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把墨水错当糖水、打鼓点带出节奏,《陈望道》剧组读总书记来信,创新演出模式

上观新闻 2020-7-1 作者:徐瑞哲、顾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7-02浏览次数:2373

由于疫情影响,留在上海的师生人数并不多,参与《陈望道》片段排练的师生,都在学校的几个剧组中同时担任着角色。

    “五四”爱国运动那一年底的寒冬,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陈氏家宅旁的一间破陋柴屋里,昏暗的煤油灯下,一个29岁的回乡青年正着手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这成为上戏戏文系黄溪编剧的原创话剧《陈望道》经典一幕。“停笔—放稿—吃粽—蘸糖……”屋里屋外,他的母亲反复叮咛着儿子记得吃饭、洗脚还有睡觉。但即便如此,这个后来成为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还是错把黑墨水当了红糖水,一边忘我地翻译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一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母亲端来的白米粽。浑然不觉中,他还大声回应母亲“甜不甜”,连说“真甜”!

    “真理味道为什么有点甜?”“七一”之际,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师生在兴业路上的露天舞台上,演绎了100年前正式诞生的宣言首译故事,也成为“四史”学习教育情景教学的开场戏。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就在这次“新时代答卷人”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的次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发了一封回信。信中说:“100年前,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了总书记的这封信后,上戏《陈望道》剧组全体师生的内心激情被再次点燃,他们为自己能够在中共一大会址的石库门前演出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这一幕感到自豪与骄傲。

    作为教育家、语言学家的陈望道,夜以继日用两个月时间完成的《共产党宣言》译本,不仅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关于社会主义最初、也是最基本的理论资源,也为建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短短一年之后,1921年的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自此,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一代代共产党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陈望道的扮演者、上戏表演系党员教师薛光磊说:“一百年前,马克思主义如同一道闪电,给黑暗中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今天,我有幸扮演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先生,这既是一份荣耀,也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跨越百年的信仰之力。”在戏中手持毛笔、舔着笔端的他说,“真理如糖般甘甜,信仰如山般坚定。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当铭记先辈们的谆谆教诲,更要在新时代下,严于律己,甘于奉献,为学生、为社会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高校教师。”

    剧中陈望道母亲的扮演者、上戏继续教育学院党员教师邱海萍牢牢记住了剧中的台词:“甜,真甜!”她表示,陈望道先生“错把墨水当红糖,真理味道非常甜”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后人,信仰的味道正是如此甘甜。

    身为剧组导演,上戏导演系党员教师万黎明也说道,通过导演《陈望道》片段,对共产主义的初心和信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次带领学生们一起排练,一同领悟理想信念,让这些未来的艺术工作者将社会责任感放在肩头,将家国情怀立于艺术创作中。”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此轮排练过程中,由于疫情影响,留在上海的师生人数并不多,参与《陈望道》片段排练的师生,都在学校的几个剧组中同时担任着角色,但他们克服连续排练的辛劳,创新了演出模式,以中国传统戏曲的阵阵鼓点“带节奏”,象征陈望道被真理燃烧的激情,最终成功演绎了《共产党宣言》“红皮本”故事。

    上戏导演系党员辅导员,在剧中担任司鼓一职的夏帅,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陈望道以墨为糖,还觉得无比甘甜?“真理的味道,既是陈望道的信仰力量,又是师生们创作的专业精神。”参演该片段的上戏导演系毛音恬还是大一学生,她通过这次排演感到,“陈望道更立体了,成为一个立在我脑海中的鲜活形象,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深入人物内心,触动观众,也感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