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有戏”2019年艺术季精彩上演 打造学生的练兵场、观众的阅兵场、教师的大考场

发布者:信息公开网发布时间:2019-04-29浏览次数:627

“上戏有戏”2019年艺术季精彩上演 打造学生的练兵场、观众的阅兵场、教师的大考场

  

首次实现全校各大专业全覆盖,25台演出及展览展映同时亮相;演出场次超过百场,创历年之最;艺术季时长贯穿整个学期,首次长达三个月之久……近日,上海戏剧学院实践教学品牌项目——“上戏有戏”2019年艺术季再次精彩上演,作为学校教学成果的综合展示平台,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贡献出一场经典艺术的饕餮盛宴。

呈现三大亮点,获得社会认可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上戏有戏”艺术季展演活动包含学生毕业公演、实习剧目以及各类师生教育教学中展览、展映等艺术创作作品。无论是表演(京剧、戏曲音乐)专业的毕业汇报京剧《白蛇传》、艺术管理毕业剧《先锋大厦里的卡夫卡》,还是导演系毕业剧《我不是潘金莲》、表演系毕业剧《哈姆雷特》《妻妾成群》,亦或是影视学院研究生毕创作品展映《入画》、静动态展演《2019着色·“阿依达”》、导演系实习剧目《军歌》,都让人迅速产生了想要去现场近距离观摩的热情。

据上戏舞美系主任伊天夫介绍,自2012年“上戏有戏”演出季正式推出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年,今年恰逢“上戏有戏”举办第八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今年的“上戏有戏”艺术季具有三大亮点:


一是总结与回顾了以往七年的艺术季,将七年来的演出成果做了综合性的展示;


二是艺术季中除演出展示以外,还涵盖了国际高峰论坛(戏剧谷)、刘震云大师讲座等重要活动;


三是今年的艺术季将每年的毕业舞美展,从室内空间发展到室外空间,并在校园里增设景观点,展示学生的装置作品,为校园增添更多的艺术气息。


“8年来,‘上戏有戏’从仅以展示教学成果,强化课堂与舞台结合的创立初衷,在经过了上戏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后,终于打破了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的藩篱,推动了大学与城市的结合,为文化服务社会、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做出了贡献。而这也为上戏着力打造‘平台型大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伊天夫说。

不仅是“讲台”“舞台”,更是“平台”

俗话说,“三年出一个状元,10年出不了一个好演员”,想要成就一个好演员,就要有一个好的平台。“上戏有戏”艺术季对于上戏的学生们而言,就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真刀实枪的“练兵场”;对于观众们而言,则是一个检验学生课业的“阅兵场”;对教师而言,则是一个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大考场”。在上戏导演系主任芦昂看来,“上戏有戏”艺术季不仅是一块教学的实验田,更是学校培养学生的责任田。教师讲课的讲台就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演出的舞台就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艺术成熟的平台。

以《军歌》这部作品为例,导演系16级的学生为完成这部实习剧目,纷纷奔赴延安,以一种热血青年的姿态重新回望并亲身经历当年那段热情燃烧的革命岁月,体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是如何诞生的。“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学子们的身心都在成长,精神接受了洗礼,情感更是得到了升华。”芦昂表示,通过自编、自导、自演,上戏的青年学子们在坚守原创戏剧的基础上,让戏剧变得更加经典,兼具历史与时代的意义。


另一部作品《不要担忧》,则是上戏导演系学生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真情实感的表达。据芦昂介绍,这部作品聚焦的是农村的留守儿童,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究竟生活得怎么样?上戏学生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近距离观察、研究、采访,积累经验素材。“这部剧最初是没有剧本的,全靠学生深入山区寻找、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深刻的表达。”芦昂强调,学校希望通过开设这样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创造,将学习、创作与展示更好地融通。

对此,上戏院长黄昌勇深表认同。他表示,多年来,上戏一直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文艺创作的双重任务,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艺术领域的拔尖人才,更为社会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经典作品。“如今,我们依然要以此为目标不断前行,借着上海打造‘四大品牌’的东风,更好地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模式。”

“上戏有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正因为“上戏有戏”艺术季把学习、创作和展示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学生们对这一平台充满热情,每年都会花很长时间用于作品打磨,致力于将最佳的一面呈献给广大师生和观众。也正因为对于作品创作和戏剧表演发自肺腑的热爱,“上戏有戏”艺术季让学生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为保障学生们进入最佳状态,学校不仅积极构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有效机制,建立了学习新生态,还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从戏剧目的设立、编导、演出,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使学生为“主体”“主演”、老师为主导的新模式。

这一育人模式让很多学生通过“上戏有戏”得到了锻炼,还获得了艺术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各界的认可。2018年“上戏有戏”展演中推出的程派经典名剧《锁麟囊》,就让很多学生获得与名家同台演出的机会,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也是难能可贵的机会。2019届毕业生钱安妮同学,她的行当是学武旦刀马旦,在上戏学了十年,却没有一点文戏基础。通过参演程派新剧《墙头马上续情缘》这一毕业大戏,并在“上戏有戏”艺术季毕业大戏这个平台上展演,钱安妮得到了内外行专家的一致好评,这让她感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也为其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拓展阅读


“上戏有戏”这一上海戏剧学院实践教学的品牌项目,至今已走过了近10年的漫漫长路。2012年,“上戏有戏”以上海大剧院的三个剧场为依托,汇聚话剧、戏曲、舞蹈、舞美造型、滑稽剧等各门类艺术形式的演出展示,其中大型舞蹈诗《红》是上戏为庆祝建党90周年创作排演的,从2011年6月首演至今,盛宴不衰,演出近百场。

2013年,“上戏有戏”演出季,着力原创,多点开花;十多台剧目分别在上海多个剧场和展示空间内推出,上戏的三个剧场、东方艺术中心、大宁剧院、逸夫舞台、宛平剧院、三山会馆、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皆迎来了众多观众,大家一起感受戏剧的魅力。当年演出的话剧《国家的孩子》,还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14资助项目、国家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2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集体奖。

2014年,“上戏有戏”实现全专业覆盖,并开始走出上海。上戏尝试把一些经过遴选的实习剧目、毕业剧目、研究生作品推向市场,包括原创话剧《自梳女》和中外合作话剧《渔人之家》等。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剧《摩登米莉》受邀走进重庆国泰大剧院,舞蹈精品专场也走进了常州凤凰谷大剧院演出。

2015年,“上戏有戏”演出季正值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上戏为此推出了原创多幕剧《枫之恋》,讲述抗战时期烽火岁月的英雄往事。此外,上戏还创作推出了以兰陵王故事为蓝本的《大面》,体现了当代戏剧艺术的先锋性,将探索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戏剧表演相融合。

2016年,时值文学戏剧巨擘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上戏有戏”推出了莎剧主题演出季,超过10部优秀剧目轮番上演,其中有9部作品为原创剧目,包括越剧《仲夏夜之梦》、京剧《驯悍记》、木偶剧《哈姆雷特》,话剧《麦克白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在上海京剧院和上海昆剧团的支持下,上戏校友也带来了《王子复仇记》和《夫的人》两部莎剧佳作。

2017年,“上戏有戏”演出季历时近1个月,呈现了16台剧目、4个展览,越剧《十二角色》、话剧《纪念碑》、音乐剧《春之觉醒》等,内容丰富,种类多样。

2018年,“上戏有戏”以“庚续前行”为主题,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各个专业领域的师生共同打造出多部戏剧佳作,其中表演系《铸剑》《洪水》《大鱼》三个剧目同时入选了2018上海静安戏剧谷参加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