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汇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11-07浏览次数:80

2006116

 

尊敬的各位专家:

首先,我谨代表上海戏剧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你们为我校本科教学建设与发展所给予的指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受学校委托就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办学特色与创新实践、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三个方面向各位专家作简要汇报。

 

一、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

上海戏剧学院是国家最重要的高等戏剧艺术院校之一,六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艺术专门人才,被喻为我国艺术教育的“第一方阵”成员。六十多年艺术教育经验和办学传统的积淀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所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现实上戏是历史上戏的发展,这使得我们这代人从一开始就是站在一个历史的高起点上。

学校在六十多年发展中形成了优良的教育和教学传统,是历史智慧的积累和结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发展思路具有深远的影响。首任院长熊佛西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戏剧教育的独特的社会功能,认为戏剧是民众教育的最好方式,戏剧教育具有五种力量:介绍知识,抒发情感,传播国语,公民训练,组织民众。其教育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开放型的戏剧教育法”,“综合知识通才教学法”,“多元学派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法”等宝贵的历史经验。同时,创新精神贯穿始终。熊佛西说:“所谓传统戏剧,在它们产生之时,也可以说是符合那一个时代,为那一个时代、或反映那一个时代的产物。然而,‘时代’是不断进展奔流,正象一条滔滔江水”。所以反对关门办学,强调社会实践,主张学校教育要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注重人格陶铸强调博采众长,学习西方艺术与艺术教育经验,吸收中国戏曲传统艺术精华,在优化艺术精英人才的培养途径、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校的历届毕业生中的相当一部分成为了在上海、中国乃至世界的戏剧、影视、舞蹈和美术界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家、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创作演出了一批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优秀作品。继熊佛西之后,历经几任领导、几代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使上戏真正成为了艺术家的摇篮。

我们为学校为60多年辉煌的历史而骄傲,同时也更加感到肩负的历史责任。

进入新世纪,学校的办学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部变化:艺术教育竞争态势更加激烈,涌现出大量新成立的艺术专业院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开办的艺术专业,对优秀师资等有限的教育资源是一次重新分割;文艺体制的变化和文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毕业生从 “包分配”到“走市场”等等。内部变化:学校隶属关系的变化,由直属文化部领导转制为“中央和地方共建,由地方管理为主”;学校专业布局的变化。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戏曲学校、上海舞蹈学校等三校并入,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形成了包括除了西洋音乐外几乎所有艺术专业和门类的教育格局。

学校正在进入新的历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

机遇之一,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学校在国家和地方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作用。2003年以来,国家和上海市各级党政领导赴我校视察和调研60余次。教育部、文化部领导指示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思路,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精英人才。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上海戏剧学院要建设“五个一流”(即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毕业生、一流的创作、一流的学校);成为“两个基地”(即人才培养基地和艺术创作基地);机遇之二,学校转制为“中央和地方共建,由地方管理为主”,这使得学校在继续为国家文化艺术事业服务的前提下,更加明晰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机遇之三,学校的专业设置由以话剧影视专业教育为主拓展为话剧、影视、戏曲、舞蹈、艺术管理、艺术教育等多学科多专业艺术教育的格局,形成更加多元和完整的艺术综合学科专业环境。

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时代对学校的要求更高,挑战更多,我们肩负的责任也更重。学校在党委领导下,分别于2003年、2005年和2006年组织全院教职工开展了三轮办学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定位。即:以本科教学为主体,以培养艺术精英人才为目标,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教学和研究并重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演艺类艺术大学

根据这一定位,学校以创新应对挑战,以改革抢抓机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坚持国家队的培养标准,培养创新型艺术精英人才。

学校严格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坚持“国家队艺术精英人才的培养标准,一是面对空前扩大的生源市场保持清醒,而不盲目扩大本科招生规模;二是强调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小班化教学保证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三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主讲教师的结构与素质,同时,采用多元的师资结构,使学生有机会得到国际国内专家和大师的指导;四是抓好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建立全校共享的多专业艺术课程体系。学校特别强调所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都要认真贯彻以培养代表国家水平艺术精英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2、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全面保障。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保证精力和经费的投入。教学与改革成为党政会议的主要议题。三年来学校生均四项经费持续增长,2003年为2834.25元,2004年为2953.83元,2005年为3189.12元。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约30%,并逐年提高,很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围绕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一系列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20066月以来,先后出台了与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有关的十项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华山路校区与莲花路校区深度融合的决定》、《关于实施上海戏剧学院撷英计划的决定》、《上海戏剧学院关于建立各级教师岗位任务分级制度的决定》、《关于加强部分新专业建设的决定》、《2006年教学计划修订基本要求》、《关于将三门新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决定》、《关于推进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深化师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和教师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成立上戏青年艺术剧院的决定》。逐步形成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围绕于本科教学,学科发展和专业拓展着眼于本科教学,师资建设和科研成果作用于本科教学,基础建设和质量支撑于眼于本科教学,职能部门和展示平台服务于本科教学的良好局面。

3、坚持以戏剧戏曲学学科为核心,建设多学科多专业协调发展的本科教学格局。

学校依托传统优势的重点学科戏剧戏曲学的基础,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一是保持和巩固戏剧戏曲学学科相关专业建设,巩固舞台艺术传统专业优势,做强表演、导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曲表演、戏曲导演等专业。二是重点建设和发展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等学科相关专业,继续加强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艺术管理、艺术教育等专业(方向)。三是探索和研究创意类新专业建设,将公共事业管理、动漫画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加以整合,在戏剧戏曲学科基础上发展新专业,为传统专业本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支撑。

4、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服务社会中锻炼才干谋求发展。

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校一是长期坚持小班化课堂教学方法。专业教学施行“一对一、面对面”、 “一戏一聘”、“一舞一聘”等方式的导师制。二是重视课程建设,制订并实施《2004-2007年课程建设规划》。《服装人体工程学》、《导演元素练习―物件小品创作》等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其中《中国戏曲史》经上海市评审通过,推荐参加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导演元素练习》、《表演基础训练》、《中国话剧史》等课程被评为市级重点课程。

同时,学校坚持强调艺术实践,包括校内艺术实践和社会艺术实践,“实题真做”,将社会文化项目纳入本科教学,在国家和上海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与实践。学校制定《关于教学实习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管理的暂行规定》,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规范。学校鼓励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承担国家与地方重大文化项目。如舞台美术系各专业的师生曾在教学实践中直接参与过第十一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第八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APEC会议大型文艺晚会,历届上海市教师节文艺晚会,超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的演出舞美设计,中国申奥代表团形象设计,巴黎2004中法文化年项目“上海一条街”中的“数字上海”展示设计与制作,上海科技馆“机器人剧场”的编导、设计、造型、视频设计制作等等。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参加许多重要影视片摄制并担任了重要角色,其中不少学生崭露头角,很快成为全国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演员。

 

二、办学特色与创新实践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一直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完善专业教学与理论教学体系,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即:

坚持以创新精神为引领,继承60多年中外合璧的戏剧教育传统,依托上海城市文化海纳百川的独特背景与学校综合艺术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以大戏剧教育观培养创新型艺术精英人才。

所谓大戏剧教育观就是在大戏剧观指导下的以培养艺术精英人才为目的的艺术教育,表现为戏剧与各类艺术融合的观念,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观念,艺术教育与社会应用结合的观念;表现为以戏剧教育为参照进行各表演艺术门类的艺术教育与吸纳各表演艺术门类的元素精华来充实完善戏剧教育本体的观念。

大戏剧教育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学校创办时期,引进西方艺术教育方法,注重演出实践,形成了学校初创期的戏剧教育特点。到五、六十年代,学校充分借鉴前苏联的戏剧教育模式,同时注重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形成了中外合璧,古今交融的戏剧教育构架。八、九十年代以后,一直到进入新世纪,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为特质的海派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戏剧教育事业学校首次提出了大戏剧教育观的概念,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继续秉承一直以来努力拓展学科与专业的优良传统;更加注重借鉴世界艺术前沿的学术成果;更加倡导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更加鼓励师生勇于艺术探索,尊重艺术个性,出现了优秀人才多,优秀作品多,优秀教学成果多的喜人局面。

大戏剧教育观学校六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是戏剧戏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在当代中国戏剧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自觉选择。大戏剧教育观具有鲜明的上海地域文化特征,其核心精神是:传承,交融,多元,创新。

进入二十一世纪,面临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学校总结六十年办学经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手段着力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围绕创新型艺术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涉及本科教学多方面工作的重点创新。

1、学科专业――拓展本科教学领域

经多年努力,学校已取得戏剧戏曲学博士点和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的授予权。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开设了艺术管理、艺术教育、音乐剧表演、舞蹈编导等专业(方向)。2004年学校成立创意学院,创意的理念、学术成果与教学资源正在逐渐向本科教学渗透,2007年将开始本科招生;《创意学引论》成为导演和设计专的业公共选修课。近年来,学校抓住“表演艺术与舞台艺术”被列入“上海市教育高地”首批建设项目等新机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优势学科专业――戏剧戏曲学等学科和专业在国际国内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学、舞蹈学等相关专业的竞争力。同时,学校注重在传统艺术学科基础上与经济学、管理学结合,开展社会合作,培育和孵化“创意学”新学科和专业,加大新专业的基础建设,逐步形成传统学科与新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格局。

2、师资建设――完善本科教学核心保障

一是探索施行教师岗位任务分级制,将以简单劳动的课时制计酬方式转变为以创造性工作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任务分级制计酬方式。

二是实行戏曲、舞蹈等表演专业教学岗位高级职务教师系列和艺术系列的双轨制,遵循专业教育特殊规律,为高级艺术专家参与专业教学创造条件。

三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颁布实施《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培养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强我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设立“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教师基金”,出台了《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计划》

四是加大师资引进力度,颁布《上海戏剧学院关于聘请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暂行办法》和《外聘教师聘用和管理办法》。国际创意产业界著名专家约翰・霍金斯、人类表演学创始人理查・谢克纳教授等一批国际国内顶级专家相继来校任教,这既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又带动了学校的学科建设。

3、教学模式――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一是重视课堂教学,长期采用“一对一”、“面对面”,“一戏一聘”、“一舞一聘”,“导师制”,“小班化”的教学方法。

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创作、展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自2004年起确定每年5―6月为“教学实践展示月”2004年成立了创作中心,2005年成立了演艺中心,2006年,成立青年京昆剧团、青年舞蹈团。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10个大中小型剧场资源,于20049月创意发起创建“戏剧大道”,该项目当年即被列入“上海市文化发展规划”。这些机构与平台的成立为延长教学链、检验课堂教学质量和推动学生的创作实践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三是充分利用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表演系以“国际表演艺术工作室”、“音乐剧表演教学工作室”等专家工作坊为载体,邀请世界各国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与教育家来讲学;导演系在2004级本科班的导演元素教学中尝试动漫与导演元素的结合;舞台设计基础教学从过去的单纯纸面和模型作业的静态展示形式,发展为动态的、参与的、过程的演示形式;戏文系在强调编剧技能培养的同时,突出了表导演方面的能力锻炼。

四是建立拔尖学生人才库,制定拔尖人才培养的撷英计划,举办上戏之星人才汇报展演系列活动。学生在国内外比赛中屡获殊荣,在舞蹈、戏曲、表演、主持、设计、文学、木偶、歌唱等各类大赛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据统计,近三年以来,获国际大奖的有41人次,获省市级以上重要奖项的有334人次。

4、科教结合――深化本科教学内涵

学校积极推进艺术教育与科技科研的结合。2005创建了目前上海唯一的科技与艺术结合的重点实验室――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实验室。该实验室已成功完成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周年庆典晚会《和谐礼赞》的虚拟排演任务等多项国家与上海重大演艺活动的策划。2006学年起,学校利用虚拟实验室资源,导演系、舞美系等本科生中开设新课《虚拟演艺创作应用》。

学校重视科研和教学的相互促进,支持和推进学术研究,并努力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学校教师承担了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科研项目。以2005年为例,学校科研课题立项多达65项,比2003年增长8倍。学校近年来科研立项和科研投入大幅增长,2004年科研经费(包括新建虚拟实验室项目)总计458.4万元,比2003年增长408.4万元,增幅963.20%;2005年科研经费总计1468.5万元,比2004年又增长1358.5万元,增幅296.35%。学校科研经费投入中有关本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研究的项目2003-2005年达43项,占这三年科研立项数的39%;仅建设教育高地的科研经费投入就达680万,占当年科研总投入的46%。

5、国际交流――开阔本科教学视野

学校和全26个国家和地区有艺术和教育交流合作,与世界上十余所著名艺术高校建立了校际互利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四个国际交流平台并形成品牌:国际戏剧院校校长论坛、国际小剧场戏剧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亚太中心、联合国创意人才培训中心以及各类高层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等。这些国际平台为本科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为更好地引进国外优秀师资创造了条件。2006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第四届国际戏剧院校校长论坛,一致通过决定在上海戏剧学院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亚太中心,统筹协调亚太地区戏剧教育的交流活动。一致同意在论坛休会期间委托学校协调各校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活动。

五个方面的创新,带来了学校新的发展起点,为实现学校“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了新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经过认真分析和梳理,我们认识到,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艺术大学的发展目标,还需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必须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设。近年来,随着专业的增多以及学校两个校区教学管理合并,需要在教学督导机制建设、教学考核考评制度、教学管理队伍和教学研究机构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此,学校已经筹备建立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办公室的作用,加快督导员队伍建设;坚持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健全教学信息员制度等多渠道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加强教务和教研机构,进一步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监控机制。

二、必须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加强新学科、新专业建设。学校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艺术大学,原有的学科与专业设置由于原来分别办学有一定的重复,教学质量不均衡,特别是新专业,在师资配备、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还需要科学规划专业布局,优化师资配置结构。对此,学校将结合上海教育高地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巩固和保持戏剧戏曲学科相关传统专业的优势;重点建设广播电视和舞蹈等专业;在传统专业基础上结合经济管理和科技探索创意类新专业建设,制订创意学院本科招生计划,部分新专业布局调整到位,加大新专业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同时,探索新办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学与社会合作互动:动漫专业教学与著名专业公司合作,创意专业教学与相关产学研基地合作,管理专业教学与文化产业机构合作。

三、必须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放在本科教学资源配置的优先位置。由于学校刚刚发展成多种学科和专业格局,舞蹈、戏曲等专业本科教学历史不长,师资建设工作,特别是在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的进一步提高方面,根据我国国情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此,学校初步制定了师资建设规划和计划,研究适合学校办学目标的师资规模、结构、层次,逐步使师资队伍结构趋向更加科学合理。学校将坚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师岗位任务分级制,坚持完善师资梯队建设,坚持以专兼结合的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坚持戏曲舞蹈等表演类专业高级职务的教师系列和艺术系列的双轨制,坚持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坚持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四、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学设施建设。近几年,教育部、文化部和上海市委市府对学校的发展给予很大的经费支持,使学校办学经费逐年增长,对本科教学工作及各项事业的开展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但由于原来这方面的基础水平较低,这样的增长速度与学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国家和上海市对学校的要求以及学校十一五规划建设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此,学校将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开源节流;落实莲花路校区事业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完成三个基地(创作演出基地、教育技术服务基地、创意产学研基地)建设项目,扩大办学空间。

 

各位专家:这是我校第一次接受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在迎接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切实感受到评估对我校本科教学和各项工作的巨大推动。实践告诉我们,评估本身也是学校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面临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

通过迎评,学校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思考达到了新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从中凝炼出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是学校重要的顶层设计,成为了学校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完成迎评工作和实现学校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迎评,学校对艺术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深度。更加科学地把握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和艺术教育特殊规律,依据指标体系,凸现专业特色,综合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全面促进学科专业发展;通过迎评,学校加大了教学管理和改革的工作力度,制订和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学校加强教学管理的措施得到真正落实;通过迎评,学校锻炼了教学管理队伍,提高了教学管理能力,增强了依法治教、规范办学的观念,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了教职工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进一步树立了学校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意识。

为此,我们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将本科教学方方面面的工作客观真实地展示给各位专家。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自身还存在的不足,我们一定认真总结,及时整改,以使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学校正在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我们将继续秉承传统,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围绕培养艺术精英人才和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艺术大学目标,为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我校的一位06级学生在《评估感言》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上戏领导和师生尽力向评估专家展现上戏最美的一面,我们学生已经深深为此吸引,为此骄傲,但我们学生更希望评估不是上戏绚丽多彩的定格,也不是金秋季节师生奋斗的美好瞬间,而是一种新的开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