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养了焦晃、祝希娟、曹雷、童自荣、潘虹、奚美娟、吕凉、王洛勇、宋佳、尤勇、李冰冰、任泉、马伊�、陆毅、佟大为等诸多表演艺术家及一线影视红星,被誉为“明星摇篮”的上海戏剧学院迎来了65岁的生日。昨日,老校友们从世界各地赶来,他们齐聚一堂,展开了热热闹闹的校庆活动,为母校庆生。
前身今世
国内艺术重镇迈向国际一流院校
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是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等发起创立,顾仲彝为首任校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培养戏剧表演、导演专业人才的专科学校。1949年5月更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重新组合并改名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1956年正式定名为上海戏剧学院,长期担任院长的是著名戏剧家熊佛西。
作为国内艺术人才培养的重镇,上海戏剧学院在创办65年来诞生了许多个“第一”:第一个电影百花奖女主角奖——祝希娟;第一批少数民族话剧影视演员——西藏表演班;第一个饰演百老汇男一号的中国演员——王洛勇;第一个用烟火礼花点亮奥运开幕式的设计师——蔡国强;第一所专业分布最广、培养系列最长、艺术门类最全的综合演艺类高等艺术院校……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指出:“上海戏剧学院在中国艺术教育的整体格局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艺术专业教育历史积淀,二是上海城市文化背景支撑,三是综合演艺学科专业群的体系环境,这是上戏有别于其它艺术院校的最大特色。正如科技发展的巨大空间在于学科边缘交叉,艺术的创新也需要不同艺术门类的交叉融合,综合性是未来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已经初步具备综合艺术学科群基础,今后将进一步巩固这样的基础,进一步实现不同专业学科的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到2020年基本建立国际一流的演艺综合艺术教育体系。”
科研改革
现代演剧观念的不断创新和突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上戏就采用斯坦尼表演体系教学,同时注重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形成了中外合璧、古今交融的戏剧教育构架。艺术大师周信芳、盖叫天、俞振飞、方传芸、胡蓉蓉等一批戏曲和舞蹈名家都曾在校担任教学,而在那个年代涌现的《关汉卿》、《桃花扇》、《无事生非》等作品亦享誉戏坛。
尽管过去成绩斐然,但上戏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沉湎于过往的辉煌。抱着与时俱进的态度,这些年上戏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科研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表演方面除了遵循斯坦尼现实主义的表演手法外,通过大规模的对外交流,上戏也紧搭时代脉搏对当下流行的肢体剧进行探索。波兰大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开始获得越来越多戏剧艺术工作者的关注,是如今应用最广泛的工作坊式的创排模式的基础之一。这样的肢体剧建立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强调即兴的反应,淡化表演程式化的刻意,会激发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涌现出更多新的灵感。
从事戏剧院校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的张生泉老师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的,老师随时随地都要根据学生的变化、反应、接受能力进行教学的调整。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具有自己的个性,这就需要老师因材施教、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在实践教学方面,只要不跳脱出导演的整体框架,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肢体来发挥想象力,创造好角色。”
对外交流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结出硕果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是上戏——这所上海国际大都市最具影响力的艺术院校的最大特色。早在1986年,上海戏剧学院就率先在上海举办了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戏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亚洲演出莎士比亚剧目最系统、最全面、最完美的单位。1998年,学院又举办了首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汇集了7个国家12台戏,观众一万人次。2008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亚太局在上海戏剧学院正式成立;2009年6月,首届亚太戏博会暨第五届小剧场戏剧展演在学校举行;从2008年起,学校又先后举办了舞蹈国际大师班、话剧国际导演的美国大师班和英国大师班。2009年,学校成功举行了由教育部和俄罗斯教育署主办的2009中国“俄语年”两项活动——大学生俄罗斯作家作品戏剧节和《俄罗斯现代剧作选》出版首发式……
积极的对外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迄今为止已与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交流合作,世界一流的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美国纽约大学艺术学院、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等都与上戏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合作。而仅2009年一年,学校先后派出300多名师生出访。其中参加国际合作科研项目14人次、国际戏剧节78人次、交流演出219人次,出访涉及19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表演与授课不断为上戏赢得国际赞誉。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上戏还加入了美国历史最久的戏剧刊物纽约《戏剧评论》的编辑联盟,与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纽约大学共同编辑这个国际顶级的人类表演学旗舰刊物。在与国际名校合作编辑学术刊物这一点上,上戏已领先于国内其他大学以及国际上其他独立的戏剧院校。(编辑: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