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

发布者:规划办发布时间:2017-10-10浏览次数:925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践行“四个全面”国家战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支撑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落实《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特制订《上海戏剧学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

一、改革的基础分析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始建于19451211956年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隶属国家文化部。200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文化部共建。2002年,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

学校根据学科结构与规模功能等情况设置院(系),现设有十一个院系中心,十八个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和音乐与舞蹈学四个一级学科。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学校于2015年修订了《上海戏剧学院章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上海戏剧学院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持精英教育的理念,努力培养德艺双馨人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加强跨文化国际交流。7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工作者和以文化事业为主的各类人才,在各历史阶段不断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业已成为国家专业艺术院校中的排头兵。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特别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总部的紧密合作,学校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专业艺术院校。

(二)学校使命

学校坚持“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模式”的办学方针,以打造“平台型”大学为依托,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艺术教育,培养“至善至美”的专业艺术人才,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多科性教学、创作、研究型专业艺术院校。学校将继续追求:在服务国家和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凸显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势;在学校教育成果的展示中,凸显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的专业艺术院校的比较优势;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中,凸显追求真理、弘扬先进思想的大学精神。

学校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服务于上海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中,服务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推广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布局中,服务于中西方跨文化艺术的交融互通和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

(三)学校主要瓶颈

对照学校使命,主要存在以下瓶颈。

1.对艺术观念的认识还不够准确、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对照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需要提高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对艺术院校教育“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人民性本质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意识和人民意识;对艺术独特性的规律认识需要进一步探索,努力体现艺术学术的民主性;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把握有待进一步加强,避免虚无主义,建立面向未来的教育观。

2.教育教学方面,坚持立德树人的观念和措施需要进一步深化和落实,要处理好“魂”与“体”的关系问题,确立“树人为本,学艺为体”的至善至美理念。坚持以“学生成才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进一步确立,努力形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学习机制。

3.科研创作方面,理论引领和学术氛围需要进一步加强,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创作的动力需要进一步激发,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科创模式需要进一步建立。

4.组织人事方面,建立科学的人才观,打造开放平台,聚集各类人才,进一步开拓管理和服务的观念和思路。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引进、使用和培养各环节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结构性需要进一步梳理和完善。绩效导向取代身份导向的用人理念需要进一步确立和落实。

5.资源配置方面,制度设计中,尚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绩效机制,没有真正起到整合资源推进学校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6.管理体制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还需要努力探索和不断完善。针对学校基层单位规模小与综合性强的特点,既不完全适应一级管理,又不完全适应二级管理,而符合现代发展趋势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有待探索与实践。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办学治校,立足学校实际,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程,为实现学校中长期改革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对接国家和上海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学校要全面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需求,适应和融入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按照《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和《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文件精神,主动承担国家和上海综合教育改革中涉及艺术院校的攻坚任务,使其成为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的同时,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

2.对接国家和上海文艺发展的重要决策。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握好办学方向,遵循办学规律和艺术教育规律,探索建立符合学校办学价值追求和事业发展目标的体制机制,广纳师生意见,直面现实问题,以现阶段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瓶颈难题和师生反应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抓手,努力突显艺术高校服务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库和思想资源库作用。

3.突显学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特殊使命,努力把学校建成国家艺术类院校改革创新的排头兵,以及在国际化办学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先行者,建设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艺术大学。

4.突显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在艺术观念、教育教学、科研创作、人事制度、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影响学校前进的瓶颈问题,寻找突破口,抓住关键点,挖掘力量源,以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脚踏实地办实事的恒心,全面落实综合改革的各项举措。

(三)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党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努力实现校党委“四个着力”(着力推进十三五规划和校区布局规划,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各项任务,着力推进从严治党)的战略任务,总结70年办学经验,进一步推进学校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探索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以人事改革为抓手,建设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和与之相适应的机制体制;形成以高素质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建立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研与创作新平台,推进高峰学科建设和高原学科孵育,形成百家争鸣的创作氛围;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提升学校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推进资源配置的机制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和办学实力;先行先试前沿性、探索性项目,勇做改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三、改革的重点任务

学校以此次改革为契机,全面总结学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把握好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学校与院系二级单位的关系,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以及学校内部各类决策制度机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校编制实施了深化综合改革方案的六大任务。

任务一: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建设。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学校章程,突显服务国家和人民的主旨目标。切实担负起自主办学的主体责任,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各司其事、相互合作的平台,夯实院务委员会工作机制,构建与探索由政府代表、学校代表、社会代表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

2.完善学校议事决策执行机制。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原则,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和完善党委会审议决策程序、校长办公会执行负责程序、党政联席会讨论研究程序,在此基础上,形成“决--议”周期性议事决策执行循环程序。

3.建立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机构和学术评议机制。建立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机构(以设专业或专门委员会),以及校内外、国内外专家库,形成科学的学术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借鉴国际通用的议事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和程序,形成符合艺术院校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的议事组织和议事程序,充分保障委员会成员独立发表民主的、独立的意见,提高学术评价的科学化水平。

4.构建校内组织机构扁平化、大部制管理体制。基于学校同时兼具综合艺术院校专业分布面广与精英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有限规模的特点,借鉴信息化时代扁平化管理的优势,探索建立介于一级管理和两级管理之间的“1.5级管理体制”,形成以服务平台共享,管理层级精简,办事灵活高效为特点的机制。理顺内部管理思路,优化校内机构设置,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合理压缩行政管理层级,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任务二:人事制度改革——事业为本取代身份为本。

5.建立学校事业发展需求的任务目标清单体系。为了实现用人理念由身份本位向事业本位转变、用人制度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形成学校战略目标清单,各部门根据学校战略目标清单再分别形成工作目标清单,并形成学校任务目标清单,每一位教职工根据学校任务目标清单找准自己所在岗位的定位。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根本任务,科学规划人事改革,从根本上推进以教师聘用制为核心的全员聘用制改革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彻底改变因人设岗的被动局面,形成人尽其才、人尽其能、催人奋进的局面和服务学校各项战略发展的有利机制。

6.探索教师分类管理的模式。根据学校发展的任务,梳理学校教学、科研、创作、管理等教师岗位目标,制定岗位任务书,形成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创作型等师资队伍体系,并分类型进行任务菜单认领,配套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与评价标准,为不同类型岗位的教师提供不同职业发展平台和晋升渠道。学校将通过评估逐步把评价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不再设立统一的标准,二级学院可根据本院的特点和学科特点,自主设置评审标准。结合骨干教师激励计划、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建立分类的激励制度,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确立不同的薪酬体系。

7.创建组织型教师队伍。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的容量不断增大,对一些创新型、前沿型、探索型课程需要组合某一领域的系列人才来共同完成,即在着力建设一支主讲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由组织型教师在校内外就课程目标组合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形成教学团队,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优质组合型课程。在此过程中,选择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一定的学术水平以及一定组织能力的教师是形成组合型课程的核心。

8.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与行业相结合,选聘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家从事教学工作,形成“艺术家-教师”双师型聘用机制。对校外专家进行柔性聘用,规范考核机制,强化任务管理。

9.建立“首席专家”机制,废除职务聘用终生制。按照任务目标的要求,强化承接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对学校现有学科管理结构进行补充,结合对教师设置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或创作工作量的要求,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

任务三: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0.探索建立专业艺术院校特色的学分机制。学校建立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突破原有的定餐式、固定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拥有学习主动性和课程选择权,让广大教师根据学校的课程体系以及自己的专业特长,挖掘潜能,开拓更多适合社会发展与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专业课程的套餐模式、选修课程的自助餐模式和自主实践型课程的自制餐模式,让学生自主建构个性化“课程菜单”,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的转变,促进技能型人格培养向综合型人格培养的转变,建立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进而到动力激发的新型学习体系。在此同时,积极与国内外一流综合性大学加强人文素养的交流与学习,与国内外同类院校加强专业交流,实现学分互认,为学生课程学习提供丰富的选择。

11.建设奠基性学科群。通过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的德育课程体系创新与建设,着力从精神上引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通过系列人文素养课程的构建,着力从视野上夯实学生的文化宽度;通过艺术史论的系列研习,着力从专业思想上强化学生的知识深度;通过表演艺术与实践的特色课程的训练,彰显上海戏剧学院学生独特的艺术素养。

12.探索学生综合素养教育体系建设。通过啄壳计划、学生创新计划、国际访学计划、三创教育等项目,推进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体系;通过论坛剧、心理剧、成长剧场等实践平台,辩论赛、纳海剧社等学校剧团,梳理和形成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举办“学生讲堂”,成立学生讲师团;通过党团建设、文化志愿者活动等项目,推进以社会责任感培养为导向的学生实践教育体系。围绕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建立与第一课堂相衔接、相匹配、相补充、相融合的第二课堂内容体系,并设立综合素养拓展学分,形成既具学校专业特色,又可推广、可辐射的德育教育平台和模式。

13.探索建设学生学习新生态。通过跨专业合作(按照表导、创作、设计和管理四大板块,形成专业特色鲜明、学生个性化多样选择、各专业课程合作共享的学习形态)、跨校园互动(努力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通过开放学校教学资源,吸引社会各路英才以旁听生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形式,促进在校生与旁听生的学习互动)、跨文化交流(通过招收具有世界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外高校优秀毕业生来校攻读跨文化交流研究生的形式,创设跨文化交流研究和实践的平台)的战略(简称“三跨”)让学生在合作、互动、分享的学习生态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合作,共同搭建“文教结合”的新平台,每年10月举办为期一周的青年创想周活动,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为青年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互动平台。

14.强化课堂教育的课后辐射,形成可操作、可检查、可监督的有效机制,建立教师积极从事课后教学任务的部署、课后教育活动的组织、课后教育活动的评价、以及对教师课后工作合理测评的有效激励机制。

15.本科招生改革。把招生改革当作教育教学改革的源头和牛鼻子,在秉持“公开、公正、公平”的招生理念与选拔优秀学生的机制体制上突显两者的统一性。根本实现“个别教师选人机制”转向“集体教师招生机制”,进而推动“个别教师培养理念”转向“学校集体培养理念”。建立开放与共享的招生平台,以及艺术特长加文化底线与艺术底线加文化优秀的双轨招生机制。

16.探索实践型研究生录取培养新机制。根据专业艺术学院的特点,我校着力建设实践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在夯实学术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探索。探索建立实践型DFAMFA的“申请-考核”录取制度,建立对实践型研究生考生的学术潜力、实践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公平公正的程序设计。

任务四:科研创作改革——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17.建设一流高峰高原学科团队,搭建优势平台。对照上海高峰高原学科的建设要求,探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学科,提升学科团队的科研水平,加强人才与项目的孵化进程,创建攀登国内外一流学科的有效机制。

18.将高挑战性的科研项目纳入全球采购合作模式,着力培养“爬坡型”人才。要建设国际一流艺术大学,必须积极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探索高挑战性的前沿项目,形成高挑战性项目的全球合作,并采取全球采购的合作模式,用好国际剧协的平台,形成国际力量,攀登科研高峰。在此过程中,培养一批“爬坡型人才”,建立“爬坡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打破传统的以“面向过去成果”为依据,转向以“过去成果及潜在可能相结合”为依据的识才方式。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学科规划,主要通过学校现有人才的遴选和社会人才的引进两种方式,培养“爬坡型”人才,创建“平台型”高校,真正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动局面和可探索可试验的有效机制,以及遴选和辨别人才的有关标准,搭建孵化创新型、跨越型人才的平台,实现由依靠“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变。

19.改革博士后工作站机制。加强博士后工作平台制,充分发挥好博士后工作站在学校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社会服务的特殊功能,按照学校发展的要求,提出博士后工作站的任务要求,以任务来遴选博士后流动人员,将博士后工作站建成学科人才蓄水池。

20.引入和建立科研创作的风投机制。积极形成产、学、研创新平台,积极鼓励学校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与科技发展潮流相结合,与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创新相结合,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推动学校科研发展,形成科研创作的风投机制和众筹机制。

任务五: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提升学校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21.建立国际学院,抓住国际剧协(UNESCOITI)总部落户我校办公的有利条件,打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高端国际平台。设立上海戏剧学院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办公室,建立国际艺术高校网络联盟,搭建国际戏剧节、世界舞蹈日等重大全球艺术交流平台。

22.建立双轨合作机制,加强与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流、建立学术高地,加强与世界一流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交流、强化专业地位。形成与世界一流大学(综合大学相关院系和专业艺术院校)互通、互动的有效机制和建设平台。

23.加强“跨文化”交流,建设跨文化交流学的学术平台和实践平台。完善与扩大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生来我校攻读跨文化交流学项目,扩大中国优秀文化对世界一流大学学生的影响,并通过他们进行全球传播,同时也通过他们与中国学生的广泛互动,让中国学生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精神和先进理念。

24.建立国际合作项目体系。充分发挥“冬季学院”和“暑期课程”的集聚优势,不断提升“国际小剧场戏剧节”的学术能级,积极运用“国际大师班”和世界城市(上海)文化论坛的引智优势,向全球的孔子学院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并形成任务采购,有效利用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出版学术杂志等契机,形成国际合作体系,扩大国际交流的开放度,加强学校影响力的辐射。

任务六:推进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25.与地方政府、境内外资源合作,建设好上海高校第一个以艺术为主题的华山创意园区。积极应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上戏校友会及社会各类资源的投入文化事业的积极性,搭建学校各类各项成果服务社会的平台,形成需求导向、合作共赢、科学评价的新体系。

26.形成学校资源管理的有效机制。以资源挖掘、资源运用、资源效率等为主要内容,形成资源有效配置、资源再生互动、资源激励机制的平台。

27.积极探索综合预算改革。学校以戏曲学院和舞蹈学院为试点,试用相对独立的综合预算管理。在此基础上,做好全校综合预算的准备工作,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成为学校综合预算改革的试点单位。

任务七:推进大中专一体化改革,培养精品型、复合型人才。

28.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有内涵、有创新意识的舞蹈专业人才为目标,以两校两团管理体制、配套政策、经费投入为保障,借鉴国外的办学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和舞蹈演员自身的条件,依托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平台,从舞蹈专业人才规模、层次结构、办学定位、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科研实践、资源配置等方面入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品牌建设、协同发展,培养适应上海城市发展的精品人才和复合型舞蹈专业人才。

29.立足于戏曲教育教学的特点,坚持“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并重”的原则。通过实施减免学费、搭建戏曲表演类民间艺人参与戏曲教育教学平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成立大师工作室、建立学生学习(实践)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等方法,着力于优秀戏曲创作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加强优秀戏曲创作表演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改革的保障支撑

(一)组织领导:成立上海戏剧学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成立上海戏剧学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党办、院办、规划办联合组成;按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创作改革、跨文化交流水平提升、资源配置改革六大块内容形成改革推进小组;以纪委和监察为改革监督小组。

(二)工作机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形成任务表及任务细分表;明确各任务的时间节点与实现路径;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瓶颈和政策支持。

(三)宣传引导:组织开展对综合改革举措的政策解读;加强对一线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培训和宣传指导;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协力支持并主动参与综合改革。

(四)分类指导: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加强对二级院系综合改革指导,鼓励戏曲学院和舞蹈学院结合校区布局结构调整先行先试。

  

  

  

上海戏剧学院

一六年十月二十九日

  

  

  

附表:上海戏剧学院综合改革任务目标清单与校外政策支持清单及负责部门。


附表

上海戏剧学院教育综合改革任务清单与政策支持清单及负责部门

  

任务目标内容

需政策支持内容

负责部门

任务一:

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

1

1)夯实校务委员会的工作机制。

2)构建与探索由政府代表、学校代表、社会代表共同参与治理的学校理事会。

1)学校理事会构建的有关政策。

党办、院办

2

3)加强和完善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的议事决策执行机制,形成“决--议”周期性循环程序。

党办、院办

3

4)建立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机构(专业或专门委员会),以及校内外、国内外专家库,形成科学的学术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规划办、科研处、研究生部

4

5)借鉴信息化时代扁平化管理的优势,建立1.5级管理体制”。

2)学校大部制改革的有关政策。

3)人员流动中的“岗位-身份”转换政策。

组织部、人事处、党办、院办

任务二:

人事制度

改革

5

6)制定学校战略目标清单。

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演艺中心,各二级院系

6

7)建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创作型三类师资队伍体系,分类型制定岗位任务书、评价标准和薪酬体系。

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演艺中心,各二级院系

7

8)建设组织型教师队伍。

人事处、各二级院系

8

9)建立“艺术家-教师”双师型聘用机制。

4)双师型人才聘用机制的政策。

人事处、教务处、各二级院系

9

10)建立“首席专家”机制。

11)废除职务聘用终生制。

人事处,教务处,各二级院系

任务三:

教育教学

改革

10

12)建立具有专业艺术院校特色的学分制。

教务处,各二级院系

11

13)建设奠基性学科群。

教务处,公教部,艺术学理论学科,各二级院系

12

14)成立大学生讲师团,举办“学生讲堂”。

学生处

13

15)通过跨专业合作、跨校园互动、跨文化交流的战略,建设学生学习新生态。

5)青年创想周经费专项支持。

院办,教务处,国际交流中心,演艺中心,研究生部,学生处

14

16)制定教师课后工作的考评体系。

教务处,人事处

15

17)建立开放、共享、综合的招生管理平台。

招生办公室,教务处

16

18)建设实践型研究生录取、培养的新模式。

6)实践型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政策。

研究生部

任务四:

科研与创作改革

17

19)创建科研创新发展的有效机制。

学科建设办公室,科研处,各二级学科,各二级院系

18

20)探索科研项目全球采购的合作新模式。

21)培养“爬坡型”人才。

7)爬坡型人才的培养政策。

科研处,人事处,各二级院系,各项目组

19

22)改革博士后工作站机制。

人事处

20

23)建立科研创作的风投机制和众筹机制。

科研处,国资办

任务五:

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

21

24)搭建全球艺术交流的高端平台。

国际交流中心,国际学院

22

25)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双轨合作机制。

国际交流中心,各二级院系,各项目组

23

26)提高跨文化交流学的生源质量,建设跨文化交流学的学术平台和实践平台。

8)跨文化交流学项目中有关留学生奖学金的政策。

国际交流中心,研究生部,各二级院系

24

27)建立国际合作项目体系。

国际交流中心,各二级院系,各项目组

任务六:

资源配置

改革

25

28)积极应用市场机制,建设华山创意园区。

国资办

26

29)建立资源有效管理的机制。

演艺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基金会,校友会

27

30)以戏曲学院和舞蹈学院为试点,探索相对独立的综合预算管理,为全校综合预算改革做好准备。

9)综合预算改革试点的有关政策。

财务处,人事处,国资办,戏曲学院,舞蹈学院

任务七:推进大中专一体化改革

28

31)培养适应上海城市发展的精品人才和复合型舞蹈专业人才。

10)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建设有关政策或指导意见。

舞蹈学院、舞蹈学校

29

32)着力于优秀戏曲创作表演人才培养项目,加强优秀戏曲创作表演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11)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戏曲学院、戏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