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上海米兰世博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0-14浏览次数:263

    “上海和米兰原来就是姐妹城市,最近因为世博会的缘分,两个城市又走得更勤、更亲了!”说这番话的主人就是米兰市长莫拉蒂女士。在前不久接待上海戏剧学院访问米兰小剧院演出团时,她动情地向上海客人表达了对两所城市友谊的喜悦心情,同时,她还兴奋地告诉客人:“本月底,我将荣幸地接受上海世博局和国际博览局的邀请,出席上海世播会的闭幕式并且从韩正市长手中接过下一届世博会的旗帜。”

  米兰是意大利著名城市,也是和罗马、伦敦、巴黎、柏林、莫斯科、维也纳等欧洲外众多城市一样出色的一个文化中心。米兰的大教堂、大歌剧院都是闻名遐迩的宗教和艺术的经典之作。米兰的商业街、商业品牌等商业氛围更引领着意大利乃至欧洲和世界的服装、皮包、皮鞋等穿着时尚。上海也一样,不仅在大陆、也在台港澳,乃至在亚洲、在东方引领者时尚的潮流,上海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虽然还有差距,但是,近几年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令人关注。根据我校(上海戏剧学院)与欧洲乃至世界著名的米兰小剧院的交流协议,我们组团参加了意大利著名剧作家皮兰德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的演出。此剧今年夏季曾经在世博会意大利国家馆日演出过,受到了两国政府官员和爱好意大利文化的观众的欢迎。这次访问,米兰各界朋友就对上海政府、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对文化艺术的投入感到敬佩。而在,米兰因为艺术太成熟、太普遍,大家对似乎认为对之可以采取自然发展的态度了,所以,我们的到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促使意大利政府官员在对艺术的态度上更有所作为一些,对于我们到访所能发挥的这个功能,大家感到非常欣慰。

  但是,从大的方面看,从文化的渊源看,特别是从两个城市的世博缘分看,我认为两者的长处和短处都是值得比较和思考的。

  首先,作为上海戏剧学院访问团的成员,作为对欧洲文化也非常热爱的教育工作者,更作为上海市民,此行米兰我的最大收获就是米兰对自己的城市保护态度和立场特别值得学习合仿效。一是米兰的建筑,无论街面还是街内,外表的浑厚有力和内装修的精致有趣,都让你难以忘怀、都让你流连忘返。这种品格、这种风范、这种气势,上海能够与它相比的就是外滩的一些外国建筑了。二是城市的交通,除了地铁之外,路面交通大量保存着有轨电车。这种电车经过改良,没有噪音,速度也快,既环保又保持历史的陈迹,一看就是一个一流城市对自己过去的一种自信。电车流动的是车厢,绵延在市民心里的是一种文化自觉!三是在软件上,他们非常注重从包括中国同行那里学到对自己城市变革哪怕只有微小变化的经验。我们这次去,他们就强烈要求我们介绍参与世博会的经验和感受,他们还要求我们在市长面前加大对之的宣传力度,唤起政府官员的重视。在市长接见我们的同时,一份由米兰市政府、米兰世博局、米兰小剧院三方联合起草的关于合作搞好世博会演出等内容的协议书就签署完毕了。米兰在世博会的举办方面,学习外国经验的速度也是一流的。

  其次,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这次成功举办了世博会,而且参加的人数之多、影响之广也是世界一流的。世博会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建设、街景,也提升了市民的素质和城市的内涵。在向米兰同行介绍方面,上海肯定有更多的新的和经验。但是,上海也有软肋,特别是米兰比,一是在城市建设的旧区保护方面,上海历史痕迹留下太少不能不说一个遗憾。新建筑多当然好,但它可能让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气质和魂魄。二是在城市交通,只是说地铁快和新,但地面交通的特点在哪里?也是快和新吗?有轨电车少了、无轨电车几乎绝迹,老上海、夜上海的陈迹荡然无存,原来还指望“大世界”、“百乐门”撑市面,但现在看来只能是“自作多情”了!三是上海有很多新的剧院,但是属于自己本土创作太少,人家到上海看世博会,晚上还想到上海看什么精彩演出?就像你到纽约要看百老汇、到米兰要看歌剧一样。

  第三,在了解了两个城市的长处和短处后,我们要知己知彼,要扬长避短,要吐故纳新――不仅在世博会期间,更要在世博会之后;不仅要在城市硬件建设上,也要在城市软件建设上;不仅要在新事物的创新上,也要在“旧事物”的保护上……只有这样,世博缘才能隽永不断,世代相传。(编辑/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