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木质偶人。它本没有生命,却在一根根细线的牵引下被操控者一点点的赋予生命。所以我一直认为木偶是具有灵性的,而具有灵性的表演本身就很吸引人。
提起木偶,大多数人先想到的大都是那个说谎鼻子会变长的木偶匹诺曹,而不太会联想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现象实在是很可悲。想来表演者将节目名字定为“戏偶东方”也是有一定深意在里面的。整场表演也确实没有辜负它的名称,无论是家喻户晓的传说嫦娥奔月,还是妇孺皆知的名著水浒西游,都在舞台上以戏偶的方式展现着其独特的东方色彩。
第一场,嫦娥奔月。不仅偶人在细丝的操纵下起舞,连同表演者也将细琐的动作融进了舞蹈,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美到了极致,随便一定格就成了一幅出自大家手笔的画。紧随其后的是不拘小节的豪客张飞,饮酒的霸气,拔刀的戾气被没有表情的木偶演绎的入木三分。让人最影响深刻的还是那只用来压轴的爱撒泼耍赖却多才多艺的猴子。光是看表演者手中线的根数,就已经很难不对他肃然起敬了。偏偏他脸上还挂着滑稽的笑,像是那只猴子真的活着一样。我突然体会到表演老师常说的“只有你先相信你自己表演是真实的,观众才能相信并陷入其中”是什么意思。中国人在猴子这个动物身上一直有一种独特的情怀,因此我不止一次的听到了台下的欢呼和掌声。整个表演终以杖头木偶作为结尾,半人高的唐妃拖着两条红色的绸带飞舞,每一个拂袖,每一个回眸之间都隐隐透着古代女子的柔情媚骨。
可惜的是,台上表演的精彩,台下光景却惨淡得很。显然,大部分人都对节目单上的“戏偶东方”这四个字进行了选择性忽视。虽说这样的现象近年来十分常见,却依然让人难以接受。如果我们想要守住这些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单靠这些表演者对手艺的继承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观众,这些技艺无非是名存实亡罢了。我只想奉劝各位一句,传统未必不时尚,继承并非不创新。(文:石文婷 图:黄闻博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