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她,什么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她一定会说是那双红舞鞋。正是这双舞鞋,带领她走上舞台,一展舞者的风采;正是这双舞鞋,带领她走上讲台,一站就是春秋数十载;正是这双舞鞋,带领她走入学生的心田,成为孩子们又爱又怕的“朱妈妈”。这双舞鞋一直陪伴着她,在创先争优的道路上,她以勤奋执着、无私奉献的作风,探索着构建芭蕾教学的完美体系,追逐着她永远也做不完的芭蕾梦,红舞鞋的步伐从未停止。她,就是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芭蕾舞系主任、芭蕾舞学科带头人、芭蕾舞精英教学工作室负责人,共产党员朱美丽。
这位今年已经66岁的一级演员,授课从来不用文字或符号,而是用漂亮的肢体语言,带教出一个个芭蕾冠军。她更以“三个突破”享誉业内:一是她所培养的姚伟一举夺得第四届芬兰赫尔辛基国际芭蕾舞大赛唯一最高奖——赫尔辛基大奖,突破了少年获此大奖的零纪录;二是在28届瑞士洛桑国际芭蕾比赛,她培养的三个学生姚伟、方仲静、日本留学生百合子同时获得了瑞士洛桑奖。这项赛事属于世界芭蕾舞学生比赛的最高级别,一位老师同时带领三位学生并且同时获奖,这书写下芭蕾比赛史上的第一次;三是在第六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女子少年组的六个奖项中,朱老师的学生一举夺得五个奖项(一金二银二铜),如此骄人的成绩在全国舞蹈比赛中首开先河,受到了社会的瞩目。
这位资深的芭蕾舞教育专家,在面对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各种荣誉前,她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教师。”
一、因材施教,育人成就硕果累累
朱美丽老师在教学上注重教学研究,因材施教,大胆创新。她改变了过去照搬教学大纲的做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她的手下,不同类型、不同资质的学生竟然像被施与魔力一般,充分展露出无穷的潜力脱颖而出,成为芭蕾学界的一个又一个传奇。刘思睿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刘思睿曾经是个饱受争议的学生,因为她的先天条件并不理想。不少老师认为刘思睿的脚背存在天生缺陷,影响脚趾和小腿造型,因此不太可能在芭蕾舞有突出表现,也不可能作为尖子生培养。可是,芭蕾系主任朱美丽却慧眼识中了她。朱老师力排众议:“这孩子其他方面的条件都很不错,或许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她把劣势扭转过来”。这一句话,就给了当时并不被看好的小思睿无穷的希望,和无穷的压力。因为朱美丽老师几乎尝试了所有的方法,甚至设计了一个科研课题,在研究如何改造她的同时,也在为她创造条件,打造出属于她的闪亮点。就这样带刘思睿整整几年,早晚刻苦训练,不分昼夜,只为让这双不足的脚上跳出最完美的舞步,终于,刘思睿在全国“桃李杯”比赛中,一举摘金,一鸣惊人。2011年,思睿毕业了,4个美国舞团向她抛来橄榄枝。毕业那天,刘思睿搂着朱美丽老师,流下了热泪。
在朱美丽老师的眼中,让学生参加比赛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比赛。她经常说,每次参加比赛她都要努力完成三件任务,第一要争取好成绩,为国争光;第二让世界了解中国,尤其是上戏目前的教学成果;第三了解世界,吸取国内国外同行的教学经验来为我所用。她的课上,永远都有世界芭蕾发展的最新动态,永远都有最适宜于学生的方式方法。学生们说,朱老师的课虽然严格、辛苦,但不枯燥乏味,相反是新鲜丰富而又精彩的。因此,她的严厉反而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特色,也成为了上戏芭蕾舞专业的标志,学生们对于这位“妈妈老师”是又爱又怕。如今,她的学生许多都已经成为顶梁之材,遍及国内外,既有国际一流芭蕾舞团的独舞演员,也有国内芭蕾舞团的顶梁柱。提及朱老师,学生们无一不深怀感恩:“没有朱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们。”朱老师的另一位得意门生、如今在舞蹈学院任教的肖�斐如是说道。
二、严谨治学,引领教学科研团队
芭蕾专业是上海戏学院的重点学科,作为学科带头人,朱老师带领她的团队,狠抓教风、学风,从我做起,以身作则,为芭蕾舞专业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逐步将舞蹈学院的芭蕾教学带上了上海市教育高地的学科地位。
《芭蕾舞女班足尖基本功训练》是在朱美丽老师带教刘思睿的实践基础上,经过归纳总结和提炼,集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开发出的新课程。这门课程训练目的清晰、训练内容系统规范,从教学内容、训练方法等方面凝结着朱美丽芭蕾舞教学的宝贵经验,体现着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科学训练方式。2010年《芭蕾舞女班足尖基本功训练》经过专家审核,获得上海市优秀精品课程。
为了保证将主要精力用在教学科研上,她婉言谢绝了许多高薪聘请的兼职,也放弃了不少国外担任比赛评委的盛情邀请,这种执着影响了团队中其他老师。朱老师让年轻教师跟班上课、参与排练,师生同台演出等举措。给年轻教师搭建平台,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朱老师鼓励她们继续学习,了解世界芭蕾教学的动态,强化她们对芭蕾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朱老师的带领下,一批中青年教师逐渐走向成熟,演出、教学、科研三位一体,团队精神日益显现。
在她的带领下,舞蹈佳作层出不穷。大型舞剧《鹊桥》在第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式上成功演出,好评如潮;芭蕾舞《柴可夫斯基狂想曲》两次赴京,参加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的“献给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舞蹈精品演出”,并先后取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大学生舞蹈比赛特别大奖、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比赛特别大奖和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比赛作品金奖,实现了“夺金三连贯”的夙愿;现代芭蕾《空间》获得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铜奖;作品《秋》荣获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芭蕾群舞作品金奖、表演银奖;舞蹈诗《四季》获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作品金奖、编导奖……荣誉的背后是朱美丽老师以身示范的治学态度,以及由她带领的这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三、师德高尚,放弃小我成就大家
在朱美丽的生活中谈得最多的、想得最多的、付出的最多的就是她的芭蕾教学与研究。她常说“希望在自己有限的年龄中能够多培养几个尖子人才,能够多为上海芭蕾舞教育做点事情。”一句朴实的话却饱含着朱老师为芭蕾舞教学坚持不懈的决心。为此,她在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2010年夏天她放弃了全国优秀教师出国修养的时间,为备战“荷花杯”舞蹈大赛,顶着上海的酷暑在教室里挥汗如雨。她放弃了上海市劳动模范去外省市修养的机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剧目排练中。2011年朱老师的爱人生重病住院,恰逢芭蕾舞《秋》备战央视CCTV电视舞蹈大赛,朱美丽老师依然不放弃学校的教学和排练,医院和排练场两头奔波。她的爱人大病后在家休养,身边正需要有人照顾,可学校的大型舞蹈诗《四季》入围“荷花杯”全国舞剧舞蹈诗决赛,急需重新投入排练,此外,上海市庆祝教师节的演出任务又接踵而来,如此繁密的排练任务让人几乎透不过气,可朱美丽老师毅然决然的接下了排练重任,没有一句怨言,这一切都是为了她心中的那个芭蕾事业。
为了事业,她连家庭都疏忽了。在她看来家里的事情再大,也大不过学校的事情。“面包”是朱美丽的伙伴,她常常因忘我的教学和排练而忘记吃中饭和晚饭,只能咬一口面包来充饥。“我是一个称职的老师,但不是一个称职的家人。”朱美丽偶尔也会无奈的自嘲,可转眼放下面包,她又投入到挥汗如雨的课堂,和她的学生们一起,共同谱写下新时期芭蕾教学事业的那份神圣与美丽。
她就这样常年默默地在上海芭蕾舞教育战线耕耘着,用一颗忠诚的心,换来了上海戏剧学院芭蕾舞教学水平在全国独占鳌头;用一颗无私的心,照亮了一个个尖子学生的艺术人生之路;用自己的言行和做人态度,影响着一代代的芭蕾人。“我永远不会停下”,朱美丽老师说,“为了心中那双钟爱的红舞鞋,我将一如既往,永不停息。”这是一名老党员的铮铮誓言,是对教学事业的庄严承诺,是对“创先争优”活动的追求和响应,朱美丽老师用孜孜以求的精神为共产党员作出了表率,谱写下了当代共产党员对理想、对信念的一曲动人赞歌!(主笔:一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