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东方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师生献演了由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孟冰编剧的政论体话剧《开天辟地》。它和7月1日在上海公映的电视剧《开天辟地》,形成一个“开天辟地”的红色题材“套装”。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以上海戏剧学院师生为主体的话剧工作者们,冒着酷暑倾力打造了这部主旋律作品,向党的90周年诞辰奉献了一份厚礼。这是一部真实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再现我党创始人年轻时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革命气概和不同的生命历程的作品,是一部大气磅礴的史诗作品。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石库门里召开。
繁星似锦,时光倒流。横空出世,舞台上再现了“一大”会议的场景。参加“一大”的全国各地共53名党员的代表李达、李汉俊、董必武、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刘仁静、张国焘、何叔衡、毛泽东、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还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荷兰人)、尼克尔斯基(俄国人),都从照片的镜框中一一走了出来,彼此相互握手拥抱,坐到观众非常熟悉的那张长桌前开会。中共一大由张国焘主持开会。电闪雷鸣,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起航。在舞台上表现坐着开会,而且有近一半的人背对观众,是创排戏剧作品的大忌,但编剧孟冰和导演王延松出奇制胜,自始至终以“一大”会议作主线,将开会贯穿全剧的始终。会议桌随着时空的交错,有时前移,有时靠后,有时是舞台焦点,有时隐入黑暗之中。长桌成为《开天辟地》的一个符号,一个标志。全剧以一个现代青年记者雷子穿越90年时光与中共“一大”代表们的对话交流,串联起剧中一个个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详略有致。最后,又让代表们透过历史之窗,看到如今毗邻“一大”会址的上海“新天地”灿烂欢乐的夜景,海外高端英才的回归,酒吧中小乐队的歌手唱起主题歌。这又是很有创意的一笔,产生了多变而强烈的视听效果。编导在全剧结构上对时空的自由把控,具有震撼力的场面和画龙点睛的叙述相结合,使这台政论体话剧不是干巴沉闷地说教,而是色调丰富多彩,节奏变化起伏,更加突出和深化了全剧的主题,是别具匠心的。
《开天辟地》以人带史,历史人物分别亮相,13位“一大”代表和两位共产国际的代表的命运各不相同,剧中一一作了交代,勾勒出中共早期的党史,这又是大手笔。这群中国现代革命的先知先觉者们,后来有的壮烈牺牲,有的英年早逝,有的脱党,有的叛变,还有的当了汉奸……踏上革命征程之后的曲折苦难和腥风血雨,使他们的人生成败沉浮,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令人感慨深思。这是一部具有艺术感染力、准确生动、对青少年进行党的历史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好教材。话剧浓厚的政论色彩,也增添了戏的深刻和厚重。编剧借毛泽东回答记者雷子“为何还要坚持向前跑”的设问,慷慨激昂地说道:“总有一股无穷的力量在牵引着我这样一直不停地奔跑下去!虽然我知道,在这条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充满了艰难险阻!虽然我知道,在这条道路上会有许多痛苦;会有许多悲伤;会有许多流血;会有许多牺牲;但我决不会停下来,我要一直跑到我的理想实现的那个地方。”这一段话,说出了千百万为真理和信仰而不畏牺牲、前仆后继、矢志不移的革命先行者的心声。
话剧《开天辟地》精确地注重历史真实,不仅还原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真实,而且包括细节的真实。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融合的背后是经过认真考证和提炼的历史真实,大大加深了戏剧的认知力和可信度。比如张国焘主持会议,毛泽东和周佛海作会议记录、尼克尔斯基参加“一大”身份的确定、马林之死的经过、托洛斯基是第一个提出要警惕蒋介石的人,张国焘1924年被捕后出卖了李大钊等74位共产党员、出狱后又对组织隐瞒了自己的丑行,以及李达的妻子为“一大”转移到嘉兴南湖开会做了准备工作等细节,都是符合历史真实的。正如剧中主题歌所唱的:“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感动记在我心中,那感动是信仰、是忠诚、是继承”。看了这出戏,将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从上海石库门出发登上北京天安门的,13名中共“一大”代表中只有两位:毛泽东和董必武。经过千难万险,两位革命的先驱乘坐的那艘红色的信仰之船,终于抵达了成功的彼岸。戏中运用多媒体,再现历史场景、营造环境氛围,为严肃的政论剧增添了视觉形象。屏幕依次展现了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西柏坡、开国大典和新上海的历史画面,表明党的“一大”的理想已经实现。历史和现实的比照,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的互动,从“一大”到“十七大”的延伸,又表明历史的航船正在驶向新的目标。“开天辟地”是十分光荣和伟大的,但同样伟大的明天,更有待于我们去开拓、去创造。(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