,引领艺术创作创新,始终是我们的使命定位。

    做引领者的困惑就如同没有规定跑道的领跑者的困惑。没有恒定的追赶目标,没有现成的经验搬用,没有确认的答案参考。我们会学习一切最先进的理念、思想、方法和技巧,更要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艺术创作与创新。

    做上戏学生的最大压力就是,从一开始你还没有做好准备,但已经被社会所期待,以及被媒体关注和包围。从正面来看,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对自己的更高要求的倒逼动力。

    

    二、充分珍惜利用上戏的艺术学科专业生态环境

    培养“明星”是社会对上戏的片面认识甚至是误解,造就艺术家才是上戏区别于普通艺术教育的根本使命。真正的艺术大家可能也会是青春偶像,但实际上早已超越。正如刚才佟大为校友说,艺术专业没有捷径。上戏不缺乏社会关注度,不乏对考生的吸引力,但即使如此,真正的上戏的教师们从来没有因此而有“朝南坐”的思想,和以居高临下的态度面对考生。真正的专业教师看到一个好的苗子会记一辈子,比如表演系老教师会清楚地记着每个学生当年考试的每个细节。金鸡奖演员丁嘉丽当年考了一半认为自身条件不好而弃考,老师从火车站把她追回来继续完成了考试。

    学校不会仅仅从社会热衷于明星的角度来实施艺术教育。艺术是一个整体的生态。正如刚才表演系的左溢同学就他自己参加剧组的体会所说,每个作品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拿演员来说,生旦净丑等各个行当都不可缺少,其艺术的价值没有高地贵贱,都可能成就一流艺术大家。编剧、导演、设计、创意、管理等构成了专业链,也对应着社会文化产业链,总体上构成了艺术专业生态系统。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适合的发展空间。

戏剧学院的几乎所有专业都是需要群体的合作,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了良好的专业生态,特别是提供了极大的艺术创新空间。这种规律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在科技领域,创新多发生在学科边缘交叉的地带。

    这也不是今天的艺术才有的现象,而是艺术的深层规律。厉震林老师在其论文《论伶人家族的社交圈及其文化分析》中提到了艺术家学者化的现象,如京剧艺术,每个艺术大师的背后都有一流学术大家的支撑。如梅兰芳和齐如山;程砚秋和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马连良和邵飘萍等等。

    我们既要造就未来的梅兰芳,也要成就未来的齐如山。文学、导演、表演、设计、舞蹈、戏曲、影视、音乐、木偶、管理等专业方向的同学,今后会构成多元的无限的可能组合。比如,我们建议表演专业同学和戏剧文学专业同学结成学习伙伴。就拿去年廖凡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来说,其实背后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人物,就是《白日焰火》的策划和制片,戏文系校友沈�,她一直保持低调,目前在一个香港电影公司担任副总。

不同专业同学之间的合作和创新可能性会大大超出老师的预料,以及你自己的预计。我记得舞美系同学三年级有一个创作作业,经历了一系列的艰辛,当最后完成时,同学自己都会留下眼泪,没有想到自己能做出这个作品。一位企业家用数学方式对我说,两个人合作结果是1种可能;3个人合作有4种可能;4人合作有11种可能,5人有100多种可能……,后面就几近天文数字了。

    请同学们环望一下四周,10米之内必有今后可能合作的伙伴。

    

    三、让同学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这里,我没有用“希望”,而是“让”,就是说,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不是停留在理念口号,而是实际的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对学生的要求。

    近年来最让老师们感到纠结的是,虽招生规模很小,又经过激烈竞争和千挑万选,却居然还有少数不热爱艺术,无专业兴趣的学生。艺术专业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学习的动力是内生的。

    在这里,我不多对同学们提出什么要求,而是请同学们关注,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推出对一系列新的政策,包括探索建立专业艺术院校特色的学分机制;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突破原有的定餐式、固定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拥有学习主动性和课程选择权,让教师根据学校的课程体系以及自己的专业特长,挖掘潜能,开拓更多适合社会发展与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专业课程的套餐模式、选修课程的自助餐模式和自主实践型课程的自制餐模式,让学生自主建构个性化“课程菜单”,与国内外一流综合性大学和同类院校加强专业交流,争取实现学分互认,为学生课程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

    探索建设学生学习新生态。通过跨专业合作(按照表导、创作、设计和管理四大板块,形成专业特色鲜明、学生个性化多样选择、各专业课程合作共享的学习形态)、跨校园互动(努力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通过开放学校教学资源,吸引社会的艺术从业者以旁听生方式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形式,招收具有世界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外高校优秀毕业生来校攻读跨文化交流研究生的形式,创设跨文化交流研究和实践的平台)的战略(简称“三跨”)让学生在合作、互动、分享的学习生态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合作,共同搭建“文教结合”的新平台,每年10月举办为期一周的青年创想周,面向社会,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

    为此,我们正在从表演和设计专业试点开始推出学分制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的推出,对于学生,选择自由度加大,实际上主动性的责任也在加大;对于老师,学生的选择和评价会带来课程建设和艺术教学和科研创作的不断更新。这也会大大抑制个别存在的要求不严送分数给学生过关的无效学习和教育异化现象。

    这一进程会在逐步探索中稳步推出,随着同学们的学习实践和要求逐步完善成为体系和新常态。

    总之,同学们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真正在艺术专业领域安身立命。

    艺术院校作为国家综合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交汇点,上戏的深化改革既要遵循艺术教育教学规律,也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艺术人才成长规律。在建校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要继续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继续发挥在全国艺术专业教育的引领作用。

    在“晚安上戏”微信平台,我看到老师转发的“发现新生-我是你的眼”,让我感受到2015级同学们的精神风貌:

                  新的旋律已经奏响

                     梦想

                  翻开新的篇章

                     故事

                  在这里开始

                  主角是你 无数续章

                     等待

                     展开

                     ……

    让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展开艺术学习新的生活!

 

 

                              

 

(文:韩生  图:佳奇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