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生院长在2013-2014学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9-12浏览次数:65

我们出发的文化方位

——上海戏剧学院2013-2014学年开学典礼讲话

2013910

韩 生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相聚,为了我们2013级新同学们的到来,以及同学们的艺术人生新阶段的启程。我首先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祝贺和欢迎同学们成为上海戏剧学院这个艺术和学术家园的光荣的一员。今天也是教师节,这个启程对于学院教师们也是一次与同学们共同的新的出发。今天对于各位同学们的家长来说也许是他们多年含辛茹苦的些许喘息,从年龄和法理意义上同学们已经开始独立,而此刻实际上他们也开始了新的牵挂。

在此,我提议同学们共同以掌声来为自己启程加油;向过去教过你们和即将教你们老师们致敬;为同学们的家长和亲人们致以衷心的问候和感谢!

同学们在历经多年的苦读、高考的煎熬之后,在刚刚感受大学生活开始的欢愉的同时,也会很快体会到,学习艺术远非人们想象的轻松。这种愉悦和痛楚的交织,轻盈和沉重的并置,直感和内涵的同构,形象和哲理互应,也正如体验百味杂陈的人生。

戏剧学院与其他高校不同在于,会更加重视以艺术的角度和方式让同学们的人生重要节点留下的体验记忆。正如由田汉先生原创的上戏校歌歌词所写:“人生的戏剧,戏剧的人生”。开学典礼既是学院每年惯例的仪式,更是一个重要的课堂。前几天的军训和入学教育,同学们已经听到了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关于步入大学的哲学思考、上戏的历史沿革、教学管理与实践的理念与要求、不同专业的学业导师的辅导等。刚才我们听到了来自同学、来自老师的发言,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对同学们未来几年的艺术学习历程的期望、期待和祝愿。

在今天这样一个出发的时刻,我主要说一下同学们目前的方位和周边环境,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做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先看一下我们2013级的团队自身的情况。

2013届共入学575人。其中本科生491,研究生84人,其中包括博士生16人,硕士68人(不包括另外还有春季入学的MFA研究生50人)。他们分别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包括白族、藏族、朝鲜族、傣族、鄂温克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么佬族、纳西族、土家族、锡伯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学生68名,以及来自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印度、法国、越南、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71人,分布在14个专业32个方向,包括表演(含戏剧影视、戏曲、舞蹈、京昆器乐等各类表演专业方向)、导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电影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舞蹈编导、作曲与作曲技术、艺术教育、公共事业管理等。

我之所以要这么具体和详细地告诉大家这些,就是要让同学们知道,规模并不太大的一届学生的构成如此丰富,这是上戏的综合艺术学科专业群构成的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生态系统的生动写照。艺术教育不同于工业生产的批量化和标准化,个性化的内生的素质和动力是艺术人才的基本条件,学校建设更是营造一个适合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对于学习艺术,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同学之间的自然联系是上戏的同学们需要自觉意识到和充分珍视的宝贵资源,其中隐含着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的条件,以及同学们今后发展与合作的诸多潜在可能。

我仔细翻看了2013级新生名单,你们大多出生在1995年前后,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满生机的群体,当然,也是一个备受争议和评价的群体。网上和生活中有各种各样对你们的描述和评价,比如:你们是中国第一代网民的原住民,亲戚长辈第一次发微信都是你们教的;从小就没怎么亲眼见过满天繁星,却见到遍地汽车;常常认为自己和偶像之间的差距仅仅是运气;也许看过800部网络小说,甚至写过1万篇跟帖,却不知道《百年孤独》原来并不仅仅是一首歌名;逛街只是交际方式,购物全靠淘宝、京东、当当;会在网上聊得很high,一见面就变成了自闭症患者;会在游戏世界里乐不思蜀,嘴边时常会自然地吐出漫画、游戏里才会出现的类似“破灭、发狂、KO”等非日常用语。还有一些抽象而概括的评价:这是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的群体,他们追求新鲜事物,但对政治、经济等时事漠不关心;他们热情奔放,但自私任性,人际关系无法妥善处理;他们心理脆弱,但在环境保护、慈善捐助等方面又有鲜明的责任感……

不管这些评价是正面或负面,全面或片面,我都把它们看做是你们独特个性的客观存在。这些特点是独特的、富有时代性的,更是可爱的、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它们可以成为你创新发展的天赋,同样,也可能成为你堕落迷失的缘由。

其实每一代人尽管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我们个人的发展都连接着整个社会,艺术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的有着形式和内容的不同体现。

我们学院的艺术学科专业生态系统小环境是与上海和国家的大的文化艺术生态环境紧密相连的,也是与每一位同学的今天的学业和今后的事业,专业性生存和发展直接有关。

这样,我们就需要知道,我们的大环境是什么状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诉求。

我们国家很快就将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这是基于我国多年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今后的客观预计多出的判断。昨天我在北京听世界银行副总裁做的报告《变化中的世界和变化中的中国》,以客观的数据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分析。

一位经济学家说: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同时也是多极化的。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的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相当大的国家经济规模,主要指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以上。另一个是大企业数量占世界大企业数量的5%以上。二是要有相当密切的国际经济联系,主要指标之一是外贸总额占世界外贸总额的5%以上;另一个是本国国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占世界外汇储备的5%以上。国际公认的世界经济大国的衡量指标就是同时具备这45%的两个条件。那么对中国的4个指标情况预计是: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如果保持在目前的7%,我国GDP2020年会占到当时世界的15%以上;大企业数量,中国内地企业2008年已有25家进入世界500强,占5%201269家,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2013年为85家,占比上升到17%;外贸增长的20002010年是21.6%,今后如果以8-10%增长,到2020年会占世界贸易的比重逾15%;货币金融发展看,人民币的国际化推进将是大方向。

所以,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做出判断:“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应对好国内外各种困难、风险和危机的挑战,按照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就能够在21世纪初成为经济大国。

在这里,我们一方面感到鼓舞,要向经济领域工作的人们表示敬意,也自然会联系到文化建设问题。成为经济大国而不成为文化大国是不够的,这是世界各国都意识到的问题。

有一本法国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的书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书名叫《主流 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他采访了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学者和企业。美国肯尼迪学院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在9.11之后提出了国家“软实力”概念,提出:美国应该利用自己的文化,而不是仅仅依靠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的力量来影响国际事务和改善自身的形象。“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权。美国文化无论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是艺术的还是娱乐的,是来自哈佛的还是来自好莱坞的,都总是处在这种影响力的中心。他又说:软实力也需要通过价值观来产生影响。我们可以创造能够在全世界进行传播的词汇和概念,这样的实力就可以称作软实力,我们今天的影响力通过谷歌、聚友网、Facebook等网站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而这一思想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战略。印度孟买信实娱乐公司总裁阿密特-卡纳(刚刚认购了斯皮尔伯格“梦工厂”的部分股份)说:印度有12亿人口。中印两国人口占世界世界的三分之一。我们希望在政治上、经济上,同时也在文化上发挥核心作用。我们对全球市场抱有信心,我们有价值观,印度人的价值观已经得到推广。我们将在美国本土与好莱坞打交道,这不仅是为了挣钱,更重要的是体现我们的价值理念。我们深信我们必将取得成功,世界必将对我们予以重视。

沙特阿拉伯亿万富翁阿尔瓦利德创立的罗塔集团,总部在利雅得,电视播音室设在迪拜,音乐分公司在贝鲁特,电影分公司在开罗,他们采取多媒体战略和泛阿拉伯文化战略以捍卫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依托沙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和近3.5亿的阿拉伯潜在受众,辐射到南亚和东南亚穆斯林15亿受众。

还有里约热内卢的环球电视台总部、东京的索尼公司、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总部、香港的丽新集团等等。所到之处都能听到类似的表达。在中国、印度、墨西哥,平均每天有一家多厅影院落成。他做出判断,这是新兴国家的文化崛起,新的全球内容贸易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幅全新的文化交流的世界版图正处在绘制成形的阶段。

这样,我们思考艺术的坐标必然是基于民族文化的世界眼光。这一文化的方位还包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命责任,这是一个需要专门探讨的宏大的主题在此暂不展开。

在这样的文化发展大背景下,艺术的发展既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我们已经开始艺术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评判者,国家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与我们自己息息相关。

我们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是对应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发展要求的统一。英国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爵士称赞美国大学时说:“美国对高等教育的贡献是拆除了大学校园的围墙。威斯康辛大学的范海斯校长说:校园的边界就是国家的边界。

这一点上我们需要有更强的责任和自觉。上海市领导批评上海高校说:上海市政府拿到这么多决策咨询报告,没有一个是来自高校的。这是时代和社会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今后,当我们在评价上海和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时,更加需要把我们自己摆进去。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正在发生新变化。2002年全国艺术类院校只有597所,2012年增至1679所。十八大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改革发展的核心的新要求。

质量的内涵是什么则是一个需要大家深入思考的课题,但不管怎么说,学习对实际有用是根本。这个有用包含着当下的有用和长远的有用,直接的有用和间接的有用,以及无用之用。

这里并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的方法和路径。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现实生活是鲜活的不断变化的。就艺术本身,并不意味着就是我们过去经验中的形态和内容,我们需要保持对这一变化发展的感受敏锐,规律深究。

我刚才所说的更是仰望星空,还需要脚踏实地,就是从自己做起。清楚大环境中自己的方位,也要真正认识自己。对于从事艺术专业来说,首先就是对你自身优势的充分认识。

上海市一位领导谈到这样一个例子。在访问哥伦比亚大学时,随团成员中有一位上海高校学生表示希望有机会上哥大传媒学院,传媒院长问他的数学怎么样,学生说数学不好,这个院长说:这是你的优势。院长又问他是否学过传媒,学生说没有系统学习过,院长说:这也是你的优势。还有两门外语的基础等等都是优势。后来,这位院长说,我们新闻传媒学院挑选学生最主要的是要有新闻敏感性。我们也需要有过工作经验的,打过仗的等。

这给我们不少启示,就是真正的优势在于自己,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从事艺术专业尤其如此。艺术个性是艺术专业的生命。我们学院努力打造比较完整的艺术专业链,以利于同学们各自优势的发挥。比如管理专业过去主要在综合性大学开办,在艺术院校则如同置身于一个艺术的矿山,未来的文化公司、制作人、制片人、策展人等等是否更可能从我们当中产生呢?

总的来说,一个是认识外部大环境,一是认识自己,就可以找到自己今后学习发展的方向。当然,具体去做还会是一个对专业规律的认识和艰苦创新的过程,但方向明确则使我们走向未来有更强的信心,更高的自觉,更有力的步伐。

有的东西是不变的,具有永恒性的普世意义,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而价值的实现就体现在贡献社会和发展自身的统一。

我们学院也在发展中,新校区规划方案特别要征求各位同学的意见。这更是我们对未来的责任。尽管大家可能直到毕业新校区都还在建设之中,是否就与自己无关了呢?这也是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我们大家要抱定这样一个信念——历史的链条中,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正如一句很好的口号: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国家的文化艺术发展,我们自己负有使命和责任。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从事艺术是幸运的,我们周边发生着太多的变化、太多的故事题材,太多的创作资源。

人生短暂,大学时光宝贵。让我们共同珍惜,大家一起来共同领略艺术,体味生活。祝同学们在上戏的学习生活留下美好的记忆。

谢谢。

(文:韩生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