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骅(右)和萨日娜在南浦大桥
20年前,邓小平在女儿毛毛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锦江大酒店41层旋转餐厅,一边用餐一边俯瞰上海。20年后,相似的一幕在这个旋转餐厅再度呈现,昨天,48集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东方卫视开播的前一天,邓小平的扮演者马少骅和卓琳的扮演者萨日娜在上海度过不寻常的一天,这对剧中的“小平夫妇”一路寻访新锦江大酒店、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以及宝钢集团等邓小平曾经走过的上海足迹。
一顿饭,重温上海情怀
第一站是新锦江大酒店旋转餐厅。1994年的元旦之夜,90高龄的邓小平在这里,最后一次眺望上海。
马少骅和萨日娜坐在邓小平当年坐过的位置,透过落地玻璃窗望出去,高楼林立的上海一片繁华。当年为邓小平服务的锦江国际管理公司资深餐饮服务大师鞠志中回忆,当旋转餐厅转到南京西路时,邓小平看着灯光璀璨的夜景,发出“上海更亮了,上海变高了”的感喟。“他来这里用餐,我觉得主要是来看上海的变化,看他作出浦东开发的决定是否正确。邓小平用餐的45分钟时间里,旋转餐厅转了四分之一,能看到的夜景主要集中在黄浦和长宁这一片。邓小平说上海变样时,语气很欣慰。”
当年为邓小平烹调美食的大厨再度出山,法式冷菜、牛尾汤、�蛤蜊、菲力牛排和甜品奶油舒芙蕾五道邓小平吃过的菜式一一还原。鞠志中跟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邓小平同志用餐完毕,我问他对菜的感觉如何?他说:‘我年轻时在法兰西时吃的法国菜排第一,你们这里排第二。’我觉得这就是小平式的回答,第一就是第一,第二就是第二,这种直言不讳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榜样。”
“用完餐,邓小平乘电梯到一楼,一群香港游客正好进来,一眼就认出了他,大家边鼓掌边用粤语叫道:‘邓公好’。”鞠志中说道。
站在新锦江旋转餐厅,马少骅很感慨:“小平同志对上海情有独钟,90岁还挂念上海的发展,吃东西对他来说并不重要,更多的是来看情况。站在这里,我很能体会老人家的心情和他对上海的期许,迫切希望上海发展。”
两座桥,联通浦东浦西
离开新锦江,马少骅和萨日娜“上海之行”的下一站是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
这也是连接浦东浦西的两座极重要的大桥。1991年2月18日、1992年2月8日,邓小平分别视察了建设中的南浦大桥和通车后不久的南浦大桥;1993年12月13日,邓小平视察通车后的杨浦大桥。当时,南浦大桥是世界第三跨度大桥,杨浦大桥则是世界同类型第一斜拉桥。
在杨浦大桥的办公区域里,马少骅和萨日娜看到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那是邓小平一行在杨浦大桥视察的照片。
三代高炉,现长远眼光
“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这是邓小平在宝钢建设之初的预言。宝钢也是主演此行的最后一站。马少骅等人一落座,宝钢集团代表兴奋地说:“我们都是这部剧的粉丝,剧中20到25集有很多宝钢的镜头,我们既骄傲也深受鼓舞。”
宝钢股份纪委书记李世平介绍了“小平与宝钢”的渊源:“小平同志对宝钢的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坚定支持。在宝钢建设前期和初期,在宝钢项目是否正确,是否要下马的巨大争议中,他坚定地支持宝钢‘搞下去’。在宝钢二期工程什么时候上的问题上,他明确支持宝钢加快建设二期工程。在宝钢工程建设的关键时刻,他又为宝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后,主演参观了宝钢历史陈列馆,里面有当时邓小平题词时的场景,马少骅、萨日娜两人与场景中的“邓小平”合影留念。在陈列馆内,马少骅发现一张“熟悉”的照片,那是邓小平视察宝钢时的照片。马少骅即兴模仿起来,他说,“这张照片我有一张放大版的,就摆在家里,天天看。”
当《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主演在宝钢一号高炉纪念广场合影时,马少骅动情地说:“小平同志不仅要建设一个炼钢企业,他是带着战略眼光推动宝钢建设的,一个宝钢带动的是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在他的身后,宝钢建成初期的“全进口”一号高炉已经成为“纪念品”,如今持续多年安全运行的三号高炉,由宝钢自行设计、自主集成建设。(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