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08年招生工作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今日上午召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3-07浏览次数:9

    今日上午10点,我校2008年招生工作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在佛西楼会议室召开,副院长韩生(主持工作)、宣传部长张生泉、表演系副主任何雁等和来自沪上《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会议由张生泉主持。
    会上,韩生副院长向媒体人士表示感谢,并介绍了今年招生工作的总体情况和特点。

   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在外省市各考点的招生报名及专业考试工作已全部结束。3月8日起,将开始上海本地考点的表演、导演及主持等专业考试。
    从报名情况来看,今年的生源同以往相比,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应届高中生比例提高;二是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三是来自重点中学的学生比例提高。例如,内蒙考点专业前十名的学生均来自当地重点中学。今年,上戏除上海本地考点以外,共在外省市设立了包括北京、成都、哈尔滨、长沙、西安以及内蒙的海拉尔、锡林郭勒、通辽、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共10个考点。
    为了进一步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本着服务上海、服务全国的指导原则,今年上戏的招生工作在指导思想和实施办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具体表现为:
坚持精英教育的招生理念
    ――在考艺热持续升温的形势下,上戏以为国家培养能够引领文化事业发展的艺术精英人才为宗旨,坚持精品教育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重内涵发展的要求,抓质量建设,08年招生总量规模保持平稳,其中本科招生和去年持平。这是符合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对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以质量求发展”的精神的。
    ――推行主讲教师负责制,即带班教师在校系两级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下享有主导权,学生的质量和未来成就与教师的个人业绩考核相挂钩。
    ――坚持艺术标准第一的原则,处理好艺术人才选拔的个性标准和社会公平的共性标准之间的关系。
    ――调整心态,理性选材,坚持以高水平专业教育为导向,理性看待庞大的报名人数与尖子人才之间的关系,面对踊跃报名不能“居高临下”,而是“求才若渴”,以发现学生特有的可贵的艺术潜质为目标。
创新有利于发现艺术人才的工作办法
    1、改变单纯依靠集中报名的“海选”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零距离”地实地发掘和选拔人才。这是上戏在80年代前就已经长期实行的选材办法,此次内蒙班招生就采取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是符合艺术专业人才规律的选拔方法。此外,08年还将举办长三角地区编、导高级人才进修班,除了继续对该地区考生关注外,还将主动走出校门到江浙一带进行选苗工作,发现和培养人才。
    2、继续深化和完善“常年招”制度。在去年试行拔尖人才选拔和“常年招”的基础上,上戏在今年的招生工作中将继续把这项工作总结完善,同时将试行的范围扩大至全国,主要为专业优秀的考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常年选拔实行常年“网上报名、集中测试、专家考核”的办法。
    3、完善招生制度、严格招生程序。完善招生制度,建立校系两级专业评议制度,强化招生委员会的功能和作用,坚持主讲教师负责制;严格招生程序,集体决策、严格考核,确保专业主考老师和招生工作人员真正做到对考生负责。
    4、实现招生工作与艺术人才培养链各环节的有机联动。招生计划的制定要与就业趋势相对接、与学校长远规划相对接、与国家需求相对接,例如,学校有关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已经开始介入招生计划制定等环节,同时参与外省市招生网点的布点计划。目前,08年的招生工作尚未结束,09年招生计划的制定工作已经开始启动。
    5、紧跟社会需求推出新专业。在07年推出4个社会紧缺新专业后,08年上戏又推出剧场技术管理专业。剧场技术管理专业是上戏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次尝试,主要培养目前文化市场比较热门的一线剧场管理和技术人才。目前,世博会等一些经常举行大型文化活动的单位已经对该专业的举办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6、建立健全招生监察机制。关口前移、全程参与,继续树立廉洁招生、“阳光招生”的品牌机制,为提高招生质量提供制度保障。(撰稿/子鱼  摄影/小河  责编/雨田)

图为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