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感动教育” 践行“以德育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10-23浏览次数:87

    为更好地凸显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生动性、有效性和创新性,2006年5月,在党委领导关心下,在有关院系配合下,学生工作部门本着德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指导原则,从“感动”入手,寻找上戏园师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组织开展了“感动上戏DV大赛”主题活动。
举办这样的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文化的冲击,当今的大学生身上平添了许多弱点与缺憾:他们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感不强,亲情友情淡漠,正如人们所说:“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怜惜”……因此,开展“学会感动,感受感动”的感动教育主题活动,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为此,我们组织发动全校各专业的学生骨干,利用他们各自的专业优势,用DV去记录身边的人和事,用镜头去搜寻上戏园的真善美。通过采访、拍摄、整理、制作环节,“感动上戏”的19个人物专题片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事后,参与活动的同学纷纷感慨,原来在他们身边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感动的老师,可爱的同学,还有的同学说这次活动不仅给了他们很好的专业实践机会,更是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生的话让我们也陷入了思考:“不是没有感动,而是没有挖掘感动。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会感动,感受感动”,这是一种道德情感的演变,也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感动上戏”的19个人物就是旗帜,标尺,明灯。为了更好的营造“和谐•健康•文明”校园氛围,我们应该让上戏园“时时有感动,处处有榜样”,让德育之花在“感动教育”“榜样精神”中静悄悄绽放。
    在学生参与“2005•感动上戏”DV大赛的过程中,他们从自己的角度,用心去捕捉校园的美丽、师生的精彩……画面里,有致力于戏曲教学研究几十年,年过六旬依然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宋光祖老师;有亲历亲为、孜孜不倦,被学生称赞“红烛千滴泪,梨园万般情”的王思及老师;用非凡的声音谱写艺术华彩的宋怀强老师;年轻执着、催人奋起的卢昂老师;有被藏族同学亲切的称为“汉族爸爸”的王学明老师;忍着病痛在舞蹈排练教室里挥汗如雨的吴国民老师;还有为了保障教学、整日在服务育人岗位上奔波操劳的余忠老师……等等
    我们在为老师感动的同时,也惊喜的发现上戏学子正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展示着新时代大学生的风貌:
    2003年起我校孙悦凌、赵琰华、邵宇一、程应鼎、戴雯静五名同学,响应团中央、教育部服务西部的号召,先后奔赴云南,支援西部建设。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践行着“百县千乡”文化志愿者的使命。其中上海籍女生赵琰华同学在完成锻炼后,因当地急需灯光专业人才,毅然决定留在云南,扎根祖国的西部。
    2004年春节,我院青岛籍学生孙珊珊不幸罹患白血病,生命垂危。闻讯后,全院师生为珊珊同学组织了一系列爱心救助活动,这些活动共为珊珊筹得善款40余万元,另有128名师生参加骨髓捐献报名……上戏的“家园精神”和“爱心行动”感动着每个上戏人,而珊珊,她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顽强的毅力证明着自己的价值。今年11月,姗姗将重回校园,继续学业。
    画面里,还有家贫志坚的导演系学生王欢,她在校期间每年荣获一等奖学金,在毕业之前就独立执导话剧在大剧院上演,媒体好评如潮;还有在关键时刻助人为乐的表演系同学;一身正气、勇抓歹徒的舞美系同学,……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成为同学身边学习的榜样、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温暖着每一个上戏人的心灵。太多太多的老师和学生,让原本平凡的校园充满感动!
    感动原本无声,无痕,无语,但教育却有情,有慧,有爱。其实,教师不能没有感动。一个常常感动的教师,一定会富有爱心。有了赤诚的心灵,就可以用澎湃的激情和恢弘的气度,带领学生走进广阔的天地;就可以用挥洒的才情和非凡的智慧,激发学生彰显生命的活力;就可以用无私的爱心和执著的努力,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学生不能没有感动。我们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感动去影响唤醒学生的感动。当师生在一起切实的因感动而领略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以德育人”的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感动上戏”感动了同学,感动了老师。借着“感动教育”的良好契机,我们学生工作部门有责任“将感动进行到底”,将“德艺双馨人才的培养进行到底”,将“和谐校园的构建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