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台湾高校记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4-06浏览次数:8

韩  生

    (编者按:2009年3月25日至4月3日,我校主持工作副院长韩生随上海高教校长访问团访问台湾,分别访问了台湾大学、台北艺术大学、淡江大学、高雄应用科技大学、东海大学、中山大学、新竹高科技园区,拜会了台北教育局、参观了中台禅寺普台学校等。韩院长将一路所见所感略加整理记录与师生分享。

【访台记事之一】


对历史的承接 对未来的承诺
――记台湾“东海大学时光纪念碑”

    大学是无形的存在,体现在办学理念、核心价值、科研成果、学术贡献、精神气质、社会声誉;也是有形的存在,体现在校园风貌、办学设施、图书资讯、实验条件,以及学生素质、教师风范等等。硬件和软件、有形和无形的相互交织,构成了大学整体的魅力,成为社会所仰慕的存在。

图为文理大道

    校园是大学魅力的重要体现。东海大学的校园就是一个出自大师之手的经典范例。贝聿铭先生在1960年设计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路思义」教堂。但更重要的是,他也参与规划了东海大学的校园。以“文理大道”构成了整个大学的中轴线。各个学院非对称地分别建立于大道两侧,总体格式为中国庭园结构,以回廊围合,但各个学院所采用的建筑语言则各有特色。如回廊的柱子,文学院的为圆形,理学院为方型;建筑台基,工学院为不规则矩形石块,文学院则为鹅卵石。这其中也体现着不同的学科的特性。
    所有访问台湾东海大学的人,一定会对其最有代表性的校园形象――文理大道,以茂密的榕树排列构成的林荫大道流下深刻印象。而在道路中央有一个特殊方式的纪念碑――东海大学时光纪念碑。

图为东海大学时光纪念碑

    这是一个带有装置艺术特征的特殊的纪念碑,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跨越了历史的装置作品。她的确是纪念碑,因为其中存放着东海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千禧之年的校庆时建立。纪念碑也称作“时光胶囊”,默默埋在地下,却仿佛一个磁力的中心,凝聚着大学的厚重。

图为首任校长曾约农1955年的题词:“开创将是我们的格言”

    纪念碑主体以青铜铸造、雕刻、刨光,胶囊容器以8mm厚不锈钢锻造。花岗岩和混凝土作为铺道基座。上面镌刻着东海大学的校训:“求真、笃信、力行”(TRUTH、FAITH、DEEDS),首任校长曾约农1955年的题词:“开创将是我们的格言”,还有校园地图。下面还有一行字写着:第一次开启时间2050年。
    设计说明写道:
    “时间”为一不断流动的过程,与东海同时存在的人、事、物都会在时光中留下痕迹。本作品企图从三度空间的景物或一团时间中,塑造一个坚固的视觉图像,记录东海拓垦的前辈们,对信仰的追寻、奉献和希望,也将现实的东海景况搜集、累积在作品中,保持对这块土地,对东海的感情,并放进东海未来的梦想。”

图为东海大学校训:“求真、笃信、力行”


    “公元2000年值东海大学创校44周年校庆,本作品存放记录着44年来东海大学的整体发展数据、全校教职员生跨世纪的宣言与各系所提供之纪念对象,将予真空包装,封存于时光将囊之中,预计在往后的时光旅程中,每隔50年开启一次,下一次的开启时间为公元2050年、2100年、2150年,开启时都将再置放入当时的努力痕迹和新的梦想,提供每间隔50年后东海人的检视,冀望每次的开启都有更多50年的绵延接力,能连结东海的历史,让东海人主动关怀自己的土地,珍爱自己的家园,创造永续的生活空间。”
    以历史的、文化的、科技的、学术的、艺术的角度阐释或记述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代代相传的传承,塑造生命共同体的目标。
    “一座美的校园,能孕育出自信的学子,今日我们所做的种种建设,都将成为明日的古迹,也是后代子孙会引以为傲的瑰宝,‘公元2000年时光胶囊’纪念碑即基于这样的理念去创作。”
    育人是大学的根本,其中环境对人的塑造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久而深远。这个作品就是体现东海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象征。可以相信,所有来此学习的人都不会对之无动于衷。
    这个作品寄托着对学生在知识学习、品格训练、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伦理道德的标准方面的要求和期望。
    这个作品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即大学对于人类、社会的责任,对于历史和未来的责任。正因为有了对人类、对社会、对历史、对未来的庄严的承诺,这里的学子、教师就已经建立起一种内心的崇高。
    大学以教育工作为使命,关怀文化精神的绵延。发掘与审视历史和现状,看到学校美丽的生命根源。大学反映时代精神,开创知识,成为道德价值的中流砥柱。大学以百年树人的精神,不局限于眼下的短期利益,而深刻认识学科专业对未来社会价值和意义,造就明天的世界面貌。大学就是大学,不是眼下实用的技术培训班,更不是谋求狭隘的个人实现发达的工具,教育自身就具有终极价值,是学习型社会的生活方式。
    教育的是对历史的承接和对未来的承诺。
    东海大学校长程海东博士的一段话可以看成是这一理念最直接的说明:
“习惯上,我们常常在乎自己在今天的所作所为。其实,前人对我们的关注,可能更为殷切。试想那些参与者的生命经验,是否得以重新活跃起来,还是再次沉入幽�中,就看我们这些后人的所作所为,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足以唤起那凝冻在校史文献中的生命心灵,好让我们认识,好让我们请益,好让我们感恩,更让我们延续创新”。


【访台记事之二】


 “最亲产业的大学”
――访问高雄应用科技大学

    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简称高应大。
    走进高应大,迎面看到横贯教学行政大楼的标语:“定位:亲产业之教学型大学”。
    高应大是台湾南部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学,前身为具有良好声誉的高雄工专,为台南和整个台湾培养了大批工商业界人才。建校已有45年历史,有9万校友,每年考生也很多。校长在介绍时说,每到选举时,高应大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高应大也是台湾与大陆开展合作最多的大学之一,位列第二(台湾大学第一)。

图为高雄应用科技大学行政大学前厅


    校方根据现阶段大学教育布局和教育政策,将办学定位为教学型及产业型大学。除培养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外,更将产业与大学密切连接。产业界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高应大。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台湾97年31万人,98年则为27万,预计2017年、2018年时,大学招生会有一波大海啸般的缩减,因此高应大必须在9年内做好调整,包括拓展留学生教育,向越南、马来西亚和我国大陆等拓展,既帮助台商培养人才,也解决学校生源问题。其中重要的生源也在于强化教师的竞争力以及和产业合作的能力,改善硬件环境以吸引更多新生,以及产业界回流再教育的旧生。
    副校长介绍学校时说,毕业生一定要就业,这是我们的一贯的理念。现在其他研究型大学也很重视就业问题。我们聘教师一定要有专业工作经验。老师一定要走出去,参与社会企业研发项目。一个系每年的经费是500万。全校每年获得科研经费6000多万,重点实验室1000万。
    校方认为,未来的学校一半功能在教学,另一半为与产业界互动,与业界产学合作,提升教师研发能量,帮助产业解决任何问题。学校400多位教师都对产业有所贡献,吸引产业和吸引学生,如产业硕士班等。学校还规划建立产业学院,邀请产业界人士担任院长,学校配合开设课程,缩短产学落差,培养整合型人才,培育“亲产业学生”。
    至于学校是教学型还是研究型,不同院系情况不同。比如机电系就属于研究型,每年SCI论文20多篇。高应大的国际学术地位上升很快,校刊开办一年即被SCI收录为原刊。设有5个博士点。
    我们在校内参观了太阳能研究所,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研发的“阿波罗五号太阳能车”去年参加在澳洲举行的第9届世界太阳能车挑战赛,在17个国家(地区)的59支车队中,获冒险组第2名。该团队在日本“2007铃鹿太阳能车F1耐久赛”第2名。太阳能车每天可以跑8小时,目前正在从竞赛型向商务型转变。
    高应大注重技术、注重务实,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伦理和品德教育,在传统的导师之外还设立家族导师和校友担任的企业导师,辅导学生的生活和就业相关资讯。
    以科技应用为目标,高应大有研究和应用两个教学研究体系。因应全球产业发展情势,运用大学丰富资源协助新创企业与转型企业实现其具有发展潜力之营运构想,建立了两个中心:创新育成中心、区域产学研合作中心。
连结产业,接轨国际,畅通人才与信息的交流,以务实的态度和全力以赴的精神,规划人才培育、创新研究、多元服务、国际接轨等四大发展重点,一步一脚印迈向建设“最优质的科技大学”的愿景。
    正在建设的新校区将促进高应大成为世界一流的景观大学。规划近期目标未来四年成为台南最好、企业最爱的科技大学,中期目标成为台湾最好的产业大学,远期目标为未来第二个45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图/韩生  编辑/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