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奥运的时空――舞校奥运开幕式前演出特写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8-08浏览次数:14

   “出发”,随着上海市文广局副局长刘文国的一声命令,由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和上海市马戏学校组成的“上海紫竹调―海派秧歌赴奥运演出代表团”一行125人,于2008年7月27日上午8点55分踏上了赴京演出的征程。
    代表团分乘4辆隶属于上海市政府锦勤车队的大巴,沿京沪高速紧张而有序地行进着。舞校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是一种激动,一种幸福;毕竟,这次去参加的是在我们自己的祖国、在北京举行的奥运演出。也许,一个人的一生,就只有这样的一次机会。流动的车上,情不自禁地响起了同学们的呼喊:“奥运加油!”“中国加油!”
    赴京途中住在山东德州,深夜十二点多,民五(1)班贺嘉佳同学身体突然感到不适,熟睡中的黄琳娣老师迅速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药品进行治疗;行进途中,民五(2)班的付琳娜同学热度一度达到39.2℃,周蜜等同学纷纷拿出自己的小毛毯、衣服给付琳娜同学盖上,随队医生给她打了退烧针,友情的温暖和及时的关心使付琳娜同学感动不已,病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7月29日13点30分,代表团一行抵达目的地。北京的大气、雄伟,首都的雍容、华贵,以及到处散发着的奥运气息,给舞校的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4点15分,长途跋涉的代表团一行入住北京总政招待所。简单的梳洗后,舞校老师给全体36位同学开了一个短会。会上,重申并强调了此次赴京参加奥运演出的纪律和要求,那就是“担当使命、刻苦训练、精心准备、自觉守纪”,一切行动听指挥,要有准确的时间观念,平时要互帮互助,多注意休息。
    7月30日早上6:00,全体演员在总政招待所旁边的篮球场上进行了进京后的第一次排练。当时针指向7点多时,由于准备工作没有很到位,不少同学都有些轻微的乏力和眩晕现象,但也都咬着牙坚持着……
    7月31日凌晨1点,代表团每个成员的房间电话纷纷响起,出发的时间到了。凌晨1点30分,团员们准时集合在招待所底层大厅,由总领队简洁地交代了注意事项后,团员们和道具分乘五辆由奥组委统一调配的巴士向着国家体育场――“鸟巢”进发!第一次进鸟巢排练的兴奋洋溢在夜色笼罩下的每一位团员的脸上,奥组委为了统一安全管理,安排的停车场离鸟巢有20多分钟的步行路程。行走不到5分钟,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几乎使每位团员都成了落汤鸡,夜晚的凉风更使许多团员有了冷的感觉,但热情依然不减的队员们在短暂地避了一下大雨后,继续前行;途中,许诺同学的排练胸卡不慎掉落,闵新老师冒着大雨沿来路仔细寻找,当拿着找到的胸卡、几乎浑身湿透的闵老师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时,许诺同学哽咽了……从出发的一天到现在进鸟巢排练,老师们对学生的关心无时不刻的体现在更多的细枝末节上,叶燕萍老师不仅在排练中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也在生活中处处关心同学;作为舞校领队的闵新老师,更多地在总体把握上处处关心着学生;黄琳娣老师每天都会叫醒同学们起床,提醒同学在生活细节上的注意事项;施玮琼老师每到一处住宿地便仔细制好同学的住宿名单和房号,更多地从安全角度出发请同学注意要严守纪律、一切行动都听指挥。
    当时针指向凌晨3点多时,经过层层安检、又根据训练安排而等候已久的代表团一行,坐在了鸟巢的看台上。国家体育场的宏伟震撼着代表团每一位成员的心弦,想到能在这样的场地出现自己曼妙的舞姿,同学们的心激动着……冷了,互相抱着用身体取暖;饿了,一块巧克力几个人分享;困了,靠在椅背上打个盹。凌晨5点时,随着各演出团队的陆续抵达,终于响起了导演“开始走场合练”的声音,当第二遍正式带音乐彩排结束后,空旷的体育场响起了许多热情的掌声,人们为“上海紫竹调―海派秧歌”的清新和优雅而鼓掌。回到招待所时,已是上午8点50分了。为精益求精,节目编导又下达了下午5点30分排练的通知,同学们累――并快乐着……
8月1日凌晨2点45分,演出团全体人员又向鸟巢出发了。虽然辛苦,但没有一个同学发出一句怨言,因为他们知道这次演出是一种荣耀,是一种幸福,是为中国百年圆奥运梦的演出,是为祖国强大的演出,那是一种梦想的实现。
    8月1日18点45分,刚用完晚餐稍事休整的演员们又出现在了排练场地――篮球场上,一遍、两遍、三遍……一个动作稍有欠缺,再练;天色渐晚,同学们把排练的阵地转移到了招待所里,走廊上、楼梯拐角旁的空地里,又出现了同学们旋转的舞姿。夏利同学的膝盖在练跪地转时磨破了,鲜血透过还戴着的护膝渗了出来,但她只是让随队医生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坚持着。其实,类似这样坚持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汗水和着动作一起舞动时、在皮肤快被晒红时、在膝盖扭伤时、在手臂被道具玉兰花的铁丝划破后使紫色的玉兰花瓣瞬时溶化开一抹绯红时,都无法抹去同学们脸上灿烂的笑容……
    8月2日13点45分,全体演职人员准时集合出发,第一次开幕式和开幕式前的演出彩排将于17点45分拉开帷幕。下车后,北京的天空艳阳高照,顶着烈日的同学们汗水很快地浸湿了排练服,脸上化的妆也都不同程度地融化了一些,但同学们还都是步履矫健地向鸟巢行进着。15点50分,刚在休息区域里安顿不久的演员们接到了彩排导演的命令:换装准备。因为人太多,换衣服场地不够,演职人员纷纷围起人墙,用仅有的衣服、围巾等搭起幕布,换装行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你为我夹紧头饰的发夹,我为你拉上衣服的拉链,互相帮助在这时已是一种无言的默契,团队合作的精神已不用谁来提醒……16点10分,因天气预报说马上要下雨,让脱下演出服换上排练服的命令又从前方传来,团队合作的一幕又上演了……17点05分,由于天公作美,已在候场的演员们又被要求穿上演出服,没有怨言的演员们怀着为奥运出一份力的期盼,又马上行动了起来。
    18点08分,当上海演出代表团的白玉兰花绽放在鸟巢的场地中时,观众报以热烈掌声。看完彩排,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长春、陈至立、刘延东等以及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和奥组委其他领导接见了各省市代表团领队。开幕式副总导演张继钢连用三个“不错、不错、挺不错”,对我们的节目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奥组委领导们的高度评价,给全体演员以极大的鼓励与信心。下场后,演员们边走边对造型、表演及动作开始了精益求精的探讨。为了百年奥运的圆梦,为了梦中的意境能够成为现实,大家都愿意用现在的辛苦换取将来梦想成真的一刻!
    这个看似轻松的3分钟节目,由36位舞校的学生、8位马戏学校的学生和46位五六十岁的阿姨共同完成,年龄最大的有63岁,最小的11岁,合练中会出现诸如队形互相冲突,链接不顺利等问题,而且为了追求更完美的效果,编导们在排练中不断修改着,大到全场的画面队形,小到各个板块的动作难度,演员们的辛苦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即使再苦、再累,大家也都咬牙坚持着。骄阳下,一遍遍的“再来一次”,每张脸上还是绽放着玉兰花般的美丽。
    通过这次长达4个多月的坚持排练,在不断的磨练中,同学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坚持”是人生的一种态度,用“坚持”的信念“坚持”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那是会受用一辈子的!
    黑夜与白昼交错,我们穿梭在奥运的时空中。许多次的走台、排练都在凌晨出发、清晨举行,全体演职人员不断倒着时差。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使演职人员疲惫的身体得以坚持,巧克力、新鲜水果等不断补充着代表团每位成员的营养。虽然疲惫,但是坚持;虽然辛苦,但是快乐;虽然劳累,但是幸福,因为我们生在“同一个世界”,怀着“同一个梦想” !
    远在上海的舞校唐世伟校长不断用电话联系的方式关注着舞校师生在京的工作、生活和排练情况,并一再明确指示:作为一个团队在行动中一定要保持一致,要作好艰苦的思想准备,要有责任心,要有使命感;8月4日从上海赶来北京的舞校杨新华副校长对同学们的辛苦排练和坚持精神以及带队老师的严格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强调要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确保这次奥运演出任务的圆满完成,确保每一位同学在京期间的健康和安全。
    2008年8月8日18点零8分,“上海紫竹调――海派秧歌”节目正式出演在国家体育中心――鸟巢的场地上。外柔内刚的上海女性,娇秀伶俐的玉兰姑娘,在万众瞩目中,在优美的旋律响起时,情不自禁地舞动起上海的风采,诠释着上海这有着独特魅力的城市,展示着中国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体现。
    百年奥运,有了舞校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了上海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有了中国浓墨重彩的大手笔!(舞蹈学校 施玮琼8月7日发稿于北京 本网编辑:白水)





全体师生在鸟巢体育场合影留念





同学们抓紧时间训练





下雨了还坚持在室内排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