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剧《熊佛西》首演于上戏剧院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2-02浏览次数:2076

“大地重光,江海浩荡,在东方巨港,矗立着一座戏剧教育的巍峨殿堂。……”这是国歌的词作者田汉于1947年受时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的校长熊佛西先生所邀撰写的校歌,沿袭至今。121日,上戏建校74周年华诞之日,这首校歌再次在上戏剧院唱响。这次是因为原创大师剧《熊佛西》在这里首演。



熊佛西先生是上海戏剧学院的老院长,著名的戏剧教育家、剧作家,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27部多幕剧和16部独幕剧,有7种戏剧集出版,撰写理论专著多种。

对戏剧教育,熊佛西先生一贯主张教育民主学术自由,坚持戏剧教学不能拘束于课堂,必须通过舞台实践。他提倡聘用教师必须是有真才实学,而不问其来自何处,有何思想倾向



大师剧《熊佛西》截取了熊佛西先生的几个片段,通过四位校友演绎他们眼中不同时代背景,不同侧面的熊佛西先生,讲述了先生在40年代后期担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直至1965年病逝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岗位上,对人才的爱惜,对老师的尊重,对校工如家人般的照顾,对学生如慈父般教育的事迹。

熊佛西先生深知戏剧是要靠对戏剧教育有兴趣、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来办。他也强调学校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要办一个高水平的学校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他都荟萃了一批戏剧精英,像曹禺、陈白尘、欧阳予倩等,都曾在他任校长的学校里任教。他还广泛地聘请名演员和国外艺术家来校讲课或演出,多方招贤纳士,这既充实了教学力量,又活跃了艺术氛围。社会上的许多新鲜事物及时地进入了课堂,增强了戏剧教育的活力,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通。熊佛西先生担任校长期间,上戏出人出戏,1957年创办的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就人才济济,光表演人才就聚集了焦晃、娄际成、张名煜、施锡来、吴娱、郑毓芝、李家耀、杜治秋、卢时初等一批优秀演员,以祝希娟为代表的上戏学生主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51号兵站》、《燎原》、《红日》,大旺堆主演的电影《农奴》,藏族班话剧《文成公主》,话剧《年青的一代》等等红极一时。


熊佛西先生爱学生是有名的,对学生讲话都说我的孩子们,有的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无法上学,他就用自己的薪金供他们读书;有的进步学生遭到反动当局迫害,他就冒着风险把他们保护起来,转移出去;学生没有蚊帐,他出钱买;学生食堂缺粮食,就将自己家里的存粮送给食堂。作为教授、校长,熊佛西先生在戏剧教育史上树立了高尚的师德风范。

大师剧《熊佛西》编剧孙祖平,艺术总监熊源伟,导演由熊佛先生的孙子熊梦楚担任,演员都是来自上戏的校友、老师和学生。上海戏剧学院集结了上戏一批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灯光音响、服化等等老师,倾情倾力,藉由上海市教委大师剧创编项目和上海市文教结合基金会联合会创作项目的支持,创排并成功演出,为缅怀,为纪念,为传承,为弘扬,同时也为成全上戏人心中对老一辈戏剧艺术家和教育家的念念不忘,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深化落实的今天,《熊佛西》的排演,坚定了新一代上戏人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为人为师的风骨,谨记老院长、老先生对上戏的谆谆教诲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志操的,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文:顾颖  图:佳奇  编辑:榕树)