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家长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上海戏剧学院2010届毕业典礼。在此,我首先代表学校,向所有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为同学们成长付出心血的老师、向所有为教学运行提供保障和服务的干部和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无私而大力支持同学们完成学业的家长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今年,我校共有本科毕业生441名,其中388人获得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114名,其中文学硕士47人,艺术硕士67人;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11名。其中留学生毕业4名,来自台湾1人(博士),外国3人(博士1人,硕士2人);
2010届的同学们在校期间取得的成绩令人骄傲。处于我国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同学结合教学亲身参与了多项历史性的重大项目,如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创作和演出、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演出、设计、以及志愿者服务等。2010届本科毕业生中,122人次获38项奖,包括首届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优秀剧目奖,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戏剧之星”,第九届桃李杯芭蕾舞金奖,2009年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银奖等。研究生中,12人获得30个奖项,包括2008年全国主持人节目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受众拓展方案大奖赛” 特等奖,“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等。
2010届的国际性教学开展也十分活跃,从本科入学的06年到10年,共邀请72名外国专家来学院讲学、排戏、工作坊等。6名研究生、30多名本科生赴国外文化交流、研修或演出,涉及美国、韩国、德国、瑞士、罗马尼亚、土耳其、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昨天晚上,同学们、老师们,以及家长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花开的日子”――碧叶杯颁奖晚会,大家济济一堂,分享桃李芬芳,共话离别眷恋。同学们以自己的视角评选出“自强不息奖”、“春风化雨奖”、“最辛劳奖”、“最百搭奖”、“最公益奖”等。各院系师生同台表演,互赠礼物,回忆四年上戏生活,每一个微笑,每一个拥抱,每一句祝福都表达对母校的深厚情谊。这其中体现着上戏的文化。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一位2010届的毕业生,她就是表演系音乐剧班的孙珊珊同学。2003年她不幸罹患白血病,学院的同学和老师们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用惊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 2007年又顽强地重返学校,2010年完成学业。怀着感恩与回报之情,在校园里的她留给人们的印象总是阳光灿烂。今天孙珊珊同学不仅是生活中的强者,更是上戏家园精神的承载者和寄托者,是上戏师生学习的榜样和进取的动力。她将去青岛艺术学院任教,让我们祝贺她的成功。
每当面对毕业生的时候,在座的老师和我都有着相同的心情,似乎总有千言万语要说,总想对在座的同学们进行些许叮咛和嘱咐,虽然这些话语可能有些相似。
当今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课题。当同学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值得同学们思考的是,大学对于你的意义是什么。一张文凭,已经不是天之骄子;技能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大学能够给予你的更应是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内在的自我定位。
今天的大学已经不是象牙之塔,社会上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校。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经济环境、国际化趋势、产业发展的三大考验。大学的理念、定位、管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等都面临着新的时代发展带来的新的课题。造假、舞弊、学术腐败现象似乎已习惯成自然。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新读书无用论又再次兴起。
其实,“读书无用论”古已有之,但是,读书还是伴随着中国的整个历史。
最早的是孔子的得意门徒子路,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论语》里。这就是说,有了人,有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书能当作饭吃吗?还有后来的“百无一用是书生”。
新中国建国至今,出现过三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
第一次出现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但这种“读书无用论”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环境引发的思潮。在广大的老百姓心中,知识依然是神圣的。所以,对这种思潮的反作用力也是巨大的,1977年恢复高考时有1160万人涌进考场。高考成为广大青年改变命运的唯一一条公平竞争之路。
第二次的“读书无用论”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的的个体户成为大众羡慕的先富起来的人,于是就泛起了“读书无用论”,但这一次看起来依然是“知识无用”。
第三次的“读书无用论”是最近这两三年,首先从农村出现,并且呈现蔓延之势。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青年面临三大难题:高考的公平性、学费、就业问题。目前出现的这种“新读书无用论”,与文革期间、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的“读书无用论”不同。“新读书无用论”实质上是,随着社会的转型,教育也面临着转型问题。在这里不做展开,只是用历史告诉同学们,学习永远有用,学习的内容,方式,形态是变化的。
学习最大的成果体现在内在能力与素质,而不只是一张证书。手段化,工具化地学习是学习的异化,到头来这张证书也会一钱不值。作弊现象其实就是学习的异化。有一则报道说一个高校毕业生因就业不顺怒烧文凭,这实在是学生和学校的双重的悲剧。在这里,我们举三个正面的例子。
在我们学院历史上共有三个人获得了名誉博士,一个是俞振飞(香港中文大学),一个是余秋雨(澳门科技大学)、一个就是在今天的典礼上为蔡国强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基于对于艺术的杰出贡献。
蔡国强这张证书是经过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昨天刚刚从北京发来。这是今年迄今为止上海上报的唯一被批准的名誉博士,全国的数量也只是在个位数。我们可能凭借考试和一篇论文取得学位,而蔡国强是用三十年的勤奋创造,世界各地的杰出成果当之无愧的被授予。这个学位对于他既不是就业的凭据,也不是职务晋升的硬件,而是社会的真正承认。他当年在学校是旁听生,毕业时没有证书,我记得当时他的失落的表情。多年后,他被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讲座时说道:有的人拿到了文凭,没有学到知识。我是学到了知识,没有拿到文凭。今天,他拿到了一张真正可贵的文凭。
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学院的理想的规格定位和价值标准。那就是,一要充满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高度;二要脚踏实地,没有具体技术和方法梦想只能是空想。蔡国强最令人敬佩的在于许多想法看起来异想天开,但都有实现的方法和渠道。而这种异想天开又是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层面的终极思考。前几天我向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介绍了蔡国强的<农民达芬奇>,他一听就说,这是一个思想家。
“一定要杰出”,这是当年的余秋雨院长对我们毕业生的寄语。这体现着学校的理想定位。在此也寄语2010毕业生。
当前正面临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振兴文化产业,这是国家文化发展纲要提出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提搞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为艺术人才的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艺术前所未有的被需求,也面临着与往不同的新形态。这需要我们共同面对新课题,适应新变化。
能够从事艺术专业是幸福的。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自身即目的。昨天见到一直资助蔡国强的日本企业家,他买了几个海岛,按照自己的艺术理想改造成艺术生态岛,上面有大师作品,如莫奈的《睡莲》。他说他反对马斯洛的人的五层需求说,他不是有了钱才做艺术的。如果钱少就做小型项目,钱多就做大型的。思想价值是同等重要的。的确,许多有钱的人也做收藏,但和他的出发点根本不同。
我们对我们2010届同学的一段话感到很欣慰:
很幸运,我们能在最好的时光里与戏剧为伴,写作、阅读、看戏。
很高兴,我们在双十的年华里彼此扶持,排戏、笑闹、清谈。
我们度过了如此纯粹和奢侈的四年,好像稚童,又好像已经饱经沧桑。
四年结束了,但我们仍将继续,继续写下我们所关心的世界。”
综合艺术环境、宽松和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学院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戏剧学院会涌现一批世界顶级艺术家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我们会继续保持。
既像饱经沧桑,又像一个稚童,这是一种最可贵的境界。如果我们保持着这个境界,在我们当中就可能孕育着未来的大艺术家,也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今天,在我们的典礼上将共有三首歌,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上海戏剧学院校歌》和《毕业歌》,这三首歌都是田汉先生所写。这是一种象征,就是以国家和社会文化建设为己任,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一代代优秀的上戏人共同铸就了学校的精神魂魄。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秉承上戏精神、传承上戏品格、构筑上戏形象。
同学们尽管大胆前行,学校永远是大家的后方。今后同学们不论发展是否顺利,作品是否成功,运作是顺畅,甚至从事了其他行业,但上戏的血脉已经注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上戏以其自身的艺术属性永远是滋养大家温馨家园。
祝愿同学们前程灿烂。(2010年6月23日)
(编辑/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