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我和学校各院系的几位老师一起申请了2008年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课题,并幸运地获得了通过。我申请的题目是“西方当代解构主义戏剧理论研究”。这一课题是自己一直很感兴趣的。解构主义的各家戏剧理论以前所未有的实验精神,关注着今天人类混乱的意识世界、多元的价值倾向、漂泊无依的身份危机感以及寻找自我的努力。西方当代艺术家们的这些思考,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课题所用的“解构”概念来自于雅克•德里达。德里达的解构理念旨在反对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而“语言”正是德里达的切入口之一。他反对语言与文字对意义的暴力统治,而主张语言作为能指符号与所指之间的开放关系。事实上,德里达更赞成将语言与意义之间的锁链打碎,他引用阿尔托的话说:“戏剧,这独立自主的艺术,为了复活或仅仅为了生存下去,就应当很好地突出那将它与文本、纯语言、文学及其他固定的书写方式区分开来的东西。……”文字、先在的剧本不再是戏剧固守的核心,甚至语言本身都应被扬弃。这正是当代西方解构主义戏剧的逻辑起点:告别语言-表演这一传统框架。
当然,在摆脱语言桎梏走向更为自由的戏剧表现的过程中,戏剧家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途径与寄托。阿尔托的疯狂使语言的表现力变得脆弱,格洛托夫斯基以身体性的训练来直接传递本真的生命体验,布鲁克的即时戏剧打破剧本的先在制约而强调临场创作,谢克纳的环境戏剧和博奥的论坛戏剧则通过“在场”式的体验超越了语言与文字的表达。罗伯特•威尔逊和理查•福尔曼的视像戏剧则通过视觉、听觉空间的实验,带你走出语言-意义的机械组合,走入自由想象的空间,进行符号的自我生产。
随着语言中心主义的崩溃,原本存在于戏剧实践中各种界限也逐一被解构。阿尔托、格洛托夫斯基、谢克纳将分割已久的戏剧与仪式重新统合了起来,谢克纳与布鲁克进一步地将观众与舞台之间的距离消弭,博奥的的戏剧则将戏剧与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互联文化戏剧则促使不同文化展开沟通与交流。
在对种种界限与框架的解构中,戏剧对于现实,不再是摹仿与被摹仿的关系,而是自由的表现与改变,是一种游戏、实验和戏拟。然而这解构中的深刻、游戏中的严肃、戏拟中的批判却恰恰蕴含着艺术家们对人类自由的探索。面对着日益严密化的社会组织、高度发达的机械文明、科学化的媒体手段、制度化的条例法令,人类在平等自由的幻象中又往往发现自己身陷囹囵。解构戏剧的种种实验,正是带领人们走出文明在悖论般的发展中给人类套上的种种枷锁,寻找着人类自由的新的可能性。
一个个未知的艺术空间在西方解构戏剧的探索中逐次打开,然而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悠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西方艺术家们的这些探索会定给我们带来更多有益的启发。(作者/《戏剧艺术》编辑部 虞又铭 编辑/雨田)
课题所用的“解构”概念来自于雅克•德里达。德里达的解构理念旨在反对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而“语言”正是德里达的切入口之一。他反对语言与文字对意义的暴力统治,而主张语言作为能指符号与所指之间的开放关系。事实上,德里达更赞成将语言与意义之间的锁链打碎,他引用阿尔托的话说:“戏剧,这独立自主的艺术,为了复活或仅仅为了生存下去,就应当很好地突出那将它与文本、纯语言、文学及其他固定的书写方式区分开来的东西。……”文字、先在的剧本不再是戏剧固守的核心,甚至语言本身都应被扬弃。这正是当代西方解构主义戏剧的逻辑起点:告别语言-表演这一传统框架。
当然,在摆脱语言桎梏走向更为自由的戏剧表现的过程中,戏剧家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途径与寄托。阿尔托的疯狂使语言的表现力变得脆弱,格洛托夫斯基以身体性的训练来直接传递本真的生命体验,布鲁克的即时戏剧打破剧本的先在制约而强调临场创作,谢克纳的环境戏剧和博奥的论坛戏剧则通过“在场”式的体验超越了语言与文字的表达。罗伯特•威尔逊和理查•福尔曼的视像戏剧则通过视觉、听觉空间的实验,带你走出语言-意义的机械组合,走入自由想象的空间,进行符号的自我生产。
随着语言中心主义的崩溃,原本存在于戏剧实践中各种界限也逐一被解构。阿尔托、格洛托夫斯基、谢克纳将分割已久的戏剧与仪式重新统合了起来,谢克纳与布鲁克进一步地将观众与舞台之间的距离消弭,博奥的的戏剧则将戏剧与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互联文化戏剧则促使不同文化展开沟通与交流。
在对种种界限与框架的解构中,戏剧对于现实,不再是摹仿与被摹仿的关系,而是自由的表现与改变,是一种游戏、实验和戏拟。然而这解构中的深刻、游戏中的严肃、戏拟中的批判却恰恰蕴含着艺术家们对人类自由的探索。面对着日益严密化的社会组织、高度发达的机械文明、科学化的媒体手段、制度化的条例法令,人类在平等自由的幻象中又往往发现自己身陷囹囵。解构戏剧的种种实验,正是带领人们走出文明在悖论般的发展中给人类套上的种种枷锁,寻找着人类自由的新的可能性。
一个个未知的艺术空间在西方解构戏剧的探索中逐次打开,然而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悠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西方艺术家们的这些探索会定给我们带来更多有益的启发。(作者/《戏剧艺术》编辑部 虞又铭 编辑/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