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卢昂老师办公室前,我们对这个年轻的导演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总以为他会有一种难以接近的身架或者是印象中导演所具备的桀骜不驯的个性。然而仅仅在短短的一问一答中,我们的故作小心翼翼没过多久便被他谦逊的态度、平易的语气所消解了,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思考与创造的导演和一个谦和并自信满满的老师……
记者:今年是第四届国际小剧场戏剧节,前三届您有参加过吗?今年与往届有什么不同?
卢昂:第一届有参加过。在第一届国际小剧场戏剧节里,我排了一部叫做《穿上西装》的戏,参加了小亚细亚戏剧节,并在日本和香港上演。这部戏主要是说了昆曲中的男旦艺人的生活。国际小剧场戏剧节的定位与其它的戏剧节是不同的,它的重要定位是在于探索戏剧不同的表达形式,比如探索舞台形式、舞台表达的各种可能。所以这一届与前三届的不同还是集中在戏剧观念、戏剧语汇上的不断创新。
记者:对于您参加本届小剧场戏剧节的作品《爱与恨》,能简单为我们做一个介绍吗?
卢昂:《爱与恨》取材于西方的两个名著,一个是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个是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这两个剧本是西方乃至世界最经典的悲剧剧本,里面充满了亲人之间的爱与恨。爱与恨是人类最强烈的感情,而这两个剧本之中,这两种感情达到了最强烈的交织。最好的戏剧就是最强烈的感情交织,达到了情感上的极致。
记者:这部戏听说是受到中国传统戏剧的启发,能否为我们详细解释一下?
卢昂:这部戏前半部分《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主要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昆曲,古琴以及提线木偶。我的创意来自提线木偶,它的历史甚至要比戏曲还要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我觉得提线木偶背后蕴含着命运被操纵的意义。《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中,男女主人公的爱与恨是被他们的父母操纵着的,就像提线木偶,是被一双手操纵着。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像提线木偶一样,被父母、领导、金钱、权力等操纵着,你不再是你,而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而后半部分《奥瑞斯提亚》我主要运用了京剧的元素。这部份戏的背景音乐主要借鉴了京剧音乐,将京剧音乐与现代音乐和歌剧结合,加以变异。同时还加了戏曲中的身段、面具等的运用。
记者:中国传统戏曲对您执导话剧有怎样的影响和帮助?
卢昂:我排了五十个戏,其中戏曲占了三十个左右。我从研究生时才开始接触戏曲,但一接触以后就像《牡丹亭》里的杜丽娘进入牡丹亭中一般,发现春色如许,被戏曲深深吸引。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与西方文化不同,而戏曲是传统文化中最全面、最集中的展示。但在中国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前进之中,戏曲渐渐不易被人看到它的价值。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将蒙在戏曲上的厚厚灰尘轻轻拭去,让大家看到戏曲本身的光芒和璀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相当丰富,任何一个元素都十分独特,都可以被话剧汲取,可以作为我们执导话剧的奠定基础。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指导话剧时,将中国的传统戏曲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记者:作为上戏年轻的教授,您也获过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奖项和殊荣,中国剧协业曾为您为举办过戏剧研讨会,这是继导演查明哲之后,中国剧协第二次为导演举办的戏剧研讨会,对于这些荣誉,您有什么想法?
卢昂:作为导演,我算是比较年轻的,我觉得我自己是非常幸运的。首先,我想我现在的许多都是上戏这个学校给予的。我十七岁进入学校,八五年毕业之后也一直在学校工作学习。学校、老师给我提供了许多的资源,将我这个什么都不懂的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教育、培养到现在。我想导演应该是上戏精品教育中的精品,是所有教学中的核心,所以对于学校的培育我十分感谢。第二我自己也在一直总结经验,更好对今后学生进行教育。我应该算是“学者型”导演,所以相对于“凭感觉”走的导演,我需要具备更扎实的导演理论。每排一部戏,我都要做详细的剧本分析和导演阐述,这些对于年轻导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还没有非常多的实践经验让我们有正确的“感觉”去导戏,所以我自己更重视案头的工作,让案头尽量完善,养成在导戏前做好功课这样的习惯。最后我觉得我对民族文化的投入和研究为我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只站在西方戏剧研究上的人相比我要更丰富,更扎实。我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进行创作,在中国戏曲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上站起来,积累不同特色、不同地域文化的经验。我将我的经验经历通过教学,告诉学生,希望他们能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学习,有所进步。(文/张抒 刘研)
(编辑/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