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聚光灯的舞台上,一个曼妙的身姿在舞动,“咿咿呀呀”的清丽嗓音,虽然汉语还不是很标准,但是这样刻苦努力、勤奋练习的场面着实让人动容。虽然我们肤色不同,虽然我们语言不同,但是我们拥有着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中国戏曲。
2013年6月21日上海戏剧学院第三届“上海暑期学校中国戏曲项目”正式开幕,此次活动旨在加强中国与其它国家的文化交流,以中国国粹——京剧为交流媒介,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期暑期学校中,共有来自新西兰、美国、英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韩国、文莱、印度9个国家的21位留学生们齐聚上戏。在20天的学习生活里,他们接受了以戏曲训练为主、中国戏曲文化知识、汉语这两门课程为辅的课程。学生不仅走近课堂聆听了专业戏曲知识的讲解,还走入剧场得到戏曲专业老师关于戏曲身段和唱腔的指导,在短短的20天多天时间中,暑期学校依然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个穿着白色T恤的女孩站在排练厅的窗口认真的看着里面戏校孩子们的训练。她是马来西亚的TEO JIA XUAN ,她说,作为华侨的自己,很小就受到爷爷的影响,一直想回中国看看,有着深深血脉的地方是如何的让人魂牵梦绕。来到上海戏剧学院的这20多天时间中,她感受到了爷爷常说的那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她说:“看得出来,中国人真的是非常的优秀,我们只看到台上他们那么的光鲜亮丽,但是永远没有人关注他们像现在这样在38度的高温下一遍遍的练习唱腔,一遍遍的练习着高难度的基本功。我以为我在新加坡受到的教育已经很有强度了,但是我看到这些戏校的小孩这么刻苦,我真的觉得我只有更努力才可以配得上叫华侨。”TEO JIA XUAN 一边说着,一边不好意思的甩甩辫子摇摇头。
炎热的天气,对于这些同学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班里的5个同学都得了重感冒。平时最爱闹腾的“开心果”ELOISE PENGELLY,也因为生病蔫了下来,在上台的前一秒他还两个鼻孔里都塞着长长的卫生纸条,可下一秒在台上时,她还是很努力的争取唱好每一个声调。下台后她一个人坐在角落一边擦鼻涕,流眼泪,大家让她回去吃药休息,她又挤出一个“招牌式”的大笑,用沙哑的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我不能休息,我不知道这样的京剧表演,下次还要到什么时候。”就是这些真诚而开心的年轻人们给我们挥汗如雨的排练场带来了无尽的回忆。
来自英国的ALEX GOMAR是这个班中最特殊的一位,他简直就是个“中国迷”,在课后不仅带着同学们走街串巷,还会给同学们介绍当地美食和传统文化。他说:“中国的戏曲博大精深,是虚实结合的美学产物,比如只要手拿着马鞭就可以表示有马匹,脸谱的不同颜色还可以表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他还说,“我深爱着中国,爱着这里的一切人和事,所以我已经决定留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并且我将学习文化交流的专业,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这是一个现代化、热情洋溢和非常友善的国家。”他又不好意思的捂嘴说:“我要补充一句,我觉得中国的女孩也特别的美。”
当然,学习的过程也充满了各种艰辛,尤其对于这些没有任何戏曲功底和汉语基础的外国学生。为了方便教学,老师根据每个人的喜好和个人特质将它们分了 《朱莉小姐》,《打渔杀家》,《孔门弟子》三组,分别进行小班教学。第一步开始在零基础的情况下先教他们汉语的唱段部分,经过反复练习后,开始让他们一边背台词一边学习动作,然后动作和台词深度训练分解开来进行练习,最后再将唱段和动作结合起来。但是,就是在这样详尽的教学计划下仍有同学不适应。比如,就在开班不久的《打渔杀家》组,英国男孩的MATTHEW BAKER 由于完全不熟悉京剧,所以动作略显生硬,他开始说,为什么无论他做什么动作,老师都说他做的不对。于是老师针对他的问题对他悉心指导,并且在每天的晨练中都耐心指导他如何压腿,让身体处于更加放松的状态,现在,Matthew的动作还是带有着外行的生硬,但神态中却是多了一份的专业,举手投足间也营造出了一种别样的戏剧风味。
学生的努力总需要一个展示的窗口,学生们挥洒的汗水在汇报演出的舞台上变成了一颗颗的珍珠,落在地上,铮铮有声。一些学生的表演,细细看来尽还有着一些专业的味道,上下翻飞的云手,起起伏伏的唱腔,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也是一次不可磨灭的记忆,记忆中有苦,有累,有酸,有甜,也有沉甸甸的发簪和舞台上的灯光交织出的光华。
十八相送,终须一别。告别晚宴的气氛并不悲伤,留学生们真诚的为老师们献上富有本国特色的民谣,还精心挑选了礼物赠送给上戏,言语中充满了无限的留恋和感激。拥抱一下你,再拥抱一下他,道一声珍重,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给明年的明年写一封信,这里有一个温暖的家。亲爱的人们,待到那时,我们再次遇见上戏。(文:孙晨曦 图:刘佳奇 编辑:榕树)

《孔门弟子》

《朱丽小姐》

《打渔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