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2019年工作要点

发布者:信息公开网发布时间:2019-06-07浏览次数:566

 


2019年上海戏剧学院行政工作要点


2019年,行政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围绕学校“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模式”的办学方针,坚持走“平台型大学”发展道路,年度将重点聚焦人才培养、科研创作、国际交流、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综合改革、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

一、迎接教育部学科评估,推进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

第二次党代会制定的“三步走战略”,提出“在2020年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使戏剧与影视学达到A+水平,最终建成国际一流学科”的目标。根据建设高水平高校(学科)建设方案,我校在20192023年的建设过程中,将瞄准一流目标,对标一流名校,打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为完成高水平建设“两大战略体系,四个重点支撑”的任务,2019年具体工作如下:

1、抓好“两大战略体系”。构建一流戏剧理论研究体系和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水平。以中国戏剧高等研究院为重点依托,构建古今贯通、中外融合的戏剧理论研究体系。以表演、导演、音乐剧、戏曲、舞蹈等表演类专业为依托,丰富并完善卓越表演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抓好“四个重点支撑”。充分发挥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特长,凸显“艺术科技引领下的现代舞台美术发展”“戏剧普及教育”“编剧学学科体系构建”“全产业链影视人才培养”方面的先发优势;瞄准国际前沿,组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创新平台”“数字演艺设计创新平台”“视觉艺术高层次人才平台”和“舞台综合教学实验中心”,邀请国内外顶尖艺术家参与,着力引领现代舞台艺术发展;推进与意大利国立电影学院等国际知名艺术院校联合办学与联合培养人才,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影视与视听交流理事会引入上海,打造形成影视全产业链人才培养高地。

3、重点建设市级高水平团队56个,进入团队总人数90人左右。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有效提升高级职称教师数量,激励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4、开展上戏“中国系列”课程建设,推出《艺术中国》课程“2.0版”,精心打造35门上戏“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性课程。

5、制定以“经典阅读”和 “人文素养”提升为基础,以“跨界融合能力提升”为目标的通识教育选修建设计划,增加课程总量。将课程分为“经典阅读”“人文素养”“跨界拓展”“创新创业”“探索世界”五大模块。制定核心课程35门,通过购买网络课程、校内培育与柔性引进高水平师资领衔开展课程教育等方式推进建设。

6、学校层面整合全校资源,按专业组成阶梯性的34门课程组,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程5门。创设以学科交叉为内容的“微专业”。7、孵化学生成型戏剧演出项目约20台,美术设计类作品展出5场,舞蹈类项目演出2台,微短片等视频类作品播出50部。重点扶持45部研究生原创作品,在上海、全国和国外公演公映。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联合培养戏剧专业博士生, 探索培养“中外交叉型”戏剧专业博士的新路子。

7、力争再获国家级重大课题1-2项,省部级以上课题5-10项,出版一批代表性学术专著和译著、国家级品牌系列文库,在高等级权威刊物发表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8、再获国家艺术基金45项,上海文化艺术基金45项,引进国际大师作品12部,在世界各大艺术节上演优秀作品12部,与中国国家大剧院共同建设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这一国家级文化改革研究基地和国家级文化艺术智库,在城市文化和剧院研究方面形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端智库。

9、深度参与和美国四所大学轮流主编的国际学术刊物《TDR》,持续保持国际权威地位;把《戏剧艺术》(C刊)办成为国内最权威的戏剧专业学术期刊;《当代舞蹈艺术研究》不断升级提高;创办好与国际剧协合作的外文国际期刊《Chinese Theatre》;《艺术管理》不断扩大专业影响力。

10、新增以中国传统表演训练课程体系为核心的表演类全英语硕士专业;创设全英语的国际戏剧教育博士项目,为世界各国表演艺术高等教育项目培养戏剧教育的博士研究生;在艺术管理和戏剧教育专业,开设以中国企业为实践基地的全英语授课实践模块组。

二、明确“四个中心”定位,启动“十四五”规划预研究。

物理布局转向内涵布局,明确“四个中心”定位,促进联动发展。

11、将华山路校区打造成戏剧艺术教育中心,与静安区联合推进“华山创意园”“静安现代戏剧谷”,积极参与“演艺大世界—环人民广场演艺集聚区”建设,发挥文化同城效应,主动对接和服务上海“亚洲演艺之都”建设;将莲花路校区打造成中华戏曲教育中心,制定上海戏曲学院建设方案,坚持“秉承传统、立足现代、中本贯通、文教结合”,抓好戏曲拔尖人才培养;将虹桥路校区打造成国际舞蹈中心,制定上海舞蹈学院建设方案,发挥“两校两团”合作优势,依托国际舞蹈日等全球重大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国际化水准的卓越舞蹈人才;将浦江新校区打造成影视及创意学科教育基地。在浦江两岸形成戏剧、戏曲、舞蹈、电影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支撑联动的发展格局,开创上戏发展新的历史阶段。

12、启动十四五学校发展前期研究,结合上海教育大会精神和《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研究,形成我校“十四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卓越人才培养。

人事人才工作坚持“积极引进、大力培养、优化结构、培育团队、成就名师、全面提升”的原则,持续加大学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13、实施“华山高峰人才计划”,全职引进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专家学者、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提升核心竞争力。

14、持续推进“PT计划”,立足国际艺术前沿,通过柔性引进聘请国内外高端人才,以Part Time形式来校作为驻校艺术家、专家参与教学和指导学生创作,打造一支紧密结合服务国家文化发展需求、对接艺术创作市场的高水平驻校艺术家队伍。

15、进一步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争取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同比提升5%以上,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长效激励机制。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和“研究生一流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为关键两翼,深化建设内涵。
16
、启动“双万计划”项目。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是教育部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在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学校以此次“双万计划”为契机,对标教育部学科评估文件要求,做好专业布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示范性引领性专业作用,抢占“国家赛道”。

17、启动“金课”建设工程,以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为抓手,以艺术特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为主导,带动重点课程、跨专业联合课程、全校通识选修课等各类课程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及发展水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开展全体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学校精品在线课程、市级优质在线课程建设;加强院级重点课程和市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推进表演、舞美和艺术管理跨专业联合课程建设;加强全校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争取建设一批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一流课程、国际精品课程。同时,继续推行全体教师讲义计划,以讲义孵化教材,争取培育出优质的国家精品教材。

18、学生实践教学提升计划,对优秀学生毕业作品和大学生创新作品,按产业标准抓建设,加大支持进行商业演出或参评国际国内奖项;围绕国家和上海重大时间节点,推动制定一些重点文艺创作,七八月份启动策划的剧目。本科学生海外实习实践项目,着力提高长期海外学习的学生数,并努力实现短期海外实践项目课程化,着力打造海外实践类“金课”。

19、围绕教学支撑,推进国际一流标准的教学实验室提升工程,启动设计符合艺术教育特点的沉浸式远程直播互动教室。

20、加强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处理好“放活”和“管好”的关系,在学风建设,师德师风和意识形态上,从教授到培养再到毕业,将评估指标的内涵落实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上。

21完善工作室的体制机制建设,在1.5级”管理框架下研究分类分层的工作室管理制度,落实归属到院系,让师生取得最大的成果。

22规划国际合作院校项目,常规化重点院校。国际交流筛选重点(如:英、美、法、德、意一些比较好的往来学校),争取与这些学校每年都有一些交流交往和师生互动。

23推进获得校内本科生免试直升研究生制度建设,争取扩大硕士和博士招生名额,探索部分专业以艺术硕士招生为主,探索艺术硕士招生实行知名艺术家推荐制度和艺术博士招生试点等工作。

五、提升学科科研发展层次,加快创作演出改革。

24、构建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管理框架,形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演出管理委员会齐抓共管的良性运行局面。

25、围绕学科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一流戏剧理论研究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戏剧高等研究院”。

26、推动大学期刊中心建设。启动大学期刊中心创新建设,把学校《戏剧艺术》《当代舞蹈艺术研究》《艺术管理》三种国内期刊和国际期刊《世界戏剧评论》(联合纽约大学等共同编辑)办成更具影响力的学术出版和传播平台。

27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演出管理委员会工作机制;创作中心围绕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基金,围绕国家和上海重大活动节点制定重点文艺创作方案和重大的创作规划,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牵头召开创作大会。

28、演艺中心牵头启动剧院管理改革;与国家话剧院共建上海创作基地,推进项目合作;探索青年京昆剧团、青年舞蹈团、青年话剧团管理模式;完善工作室分类分层管的体制机制建设;推进演出制作管理、制作审查、制作采购等制度建设,并注重制度的落实和贯彻;重点落实好2019上戏有戏艺术季、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和创想周、静安戏剧谷高峰戏剧论坛等工作。

六、凸显国际化办学特色,促进国际剧协落驻上海。

29重新梳理学院目前的国际交流关系,选择国际一流、专业对口的重点合作院校和机构,开展针对性强的国际交流合作并对接国际交流项目院系和负责人。推进国际剧协落驻上海的注册工作。积极推动中外合作横店电影学院(暂定名)的相关工作。

30推进依托国际剧协和主导建设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戏剧院校联盟,启动“世界表演艺术之都”试点建设、办好IFTR国际戏剧大会、2019上海纽约双城文化论坛等。

七、肩负文化传承重任,制定服务上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

31、更好服务上海文化发展战略、服务四大品牌建设,出台《上海戏剧学院服务国家文化和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32、突出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特色,继续加大对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突出显示度。

33、加强智库建设。积极参与上海市高校智库申报,参与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高端的智库建设,继续做好《中国城市文化报告》编撰等工作。建设好上海戏剧学院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端智库。利用学校各个方面专业人才聚集的优势,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上海文化发展、国家文化发展过程中贡献力量。

34、推出精品力作。结合人才培养推出享誉国际的、标杆性的精品力作,为更好服务上海文化发展战略、服务四大品牌建设做贡献。

35、继续做好现代戏剧谷和演艺大世界等合作项目。系统梳理三个校区与所在行政区的合作关系,建立党委中心组联组学习制度,协商共建事宜。利用国际剧协平台,推进国家级重大项目,助力世界表演艺术之都评选,为中华文化走去做出贡献。

八、深化综合改革,提升依法治校能力;做好保障工作,有力支撑学校改革发展重点。

36、结合学校“平台型大学”建设,深化综合改革,完成推进教务管理大部制改革;酝酿健全二级院系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上海舞蹈学院”和“上海戏曲学院”试点建设方案

37、修订大学章程,继续深入推进“1.5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重要的关联制度进行联合修订,加快OA系统管理流程设计和改造以及预算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和资产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建设努力构建服务平台共享、管理层级精简、办事灵活高效的治理架构,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38、完成浦江校区搬迁。成立校区管委会,确保搬迁工作顺利完成。

39校园建设稳步推进。按期完成浦江校区项目建设,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启动华山路、莲花路老校区更新改造规划,推进更新改造项目申报;实施好华景大厦、莲花路学生宿舍、华山路学生宿舍等局部大修工程及高水平大学实验室建设配套工程。

40后保服务再上台阶。筹备好浦江校区运行保障工作;全面提升物业服务品质,打造平安校园;做好垃圾分类及控烟等专项工作。

41、物资采购和产业管理持续优化。梳理与完善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岗位职责,压实本部门管理人员廉洁自律和“一岗双责”;加强学校采购与招投标培训宣传工作,做好浦江校区开办费的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工作;将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内控体系,为学校教学、科研保驾护航;稳步推进校企清理、国有资产参股公司退股清理等工作;校属企业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2、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库建设管理,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明确大额度资金使用的决策要求,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围绕预算、收支采购资产管理合同等重点内容。

43、深化第一阶段内控建设成果,启动学校第二阶段内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科研及财政专项项目管理、所属企业管理及经济活动信息化管理流程;完善一期的控制环境、收入、支出及合同管理流程;推进两所中专的内控建设。

44明确三个校区的图书馆的定位;以浦江校区图书馆地标性建设为主;华山路校区和莲花路校区图书馆联动建设;制定虹桥校区多媒体舞蹈博物馆建设方案。

45组织策划庆祝建国70周年系列活动;抓好“青年马克思主义文艺工作者建设工程(一期)”系列活动;构建新时代艺术类高校学生综合素养体系;聚焦党建规范化建设与提升质量并重;抓好思政工作展示周和学生社团节;完善“思政+戏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四大平台体系。

46、继续教育教学转型发展。重点推进完善艺术人才成长“立交桥”建设,率先制订和实施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学习成果认定及转换方案》;继续探索影视导演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以社会服务为向导,进一步提升培训管理内涵建设,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艺术终身教育培训新模式;以继教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为契机,建立和完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各专业及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进一步制定继续教育学院有关规章制度可操作流程。

 


                                                  上海戏剧学院

                                                  2019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