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戏剧的当代性与实验性――记第八届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研讨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24浏览次数:198

4月23日上午,第八届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研讨会在我校佛西楼会议室顺利举行。参与本次研讨会有我校的吴保和、曹路生、刘庆、李伟、郭晨子、吕岩、马俊丰、许仁豪、李�原、易杰等老师和本次戏剧节展演剧目的主创团队成员,也有来自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戏剧研究领域的学者。参会人员围绕“小剧场戏剧的当代性与实验性”这一主题,就本次戏剧节展演的剧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对于小剧场戏剧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提出了有益的思考。
本次会议上下半场分别我校副院长宫宝荣教授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胡志毅主持。宫宝荣教授首先对前来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以及主创团队表示热烈的欢迎与感谢,并对本次戏剧节参展剧目的水准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根据展演剧目的特点,宫宝荣教授提出可以从三个角度对本次戏剧展演进行思考和交流:小剧场戏剧的当代性问题,外国剧作家如海纳·米勒、拉什·努连等的舞台呈现问题,莎士比亚等古典剧作家的现代演绎问题。
在随后进行的自由讨论环节中,《仲夏夜之梦》的导演、我院表演系吕岩副教授以个人在俄罗斯留学期间观摩的小剧场剧目为例,就小剧场戏剧的“当代性”问题,他认为:小剧场戏剧意味着一种开放的戏剧观念,当代戏剧发展的趋势更加注重导演和演员的个性并且不断拓宽戏剧表现的手段。关于经典剧目的演出问题,吕岩认为应当寻找经典剧目表达的内容与当代人思想与情感的对接,更多的实现经典剧目内容上的当代性与表现手段的多样性。他以个人导演的《仲夏夜之梦》为例,从剧本改编和环境戏剧的舞台呈现两个角度谈了自己对经典剧目在当代呈现的探索过程。
我校教授吴保和教授充分肯定了保加利亚克瑞都剧团带来的《外套》和《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两剧,他认为两剧的表演极富层次感、感情充沛而细腻。胡志毅教授认为《外套》和《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两剧都是从夸张的丑角表演转化为木偶式表演,并且两种表演方式的衔接非常自然。对于两剧颇富创意的道具装置,胡志毅教授提出“有机道具”的概念,他认为这种可分拆、可合拢的能够创造角色、转换时空的道具装置应当在小剧场戏剧中受到重视,这种装置既可节省舞台美术设计的成本,同时也能够调动观众的想象力。我院曹路生教授将《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一剧中的表演理念和中国戏曲的表演理念进行了对比,他认为二者在虚拟性的层面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戏曲是高度程式化的,每一个符号的意义都是固定的,而外国戏剧在表演上往往是“一戏一格”,符号的解读是多样化的。同时,他认为《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对于当代的中国极有现实意义,该剧的核心命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
对于《劫后之地》一剧,吴保和教授以海纳·米勒的《哈姆雷特机器》在北京演出引发的争议切入,提出海纳·米勒及其文本创造的意象以及《劫后之地》所营造的新的舞台面貌既是东西方的差异,也是现代与后现代的差异。曹路生教授则认为海纳·米勒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戏剧情境,在这种特殊的戏剧情境中所有的角色都是符号性的。他还提出,欣赏海纳·米勒的戏需要有丰富的戏剧背景,因为在海纳·米勒的创作中有大量的意象出现,类似于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用典”。对于《劫后之地》一剧,曹路生教授认为该剧给观众带来的思考在于:对人类而言,最危险的不是国家的战争抑或性别的对抗,而在于人类对于自身的毁灭。
参展剧目的演出单位也同与会的专家学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热情的回应。如本次展演受到广泛好评的《外套》与《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两剧的主演Nina Dimitrova介绍了克瑞都剧团的演出情况与实践探索。她说,克瑞都剧团常改编经典,改编过程中如何让想象力最大化,如何让二维的文字变成三维的剧场是对他们最大的挑战。在他们的创作中,舞美设计是和导演、演员、文本改编同等重要的一个角色,而绝不只是一个配合演出的元素。同时,她还强调了观众对于戏剧演出的重要性以及克瑞都剧团对于观众的重视:在他们的演出中是没有“第四堵墙”的,演员和观众是可以直接交流的,因此克瑞都剧团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演出常会用3—5个月的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目前《外套》一剧已经有9个语言的版本。蒙古和德国合作演出的剧目《我是哈姆雷特/我是蒙古人》的创作团队也对本次参展剧目进行了诠释,他们认为哈姆雷特是一种热血青年的精神,他们在该剧中探索的是身份认同的问题,自我与他人的问题。《劫后之地》的剧本改编和导演Reinhard Auer对于剧本的不可译性问题、米勒剧本的意象问题以及表演理念问题做了详尽的阐释。
除此之外,浙江传媒学院曹南山、韩德星老师则针对本次展演剧目对中国小剧场戏剧的现状与未来提出了个人的思考,接下来几日即将上演剧目的主创团队也对本次参展剧目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最后,胡志毅教授对本次会议做了简要的总结发言,在充分肯定本次研讨会学术性的同时,他建议可以让一些在展演中影响较大的剧目不仅限于在上戏演出,从而扩大小剧场戏剧展演的影响力。(文:12级中国话剧史论MA 杨光     图:14级中国戏曲史论MA 杨蕊    编辑:一品)
       图为研讨会现场
 
图为宫宝荣副院长在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