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作者:叶辰亮
图片说明:热情奔放的红色,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照亮四方。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文汇报·上海文化新人榜系列展演展示活动”昨晚推出舞蹈专场,上海戏剧学院创排的大型舞蹈诗《红》激情上演—— 晕染开来的“红”是激情是理想
本报记者 范昕
大型舞蹈诗《红》,用舞蹈的抽象语汇叙述历史,用激情迸射的肢体动作表现革命者如火燃烧的精神……漫漫长夜,舞者们营造出高低两重空间,观众能感受到涌动其中的两股力量,一群黑衣舞者匍匐着逼近,着赭石色衣衫的舞者们则踉跄着后退;舞台深处骤然亮起灯光,象征彷徨中的人们猛地觉醒,激烈的舞步是不竭的呐喊,而黑暗里那奔来的一抹抹红色——红衣舞者,如一簇簇跳动的火,带来理想,带来光明,也带来希望。
昨晚,由文汇报与上海戏剧学院共同主办的舞蹈诗《红》贺岁演出在上戏剧院举行,这也是“文汇报·上海文化新人榜系列展演展示活动”的舞蹈专场。
90年历程凝炼成“红”
全剧分为序、红之渴、红之流、红之恋等4个章节,时长1小时,没有中场休息,也不由闭幕、启幕来做章节交替,纯以舞蹈语汇和舞者情绪的流动,一气呵成展开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的激情画卷。
起初是红与黑交织、纠缠、对抗,而后是晕染开来的红将黑渐渐逼退……上海戏剧学院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原创舞蹈作品《红》,颠覆了人们对主旋律题材作品的印象。不见具象的人物,不见特定的历史场景,只以一幅幅充满意象、留出开阔想象空间的画面,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作“写意”的表现。有观众说,看这部舞剧,自始至终心中充溢着莫名的感动,铭刻在90年历程中的人物、事件似乎都融汇进了这股情感、化作了托起情感的精神力量。
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戏剧学院就开始酝酿这样一部原创舞蹈作品。同题材的作品已不少见,大多选取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写实地展开剧情——新创作如何出新?最终,“红”的意象化解了舞剧总策划、编剧,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对于表现样式的种种纠结:“红,象征着力量、温暖、信念、希望……它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颜色,足以概括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何不避实就虚,将党的90年历程凝炼成‘红’,抽象升华到精神层面?”
放大诗化了的舞蹈语汇
《红》选择了倚重舞蹈本体的表现。舞美、灯光删繁就简,服装采用飘逸、舒展的薄纱质地……都为放大诗化了的舞蹈语汇。
“摒弃故事以及具体的人物、情节、时空场景,编舞的发挥空间大了,然而困扰也多了。”编导董杰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总在寻找符合一个个特定历史氛围的感觉,同时琢磨用什么样的舞蹈语汇诠释这些感觉。“整台《红》,以擅长自由抒发情感的现代舞为主体,也吸收了芭蕾舞、民族舞乃至当代舞的元素,(上接第一版)我们并没有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舞蹈形式,而让各种舞蹈语汇交织相融、难以区分。每个舞蹈语汇,都不仅仅是外部动作,都是内心的表达。”
“红之渴”一章的“火光”舞段,最富于诗的气质。舞者以大开大合的舒展动作,极尽芭蕾的优雅,而每个舞步、舞姿又流动变化,有着现代舞的自由。台上舞者人数的递增,象征着力量的积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他们身披的宽幅红纱随激情的舞步飞扬起来、飘得很远,就像一抹抹炽烈的红霞将一整片天都染红了。
“红之流”一章的“号召”舞段长达6分钟,5位舞者围绕一张书桌用肢体讲故事,像是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桌不时被推着在舞台上滑动,似乎在表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具转折意义的几次会议。
最后一个章节“红之恋”中,奔跑是主要的舞蹈语汇,乃至大幕徐徐合拢,四五十名舞者仍在不停奔跑,青春洋溢,不时向观众挥手,一脸轻快笑容……这个舞蹈语汇,董杰透露就来自平常生活中的晨跑,但许多观众说,这是格外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画面。
“面向未来”需要年轻活力
楼巍告诉记者,《红》是一部面向未来的剧,不仅要让有着深刻革命记忆的中老年观众看了有共鸣,更要给对革命历史并无太深了解的80后、90后观众受到感染,甚至要与跟中国人有着不同生活体验的外国观众分享。“全剧结尾的奔跑是进行式,而非完成式,代表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将继续走好自己的路。”
为了这样的创作意图,楼巍对《红》的创排班底有意做了年轻化尝试,期待年轻人打破主旋律题材创作的条条框框。舞蹈编导董杰和作曲房绍卿均为本报“上海文化新人榜”栏目的上榜新人,一位是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青年教师,编创的现代舞作品《幻扇》曾获第四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华最佳编导奖”;一位旅美归来,今年25岁,而2007年就已被德国英特克斯影业公司和德国英维逊娱乐公司聘为特约作曲家。还有灯光设计李泓晔,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灯光设计专业毕业仅1年出头。至于演员,全是上戏舞蹈学院的师生和上戏青年舞团的演员,昨晚出演的舞者平均年龄才18岁,较之半年前首演时的团队更加年轻——当时几近半数的大四学生已经毕业,大一的新生们补了进来。
“年轻意味着更多的可能,‘面向未来’需要年轻活力。孩子们参与《红》创排的过程,正是深刻体悟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过程,由体悟而生出的内心激荡远比说教更能感动自己,也更能感动别人。”楼巍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