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原一男与方方师生在海报前合影
2010年5月5日下午一点半,红楼207教室座无虚席。著名日本纪录片导演原一男,应电视学院电视编导系邀请作题为《纪录片风格与震撼力》演讲,与上戏师生探讨他对纪录片的理解与创作。电视编导系主任方方教授主持讲座。博士生李建隆担任翻译。
原一男,早稻田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日本纪录电影界的代表人物,善于捕捉具有震撼力且包含社会意义的题材,以强烈的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曾获日本国内电影界多座最佳导演的奖杯,位列当年《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第二以及80年代十佳第二。
经过一上午的作品观摩,大家对这位日本电影界的话题人物有了一定程度认识。在此基础上,原一男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一些60年代曾经感动他的优秀纪录片导演以及作品,并由此阐述了他自己的创作理念:要超越前人,就要摒弃过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
为让同学们更加具体地理解自己的想法,原一男教授随后以他自己的作品《再见CP》为例,详细地介绍他创作的初始理念。他认为,患有脑瘫的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以往导演在此类题材上所采取的人文观点,则是站在健全人的角度去体会残疾人的痛苦,呼吁两者间的平等关系的建立。在原一男教授看来这是极为伪善的,他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被都市抛弃的残疾人再放回都市,试图建立一种与残疾人的真正平等关系下的探讨,他更关注的是我们用何种心态去站在残疾者的角度看待世界。为此,在拍摄手法上,他采用了手持镜头,并让镜头本身具有了一种攻击性。
这样的做法自然引发了一些非议,但原一男导演认为,理论和现实往往是相反的,越是想要强调理论上的平等关系,在拍摄时则越要冲突强烈,这样才能引起发自内心的思考。在他看来,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会因为双方能量的碰撞产生一种磁场,而影像则可以客观地呈现出这种能量的大小。这正是他一直在不断追求的一种境界。
原一男教授在为我校师生做激情四溢的讲座
原一男教授还谈到环境对于作品的影响。以现今日本出现的一系列“治愈系”电影为例,他认为这是由现今日本家庭结构的崩坏引发的,是新生代年轻导演自怜自爱的一种体现。他本人则深受60年代后期、70年代早期标志性的抗议运动影响,致力于国家与人民之间存在关系的价值观的一种思考,从而创造了属于原一男的私人化电影方式的纪录片。
原一男教授在讲座中毫不避讳地表示,他将自己的精神全面地贯注到了自己的影片之中,他认为能做到如此用心的,至今也只有他一人。
原一男教授风趣幽默,神采奕奕,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真实、贴切的例子带领同学们探寻纪录片的创作之路。大家,随着教授的演讲而思考,积极与教授进行互动,每个人都获益匪浅。尽管由于时间的限制,原一男教授无法更加深入的回答同学们的提问,但他的激情还是让每一位在座的人都受到了感染,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本次讲座是市级精品课程《纪录片创作》的系列讲座之一。陪原一男教授同来的美国专家、密西根大学文化与视觉艺术系主任A.M.NORNES、原一男教授的夫人小林佐智子、复旦大学博士后赵日迪女士都希望有机会能与上戏师生继续交流。(文/赵杨 图/董天逸 编辑/谷晴)
图为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