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的文化寻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5-28浏览次数:445

 
        “严”和“实”,一直以来都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是对修身做出了纲领性规范;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是对行动指明了方向。当我们把“三严三实”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对照,可以清晰地看出两者在内核精神上的高度一致,在思想理论上的一脉相承。
例如,儒家文化中的“慎独”、“忠恕之道”等,强调的便是对自己的自觉自为,小心谨慎,时刻处于一个自查自省状态,以保证不犯或者少犯错误;在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时,则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这种“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法,来保证实施仁道,实现做人做事的“严”与“实”。
再如,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也是“三严三实”重要的文化根基。“致良知”就是强调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在为人处事时要以这种良知为行动纲领,让所做的事情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念运行发展。与此同时,通过这种实践,再次“格物致知”,取得做实事的智慧。这种“知行合一”,就要求人们有了良知去执行良知,知行同步,最后求得“天人合一”的高尚境界。
此外,儒学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对“严”和“实”道出了前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的目的,是要在“明德”和“亲民”的基础上服务于“至善”的终极目标。党员干部要“明德”,以“明德”来严以修身,还要“亲民”,用实干精神服务人民,而“善”则是大观念、大智慧。这几组关键字,再一次点明了“三严三实”的实现路径,虽然言简意赅,但意义深远
学习、践行“三严三实”意义重大,这让党员干部不断强调“自律”意识,时刻对照“三严三实”进行自我约束,克己复礼,讲规矩、守纪律,恪守党的宗旨,正身才能服人;“三严三实”还强调党员干部要有“实干”精神,用脚踏实地的品格、实实在在的态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实干兴邦”的远大理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正是要从丰富的中华文化挖掘出养分,滋养党员干部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涵养,以此来奠定“三严三实”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打造一支坚强可靠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扎下深厚的文化之根!(文、编辑: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